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玄奘在五印佛学界声望渐隆,戒日王和童子王专门为玄奘召开五印论师大会,到会者有18 国王,3000 余僧众。玄奘作为论主,大获全胜,被美誉为"大乘天"和"解脱天"。
  此后不久,玄奘携带梵文经籍657 部启程归国。在沿途各国国王的递相护送下,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 年)正月凯旋长安。唐太宗已顾不得追究玄奘偷渡出境的罪责,敕令宰相房玄龄等满朝要员,隆重欢迎。
  玄奘在长安弘福寺译经19 年,共译出75 部,1335 卷。译介重点是瑜伽行学派和说一切有部论著,最后对般若经作了系统的编纂。玄奘的佛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成识识论》中。这部书是玄奘杂糅唯识十家,对《唯识三十颂》的注疏编译而成的,这是唐代第一个佛教宗派--唯识宗的奠基性论著。
  2。唯识宗的基本思想唯识宗从佛学渊源上讲,出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因主张"万法唯识",故名唯识宗。唯识宗的创立者是玄奘及其嫡传弟子窥基,所依经典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六经十一论,代表著作为《成唯识论》。唯识宗的基本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阿赖耶识"论和"种子"说;(2)"四分"说与"三自性"论;(3)"五位百法"说。
  所谓"阿赖耶识",是唯识宗所立心法"八识"中的第八识。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在唯识论者看来,前六识为一类,其认识能力或了别能力是肤浅和片断性的,随着外境的转移而不能继续。"由五转识,行相粗动,所籍众缘,时多不具,故起时少,不起时多。"①第六识比前五识有辅助作用,能促使五识生起,认识较五识深远,但与前五识同境同缘,同样具有间断性,故为一类。第七识为另一类范畴,它和前一类有别,并不以境界为对象,而是以内在的第八阿赖耶识为它的"境",它的作用是思量,即执著第八识,思想为自我。这种执著是强烈而生动的,因为它执著的对象是永恒的第八识,所以它的执著也是永恒的,无间断性。所以说:"俱生我执。。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我实我。"①"第七深而不断"。②"由有本识(第八识),故有末那。。。执有相故,是先我执所生引故,令六识相传不脱。"③第七识依赖第八识才能起作用,是联系前六识与第八识之间桥梁。因此,更重要的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即第三类。第八识是前七识的最根本的共同的依据,所以又叫做"根本依"。有了第八识,其他七识才能各司其职。第八识是其他一切识的统帅,具有发号施令、主持一切的作用,故而称之为"心"。一切识都摄藏于阿赖耶识,由它生起。
  唯识宗根据"阿赖耶识"论,进而衍生出"种子"说。
  阿赖耶识意译为"藏识",因为它有三重涵义:"能藏"、"所藏"、"执藏"。而"识"有两种状态,在它尚未显现时,它的潜在状态叫"种子"。这种潜在状态有使它自身显现的趋势,一旦显现还成为"现行"的意识。"体相沈隐,名之为因,故唯在种;体用显现,立为果,名为见,故不在种。"④阿赖耶识本身不是"种子",但能够把识的"种子"藏于此,即"能藏"。从另一个角度讲,"种子"能够藏在阿赖耶识中,因此是"种子"的"所藏"。至于"执藏",是指第七识执著此识以为自我。
  在唯识宗看来,显现的、在当前的刹那发生的作用的现行的识,对于"种子"是有影响的,这就是"熏习"。"种子"与"现行"的关系是"所熏"和"能熏"的关系,第八识为"所熏",前七识是"能熏"。总之,一切意识都是围绕永恒的阿赖耶识作本识和依据的,以阿赖耶识这个精神本体为中心,八识便展开了相互之间的依存和流转,阿赖耶识"为彼依者,谓与转识作所依止。以能执受五色根故,眼等五识依之而转;又与末那为依止故,第
  ① 《成唯识论》卷七。
  ① 《成唯识论》卷一。
  ② 《成唯识论述记》卷四。
  ③ 《成唯识论述记》。
  ④ 窥基《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大正藏》卷四十三。
  六意识依之而转,末那、意识,转识摄故"①。
  下面介绍唯识宗的第二个思想内容--"四分"说和"三自性"论。
  所谓"四分"之说,是指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相分",就是所缘的"境"。八个识的相分各不相同。前五识的相分是"如外观"的"内色",是一种"似所缘相",即人的认识过程中被认识的形相部分。第七识的相分就是第八识的"见分"。见分是指识的了别能力,也指识的行相,所谓"了谓了别,即是行相,识以了别为行相故","故识行相,即是了别,了别就是识之见分"②。可以看出,与"相分"相对待的心的能够认识的能力这一部分,就叫"见分",它是认识者属于具有认识能力的部分。
