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① 《李文公集·复性书上》。
  四、佛教的繁荣与中国化(一)隋唐君王的狂热崇佛隋唐时代,中国封建社会步入了鼎盛时期,佛教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隆盛阶段。从中国佛教发展史来看,隋唐佛教具有承先启后的特征,南北朝佛教,是为隋唐佛教作准备,宋以后的佛教,可以看作是隋唐佛教的余绪。这种情形,恰巧与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兴衰命运相吻合。用唯物史观观之,这种吻合绝非历史的偶遇,而是具有内在的必然性的,说明中国佛教的繁荣,始终建立于封建经济的繁荣基础之上。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①尽管宗教的兴起总是与社会的苦难背景相关联,但宗教的真正繁荣也不可能脱离开强大的物质基础。
  隋唐佛教的隆盛,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隋唐君王的狂热崇佛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为佛教的繁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隋唐时代,佛教管理体制的完善、寺院经济的发展以及佛教经籍的翻译与编录,无不与君王的狂热崇佛具有直接的联系。
  隋唐两代,君王大多崇佛,甚至佞佛。其中有个别皇帝并非真正信仰佛教,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对佛教的大力扶植和积极利用。
  据史书记载,隋朝第一个皇帝文帝杨坚出生于尼姑庵中,并由尼姑智仟仙扶养长大,在庵中度过了13 年。《隋书》记云:"皇妣吕氏,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冯翊(今陕西大荔县)般若寺。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①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乙)及《续高僧传》(卷二六)同样有所记载。由于隋文帝少时受佛教环境的熏陶,所以他信佛甚笃,推崇备至。北周武帝于建德三年(公元574 年)大肆灭佛,至隋朝,佛教方由衰而盛,这的确有赖于隋文帝崇拜佛法。隋文帝即位之年(公元581 年),即奖挹佛法,普诏天下,按人头出钱出物,营造经像。《龙藏寺碑》记录:"往者四魔毁圣,六师谤法。。。慧殿仙宫,寂寥安在。珠台银阁,荒凉无处。。。大隋。。上应帝命,下顺民心。。。澍兹法雨,使润道身。烧此戒香,令薰佛慧。修第一之果,建取胜之幢。拯既灭之文,匡已坠之典。"②隋文帝大兴佛法,主要表现为广建寺塔、广度僧尼、大写佛经、广交僧侣、大作佛事等五个方面。仁寿年间,文帝三次下诏,在全国113 个州,共建舍利塔113 座。从隋代开元之初,至仁寿之末,短短23 年,"所度僧尼,二十三万人"。①这个数字相对于当时国家只有几千万的人口总数而言,已实属可观了。隋代之前,佛教典籍已汗牛充栋,隋文帝下令甄别真伪,刊定正本,法琳的《辩正论》里详载:
  ① 《马克思致阿·卢格》,《马恩全集》第27 卷,第436 页。
  ① 《隋书》卷一《帝纪·高祖上》。
  ② 《金石萃编》卷三十八。
  ① 《大正藏》卷五十二,509 页。
  "自开皇之初,终于仁寿之末,。。凡写经论四十六藏,一十三万二千八十六卷。"②《隋书》也有记载:"。。而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竟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③隋文帝不惜工本,大写佛经,以至于流传于民间的佛经远远超出了儒家的六经。可见,佛教从隋文帝始,其社会地位已高居儒、道之上,成为隋王朝钦定的官方意识形态。另外,隋文帝笼络和尚、广交僧侣、广作佛事的情况,也是相当突出的。据《续高僧传》记载:"释法论,姓孟氏,南郡人。初住荆州天皇寺。博通内外,词理锋挺。。。文帝时幸仁寿,论往谒见,特蒙接对,躬身展礼。帝美其清悟,为设净馔于大宝殿。论即坐上诗,叙谈帝德。高祖重加叹赏。"④为了表示对佛教的崇尚,隋文帝大行布施,一掷千金,并受戒、释囚,禁毁佛像,令史臣王勋为尼作传。关于隋文帝重金布施之事,《续高僧传》卷一七《昙崇传》有记载:"开皇之初,敕送:绢一万四千匹,布五千端,绵一千屯,绫二百匹,锦二十张;五色上米,前后千石。"①隋炀帝杨广阴狠险毒,用轼父屠兄的手段而得皇位。这位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昏荒暴君,居然与其父隋文帝一样推崇佛法。开皇十一年(公元591 年)杨广还是晋王,任扬州总管,他将智f 和尚召到总管驻节之地,设"千僧斋",受"菩萨戒",并撰《受菩萨戒文》,被智f 恭维为"总持菩萨"。受"菩萨戒"后不久,他又写过一篇《宝台经藏愿文》,极尽虔诚之事。杨广称帝之后,钦令大兴佛教,造寺,治经,铸像,度僧。法琳《辩正论》卷三记载:"大业元年(605 年),为文皇帝造西禅寺,式规大壮,备准宏模。。。又于高阳造隆圣寺。
