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不生亦不灭,不断也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也不出。"②在三论宗看来,生与灭、一与异、断和常、来和去,这些都是"二谛",讲"二谛"并不是抑俗扬真,而是"破二见"。吉藏的解释是:"。。借有以出无,住世谛破无见;借无以出有,住第一义破有见。
  故说二谛,破二见也。。。《中论·观四谛品》云:'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即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③就是说,真谛和俗谛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两方。由于真、俗二谛本身都不是"体"或"理",它们都是"名相",是用来表现本体的手段或方式,所以,为了表现本体,必须先"破二见",不执著于俗谛,也不执著于真谛。
  空宗的中观,是指"心"与"理"(本体)的合而为一,即主观的自我意识与绝对的本体合而为一。在吉藏看来,要由主体的自我意识达到本体,便要使"心""毕竟清净",这就是"中观",不偏废二谛的任何一方,又不执著任何一方。因为"苦正观不生。。则苦轮常运","正观若生。。则② 《中观论疏》卷一本,《大正藏》,卷四十二,5 页。
  ③ 《中论》卷4《观四谛品》,《大正藏》卷三十,32 页。
  ④ 《二谛义》卷上,《大正藏》卷四十五,78 页。
  ① 《二谛义》卷上,《大正藏》卷四十五,71 页。
  ② 《中论》卷一,《大正藏》卷三十,1 页。
  ③ 《二谛义》卷上,《大正藏》卷四十五,82 页。
  苦轮便坏",是否中观,能否中观,是能否超脱轮回流转痛苦的根本,是能否成佛的关键。
  《中论》开宗明义讲"八不",讲的就是"中观"的表现形式,也是空宗及三论宗认为的成佛的唯一通道。中观思想既是空宗的宗教认识论,也可以看作是空宗的宗教实践观。
  中观思想是折衷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混合物,由于空宗思想的出发点是"一切皆空",中观思想最终也走进了虚无主义的泥潭。吉藏对中观思想进行了经院式的烦琐论证,但基本观点没有什么改变。
  三论宗创于隋,兴于隋,吉藏以后便很快衰微下去。吉藏的弟子有慧远、智拔、智命、慧灌等。唐武德八年(公元625 年),朝鲜僧人慧灌将三论学说传至日本。后其弟子日本僧人智威及道慈等又入唐学三论学说,回国传布,形成元兴寺、大安寺两个流派。
  3。佛门异端三阶教三阶教,又称普法宗,是隋朝僧人信行创立的一个特殊的教派。
  信行(公元540-594 年),原是受戒的"比丘"(大和尚),后在法藏寺自愿退戒,只作沙弥。推崇苦行忍辱,头陀乞食,日止一餐;路遇男女,一概跪叩礼拜,谓之普敬。晚上还要"习《法华》等大乘经、大小乘戒,蚤夜无已。"①信行的宗教主张和宗教实践与当时各派均异,独创三阶教一派。隋初,信行被召入京,先后在京师长安修建化度、光明、慈门、慧日、弘善五所寺院,影响甚广。信行的著作,多是抄录40 多种互不相连的佛教经卷而成,代表作为《三阶佛法》和《三阶集录》。
  三阶教的思想主张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三阶"教;(2)
  "普法"宗;(3)无尽藏。
  所谓"三阶"教,就是信行根据"时"、"处"、"机"三种划分法,把佛教(和"众生")分作一、二、三阶。这种划分是从佛教的"正法"、"像法"、"末法"的历史倒退观中衍生出来的。
  就"时"分三阶:"时别有三:佛在世,佛自住持佛法,位判是第一阶时;佛天度后一千五百年已前,由有圣人及利根正见成就凡夫住持佛法,位判与第二阶时;从佛灭度一千五百年已后,利根凡夫,戒定惠别解别行,皆悉邪尽,当第三阶时。"①把佛住持佛法时期划为一阶;把圣人或凡夫住持佛法时期划分二阶;把凡夫住持佛法归为三阶。一阶为纯善,二阶为或善或恶;三阶为纯恶。
  就"处"分三阶:"处别有二:第一阶处,即一乘世界,亦名净土莲华藏世界;常唯纯有诸佛、菩萨,无声闻、缘觉处是。
  ① 《金石萃编》卷六十六,《佛顶尊胜陁罗尼经幢铭》。
  ① 郭煌残卷:《三阶佛法密记》卷上。
  第二、第三阶处,同即三乘世界,亦名五浊诸恶世界,。。亦名三乘众生十恶世界是"。②这样,第一阶处是纯静的彼岸世界,第二、三阶处是污浊邪恶十足的现实世界。按道理,信行应把第二阶处定为清浊兼有的世界才对,或许是因为浊重清寡的缘故吧,他把二、第三阶处合而为一了。
  就"机"("根机",泛指"众生",狭指单人)分"三阶":"第一阶位,。。即三贤、十地,通凡及圣。