  在"见分"和"相分"的基础上,唯识宗又提出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的观念。
  "自证分"就是"识体",是"见分"的见证者,"见分""见"得如何,要由"自证分"来"证明"。若没有"自记分",就不可能回"忆"起曾经"缘虑"过的事情。可见,"自证分"是对"见分"和"相分"的自觉并为二者所依的自体。"相分,见分,自体三种,即所、能量、量果别也,如此配之。如以尺丈量于物时,物为所量,尺为能量,解数之智,名为量果。心等量境,类亦应然,故立三种。若无自证分,相、见二分无所依事故。"①而"证自证分"又是对"自证分"的自觉,同理演绎,如果以"自证分"为"能量","见分"、"相分"、为"所量",则必又有一个"量果"。这个"量果"就是"证自证分",也就是最高认识的精神本体。如果没有这个"证自证分",自证分"缘境"时,便没有"量果"了。为了确保自证分也有"量果",必须得有"证自证分"。那谁来"证"证自证分呢?这个任务由自证分来完成,即第三、四分"互证",所以不须再立第五分。
  除"四分"说以外,唯识宗还提出了"三自性"论。
  三自性论是唯识宗对于诸法实相(世界一切现象)的本性、本相的根本看法,也就是对一切事物的形成及其本质的根本看法。唯识宗认为一切事物的自性、自相有三种:"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②这就是"三自性"--遍计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
  遍计执自性的涵义是什么呢?《成唯识论》的解释是:"周遍计度,故名遍计:品类众多,说为彼彼。谓能遍计,虚妄分别,即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谓所妄执蕴、界、处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别。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自性。如是自性,都无所有。"①这就是说,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依他起"法上,由于内心的"妄妄
  ① 《成唯识论》卷三。
  ② 《成唯识论》卷二。
  ① 《成唯识论述记》卷十五。
  ② 《成唯识论》卷八,《大正藏》卷三十一,45 页。
  ① 《成唯识论》卷八,《大正藏》卷三十一,45 页。
  分别",便"周遍计度"、虚"妄执"着它们为实"我"、实"法",以"无"为"有"。意思是指人们视一切事物为各有自性差别的客观实在的世俗认识,是妄认为的实有。
  森罗万象的世界在唯识宗看来并非"实有",而是依他而起的:"由斯理趣,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从缘而得起故。"②"依他起"的"他"是谁呢?是指"法"或"缘",即依法起,依各种因缘而生起。这就是依他起自性。意思是依因缘而生的一切现象,体性本无。唯识宗建立"三自性"的目的,在于"圆成实自性"。
  "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遍常,体非虚谬。。。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二空所显真如为性。"③在依他起上远离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由此"二空"(我、法)所显示出来的"真如""实性",就是"圆成实性"。这种真如实性不但自身是"圆满"的,而且能够成就佛、菩萨的各种"功德",故名"圆成实自性"。前两"性"是手段,后一"性"是目的。由此三性,即可成立"唯识无境"。即:"依他起"是以心识为因缘而派生的现象界,对此现象界加以分别,认为客观实有,则名"遍计所执性";排除客观实有的观念,体认一切唯有识性,则契合"真如",叫"圆成实自性"。
  唯识宗基本思想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五位百法"说。这是唯识宗对现实世界及其设想的彼岸世界一切现象所作的繁琐的分类。我们这里只作简要介绍。
  唯识宗对"五位百法"的排列是:"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①所谓"心法",就是上文已经讲过的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