所谓"心所有法",是从"心法"派生出来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感情、意志、思想倾向等等,共分六组51 种。
所谓"色法",是对自然现象所作的一种分析,包括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11 种。
所谓"不相应行法",即与其他四类不相似特别是与心的活动现象有区别。"不相应"是不相似的意思,"行"是迁流、造作的意思。这类法共有24 种,如:得(成就)、命根(生命)、句身(连句)、生(出生)、相应(因果相称)、次第(自然和社会秩序)、时(时间)等等。
所谓"无为法"是属于不产生也不消灭的法,共六种,有虚空无为(认识真理犹如虚空的精神境界)、择灭无为(得到至善的智慧的精神境界)、非择无为(通过神秘直观得到佛教真理的精神境界、不动灭无为(通过深思静虚、不为苦乐所动的精神境界)、想受灭无为(断灭一切观念、感觉,以直观显现真理的精神境界)、真如无为(得到佛教真理的精神境界)。
上述五位相加,共得百法。
② 《成唯识论》卷八,《大正藏》卷三十一,46 页。
③ 《成唯识论》卷八,《大正藏》卷三十一,46 页。
①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大正藏》卷四十四,46 页。
在唯识宗看来,前四类皆有生有灭,有缺陷,所以是假象;第五类才是最圆满、最真实的实体。
唯识宗是玄奘照搬古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所形成的一个佛教宗派,与唐王朝的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缺乏长期生存的土壤。玄奘初创,窥基使其进入全盛,窥基后便迅速衰微下去。
唐永徽四年(公元653 年),日僧道昭入唐从玄奘学唯识宗义,开元年间,玄昉入唐从智周学法,先后将此宗传入日本,成为日本奈良时期(公元710-794 年)、平安时期(公元794-1192 年)最有势力的宗派之一。
(六)注重理论思辨的华严宗华严宗创立于中唐武周时期。在隋唐佛学中,它与禅宗是最为晚出的两个教派。
华严宗号称依据《大方广佛华严经》而立论。这本重要的佛教经典,已被晋以来中国佛教界摘译许多,形成多种摘译本。唐新译本八十卷是比较全的一种,系一部内容庞杂的大乘经,基本上属"有种"思想体系。
按照华严宗人自己的说法,华严宗传法世系先后共有五代:法顺(公元557-640 年,著有《华严五教止观》)--智俨(公元602-668 年,著有《华严搜玄记》、《华严孔目章》、《华严一乘十玄门》等)--法藏(公元643-712 年)--澄观(公元738-839 年,著有《华严疏钞》等)--宗密(公元780-841 年,著有《都序》、《原人论》)
其实,华严宗的实际创世人是法藏。
法藏,字贤首,康居人。祖父辈移居长安。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 年),"荣国夫人奄归冥路,则天皇后广树福田度人,则择上达僧,舍宅乃成太原寺,于是受雇托者连状推荐",①这样,法藏在武则天的罗致下成为高级僧侣,在武周时号称"康藏国师",并在武则天制造的一系列具有政治目的的符谶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宗教"神侣"的角色。圣历二年(公元699 年),法藏受武氏之诏在佛授记寺讲新译的《华严经》,当讲到《华藏世界品》时,奇迹发生了:讲堂及寺中都在震动。法藏派人把这一"奇迹"报告给武氏,武氏立即下诏答复曰:"昨请敷演微言,阐扬秘颐。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开讲之辰,感地动以标异。斯乃如来降迹,用符九会之文;岂朕庸虚,敢当六种之震?披览来状,欣惕于怀。"②武则天一面将《华严经》神化,一面又称如来为武氏的统治而"降迹",是国家之祥瑞,这样,武周便是天命所归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把武则王和法藏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看得一清二楚:武则天利用法藏和华严宗来神化自己的统治,消除百姓对女人称皇的成见,稳固武周社稷;法藏则利用女皇的"金口玉牙"来抬高华严宗和法藏身在佛教界的地位。法藏死后被赠鸿胪卿,赙绢1200 匹,按"三品"规格举行国葬。可见法藏在当时享有多么大的"哀荣"了。