  第二阶位者,。。根基不定:若遇大乘人法,即得入大乘位;若不遇大乘法,即不得入大乘法。故名不定。
  第三阶位者,。。亦名邪解邪行成就是。"①这就是说,第一阶位是指30 种贤位菩萨和10 种圣位菩萨,第二阶位是根基不定的人,第三阶位是偏执邪恶的人。
  信行根据"三阶"之说,进而演绎出"普法"主张来。他认为,第一阶位的人学"一乘法",第二阶位的人学"三乘法",而第三阶位的"末等众生"只能学"普法"。
  "谓如来藏、佛性,体遍世界,不邪不伪,故名普真普正佛法。若就能学人说,无问正见、邪见,大乘、小乘,习学之者,普得真正,故名普真普正佛性。。。谓第三阶若学普法,不堕爱憎,不谤三宝,唯有纯益,无有损坏。此普亦名生盲众生佛性,譬如生盲,不分众色,普法亦尔,于一切佛乘及三乘法,不论是非,普能信故。"②这里,"普法"的含义是指信仰一切佛法,第三阶位的"末法众生",要想得到解脱,修成正果,只信一个(或几个)佛,只念一种(或几种)经,学一种(或几种)法,是不行的,必须普"归一切佛尽,归一切法尽,归一切僧尽"。③"普法"可以说是三阶教的基本思想和核心主张。
  这样,我们就梳理出了信行三阶教思想的头绪来。他认为,第一阶时虽好,但已去久远,现实世界是时处第三阶时的末法众生,五浊十恶,污秽不堪。要想成就正果,拯救世界,只能普信一切佛法,而这"一切佛法"就是信行抄录的40 多种杂乱的佛籍教义。
  三阶教另一个特征就是经营无尽藏,这也是三阶教有效的传教手段。信行用宗教手段,诱骗人们出钱、出物,加入无尽藏,再用无尽藏的物质,去诱骗更多的人归信三阶教。无尽藏不仅纳钱、纳物,甚至包括人--奴隶,无尽藏最终成了三阶教实力雄厚的金融事业,成了三阶教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
  三阶教不讲佛教宗派,不讲渊源,排斥一切拥宗自重的教派头子,并将他们比作恶驴恶狗、魔鬼强盗。所以被正统的佛教上层分子视为"异端"。另外,三阶教把当时的社会描绘成末法时代、十恶世界,与隋王朝统治者的需要自然格格不入。所以,三阶教在隋唐时数次被禁,到宋代湮灭不闻。② 《三阶佛法密记》卷上。
  ① 《三阶佛法密记》卷上。
  ② 《三阶教之研究》473 页。
  ③ 《对根起行法》;《三阶佛法》卷三。
  (五)玄奘西行与唯识宗1。玄奘西行玄奘(公元600-664 年),本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少罹穷酷,随兄居洛阳净土寺。13 岁被破格受度为僧。隋末,西去长安,后抵蜀都,参与各家讲席。由于他不满于四川一方的佛学之见,于武德五年(公元622 年),经三峡至荆州,北转相州、赵州,沿途也学也讲,探索不止,最后入长安。玄奘在长安多方参学,越学感到疑惑越多,认定这是佛教典籍翻译的差误引起的,并认为南北佛教界当时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同样的原因所导致。于是决定西行求法,用梵本经籍解释疑惑,平息争论。贞观三年(公元629 年),玄奘陈表出国,未许,只好孤身孑影偷渡出国。玄奘先到高昌,然后通过中亚地区,进入北印度,渡印度河,经■叉尸罗,到达迦湿弥罗。在这里参学两年,听法师讲授《俱舍》、《顺正理》等。随后至磔迦国,跟随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至那仆底国,从大德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和《理门论》;再至阇烂达国,就大德胄习《众事分毗婆沙》;然后转入中印度境内,习《经部毗婆沙》、《辨真论》、《佛使毗婆沙》等。
  贞观八年(公元634 年),玄奘到达王舍城,开始在当时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习法,历时五载。他在这里主要是听戒贤三藏讲《瑜伽师地论》,旁及瑜伽行派的其他论著和有部、中观诸派的代表作。玄奘在那烂陀寺地位尊崇,待遇优厚,被推为十大德之一。
  贞观十二年(公元838 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继续游学东印、南印和西印诸国,习《毗婆沙》、《顺正理》、《集量论》、《大众部根本阿毗达磨》、《瑜伽要文》等论。随后又入北印,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摄正法》、《成实》及《声明》、《因明》等论。又往枝林山,从著名学者胜军居士学《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十二因缘》等论。后再回那烂陀寺,主讲《摄大乘》、《唯识抉择》。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