  又于道场设无遮大会,度清信士女百二十人。奉为文皇帝敬造金铜释迦坐像一躯,七尺二寸。。。又于并州造弘善寺。傍龙山作弥陀坐像,高一百三十尺。扬州造慧日道场;京师造清禅寺、日严寺、香台寺。又九宫为九寺,于泰陵、庄陵二所,并各造寺。
  平陈之后,于扬州装补故经,并写新本,合六百一十二藏,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三部,九十万三千五百八十卷。
  修治故像一十万一千躯;铸刻新像三千八百五十躯。
  所度僧尼,一万六千二百人。"②隋炀帝或在两都,或巡游南北,常常将一群僧、尼、道士、道姑陪其左右。大业三年(公元607 年)正月二十八日,隋炀帝下《行道、度僧天下敕》,上云:② 《大正藏》卷五十二,509 页。
  ③ 《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
  ④ 《大正藏》卷五十,500 页。
  ① 《大正藏》卷五十,568 页。
  ② 《大正藏》卷五十二,509 页。
  "菩萨戒弟子、皇帝总持,稽首和南十方一切诸佛,十方一切尊法,十方一切贤圣:。。谨于率土之内,建立胜缘,州别请僧七日行道,仍度一千人出家。以此功德,并为一切:上及有顶,下至无间,蝖飞蠕动,预禀识性,无始恶业,今生罪垢,藉此善缘,皆得清净。三涂地狱,六趣怨亲,同至菩提,一时作佛。"①俨然一副从头"佛化"到脚的模样。
  唐太宗李世民少时有疾,其父李渊到寺院祈祷菩萨保佑,病愈后造一尊石佛像供养寺内,以示"还愿"。据《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载,李家父子太原起兵时,曾在兴国寺门外以"兴国"两字大作文章,意指菩萨暗示李家起兵可得天下。李世民继位后,虽口称唯好孔孟尧舜,"朕于佛教,非意所遵"。②实际上,却对佛教表现了异常的热心。他佯托为报"母恩",舍宫为寺,大行布施。史料记载,唐太宗于贞观三年(公元629 年)下诏:"朕丕承大宝,奄宅域中;。。永怀慈训,欲报无从,静言因果,思凭冥福。通义宫皇家旧宅,制度弘敞,以崇仁祠,敬僧灵祐,宜舍为尼寺,仍以兴圣为名。"③"欲报靡因,唯资冥助。敬以绢二百匹,奉慈悲大道。倘至诚有感,冀销过去之愆;为善有因,庶获后缘之庆。"④隋末农民大起义使部分寺院毁损,僧尼减少。唐太宗以微不足道的小事作借口,两度下诏,要全国各地普度僧尼。贞观三年(公元629 年)闰十一月,唐太宗下了一道《为殒身戎阵者立寺刹诏》,要在当年各战阵之处,广修寺庙,以"超度"阵亡者。唐太宗还专门下敕,颁发《佛遗教经》,发至京官、州官人手一册,用以监督僧尼遵行经中规定。敕文曰:"往者,如来灭后,以末代浇浮,付嘱国王、大臣,扩持佛法。。。《遗教经》者,是佛临涅槃所说,诫劝弟子,甚为详细,末俗缁素,并不崇奉。大道将隐,微言且绝,永怀圣教,用思宏阐。宜令所司,差书手十人,多写经本,务在施行。所须纸、笔、墨等,有司准给。其官宦五品已上及诸州刺史,各付一卷。若见僧尼行业与经文不同,宜公私劝勉,必使遵行。"①贞观十九年(公元645 年)春,潜出国境去西域学佛的玄奘载誉而归,唐太宗立即召令到长安相见,并组织了盛大的欢迎法令,倾城轰动。玄奘到长安后,在唐太宗的直接扶植下,设立译场讲坛,集中沙门精学分子,创立法相唯识一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 年),唐太宗宿疾日见好转,认定是"福善所感而致此休征",于是要求"京城及天下诸州寺宜各度五人,弘福寺宜度五十人。"②当时,"计海内寺三千七百一十六所,计度僧尼一万八千五百余人。"③成为初唐以来最大的度僧活动。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 年),太宗饵长生之药得暴疾而崩。卒前,仍
  ① 《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启福篇》;《大正藏》卷五十二,卷三十八。② 唐太宗:《贬有瑀手诏》,《全唐文》卷十。
  ③ 唐太宗:《舍旧宅造兴圣寺诏》,《全唐文》卷九。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