法藏著述颇丰,仅关于《华严经》的著作就有14 种38 卷之多。法藏的代表作是《金狮子章》。《宋高僧传》记载:"藏为则天讲《新华严经》。。。帝于此茫然未决,藏乃指镇殿金狮子为喻,因撰义门,径捷易解,号《金狮子章》。"
《金狮子章》成为华严教义的纲领。此外,法藏较有影响的著作还有《华严探玄记》二十卷、《华严经旨归》、《华严策林》、《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等等。
华严宗的佛学思想体系,是由法藏承继法顺、智俨之学,并杂糅三论、天台、唯识诸宗,会通大乘空、有各派,所创立的一套庞杂的佛学理论。就
① 《大正藏》卷五十,281 页。
② 宋《高僧传》卷5《法藏传》,《大正藏》卷五十,732 页。
其折衷吸取各宗教义而又自成体系言,就其思想实质在于消融各种差别、对立而旨在美化现实的社会作用言,和当时封建品级结构再编制正趋于完成的新的政治经济格局,恰相对应,契合无缝。另外,华严宗把世界形容和描述得无穷无尽,恢宏廓大,但又以"法界"为总相,统摄万有,万有又各自独存,"圆融自在",这颇能表现出盛唐时期国家博大雄浑和含容万象的气势来。
华严宗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二:(1)"法界缘起"论;(2)"六相"与"十玄"说。
所谓"法界缘起",就是先把世界归结为一个包罗万象的"一真法界",在这个笼统而抽象的"法界"中,千差万别的事物,无论是"心"(主观意识)和"尘"(客观物质现象)、"别"(部分)和"总"(整体)、"多"(个性)和"一"(共性)、时间的长短、空间的大小。。以及佛教所区别的"真与妄"、"净与染"等等,一切具有差别性的事物和现象,全都呈现为一种互相依存、互相蕴含、互相转化、互相同一的关系,因而都没有什么真实的差别,没有真实的界线,也没有任何独立的实体。法藏说:"夫法界缘起,如帝网该罗,若天珠交涉,圆融自在,无尽难名。"
①世界成了一个无根无据、无穷无尽的关系大网,此缘起彼,彼缘起此,重重无尽。澄观说:"此经以法界缘起。。为宗也。法界者,是总相也,仓理仓事及无障碍;缘起者,称体之大用也。。。由斯自在,靡所不包,包含无外,尽是经宗。"①"法界"是宇宙的本体,"缘起"是法界能派生一切、包含一切的功能。在"法界缘起"的大前提下,华严宗开始把理论重点放在讨论"理"和"事"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四法界"说。宗密对"四法界"的解释是:"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无碍法界:具性、分义,性、分无碍故。(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无尽故。"②按照华严宗人的解释,事法界和理法界的两个"界"字含义不同,前者是"分",即分限、分别的意思,后者是"性",即本性同一的意思。四法界是宇宙万有本是一心所缘而起,而当统摄于一心时所呈观出的四种状态。从事(现象)观之,万物有别,是"分";从理(本体)来看,万物之别则是一心所缘,因而具有同一性;再从理与事的关系上看,则每一事物都显现了理,任何事物都有体和用、理和事、性和分两个方面,二者是重合的;再从事与事之间的关系上看,既然每一事物都在显现同一个绝对的本体,则事物之间的相对差别也就消失了。这种理、事的关系,华严宗喻之为水与波的关系。宇宙像一个大海;波浪起伏,千差万别,是"事法界";波涛万顷,体唯一水,是"理法界";水、波互融一体,是"理事无碍法界";波波相即,互相涵摄,是"事事无碍法界"。
① 《华严略策》,《大正藏》卷三十六,702 页。
② 《佛界观门》注。
总之,从"理"的方面说,理是有分限的,因为每一事物都存在着完整的理;理可以说是没有分限的,因为理是普遍存在的;理也可以说既有分限、又无分限,因为理既是普遍的存在,同时又存在于各个事物中;理还可以说既非有限,亦非无分限,因为理是一个绝对的存在。从"事"的方面而言,也有四个方面:事物是有分限的;事物是没有分限的;事物有分限又无分限;事物既非有分限,又非无分限。
法藏还从论证一与多的关系来论证理与事的关系。各个事物对它自身说,是"自一",各个事物联系并存,就其总和来说,构成"多一","自一"是在和"多一"的相互关系中存在,"自一"和"多一"相互依存,这就是"一与多互为缘起,相由成立故。"顺着这种逻辑再往下推,便是:"一多相由成立,如一全是多,方名为一;又多全是一,方名为多。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