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韩愈之后,其学生李翱继续反对佛教,为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积极努力。他写《复性书》,自称是"开诚明之源"②,提倡《中庸》思想,抵制佛教思想的流布。
  总之,儒、释、道三教的冲突与斗争异常激烈,表现为佛道的冲突、儒道与佛的冲突、儒与佛道的冲突和儒道的冲突,其中以佛道之间的冲突最为激烈。
  ② 《韩昌黎集·原道》。
  ③ 《韩昌黎集·原道》。
  ① 《韩昌黎集》卷三十九,《谏迎佛骨表》。
  ② 《李文公集·复性书》。
  (三)三教融合与三教兼修儒、释、道三教既有相互斗争的一面,同时也有相互吸收的一面。就思想而言,隋朝与唐初就有三教融合的趋势,但更多的是儒道与佛的冲突。中唐以后,统治者以调和三教矛盾为主要宗教政策,三教的相互吸收和融合便成了主流。当时的著名诗人白居易指出:"儒门释教虽名数则有异同,约义立宗,彼此亦无差别,所谓同出而异名,殊途而同归也。"①名僧宗密更明确地说:"然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共利群庶,策励万行。。。三教皆可遵行。"②就连铁骨铮铮的儒学大家柳宗元也讲:"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③武德七年(公元624 年),唐高祖幸国学释奠,"命博士徐旷讲《孝经》,沙门慧乘讲《心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此时"三教谈论"还是唇枪舌战,充满火药味。到贞元十二年(公元796 年),唐德宗生辰庆贺,令儒官、僧侣和道士聚集一起"三教讲论",但此后的三教讲论已今非昔比,完全是一派和风细雨,其乐融融的景象。据《南部新书》记载,三教讲论的格式成了"初若矛盾相向,后类江海同归",这种格式反映了三教调和、相互吸收的情况。
  佛道冲突最为激烈,但二者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也显而易见。道教在北周灭佛时,就借机偷取了大批佛教典籍,改头换面后竟成了道家经籍。道家理论在唐代有很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吸收和融合佛学思想的结果。如唐代著名道士王玄览著《玄珠录》阐发道家理论,上称:"道中有众生,众生中有道,所以众生非是道,能修而得道;所以道非是众生,能应众生修。是故道即是众生,即众生是道,起即一时起,忘即一时忘,。。道与众生互相因,若有众生即有道,众生既无道亦无,众生与道而同彼,众生与道而俱顺。"④他不仅采取了大量的佛学概念,如"众生"、"圆通"、"诸法"、"性空"等,而且在表述方法上也受到了佛学讲经的影响,特别是吸收佛教大乘有和法相宗的思想非常明显。成玄英的"重玄"论在唐代道教界影响甚广,在思想的精密程度上也较之唐前的道教理论更加发展了,但他的道教理论的建设,也是参照佛教理论而建的。唐末五代的著名道士杜光庭更是把三教融合纳入自己道家思想之中,他在注解《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时写道:"道本包于元炁,元炁分为二仪,二仪分为三才,三才分为五行,五行化生万物。"修道之人都要"因元气而成",其方法是"安神去欲"、"保守三元"。结论当然只能是三教无别。他说:"凡学仙之士,若悟真理,则不以西竺东土,为名分别,六合之内,天上地下,道化一也。若悟解之者,亦不以至道为尊,亦不以象教为异,亦不以儒宗为别也。三教圣人,所说各异,其理一也。"杜光庭的清净之道,可以说是道教融合佛儒的典型代表。另外,唐代道士李筌,把道家的无欲无为改装成"治国修身平天下"的统治术,曰:"夫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遵命也","制人之术,
  ① 《白氏长庆集》卷六十七。
  ② 《华严原人道》。
  ③ 《柳河东集·送僧浩初序》。
  ④ 《玄珠录》卷上。
  避人之长,攻人之短;见己以所长,蔽己之所短"。①儒家传统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及封建王权至上的观点,李筌几乎全部照搬,成了道家的思想内容。佛教融合道教思想和养生方法的,较著名的有天台宗吸收道教的服丹成仙思想和密宗对道教教义的糅合。天台宗有修习止观坐禅除病法,这与道教的养生方法非常接近。智f 曾说:"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经久即多有所治","用六种气治病者,即是观能治病。何等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呬。颂曰: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呬圣皆知,肝藏热来嘘字至,三焦垂处但言嘻。"②佛家的这种坐禅调息,几乎是道家静坐炼气之养生方法的翻版。湛然更进一步,把道家的服丹成仙思想拿来为佛家所用,他说:"太阳之草名曰黄精,食可长生;太阴之精名曰钩吻,入口则死。金丹者圆法也,初发心时成佛大仙,准龙树法飞金为丹,故曰金丹。"①道士以炼丹求长生,而佛徒也大谈炼丹了。至于密宗,更是明显受道教影响。密宗称人身三部24 位,各有神守护,这是对道家经典《黄庭经》的抄袭。密宗的"五轮观",称脐下是生身释迦如来,胸至咽系无量诸菩萨所居。道教崇奉北斗星,称北方玄武真君,脚踏龟蛇,密宗改称北斗星为妙见菩萨,也足踏龟蛇。在密宗经典中还有青龙、白虎、本命神和泰山府君、司命、司禄等大小神祇,这些都是从道教中舶来的。
  佛教受到的冲击主要来自儒学对其的挑战和责难,道教攻击佛教也多以儒学为依据,因而佛教受儒学的影响要比受道教的影响更为深广。儒家以孝道为重,认为孝是"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是德之本"。②千数年来,孝道而深入人心,不可动摇。所以佛教徒不得不让步,也开始讲孝道。法琳作《辩正论》痛斥道教,对儒家也有微词,但还得表扬释迦舁父尸是孝子,说"孝敬表仪,兹亦备矣"。高僧宗密也说:"始于混沌,塞乎天地,通人神,贯贵贱,儒释皆宗之,其唯孝道矣。"这话出自佛教徒之口,几乎与儒生无二。唐后期禅宗南派兴起,这更是一个调和儒佛的宗派,十分适合士大夫的口味。禅宗发展到后期,由怀海设戒律予以收敛僧侣的恣意妄为,但怀海的戒律已全无原来天竺式戒律的味道,向儒家迈进了一大步。他的《百丈清规》以儒家忠孝为核心,用儒家宗法制度来重新组织寺院的秩序,清规前四章是祝厘、报恩、报本、尊祖,谈的完全是儒家的忠和孝。难怪柳宗元《百丈碑铭》曰:"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则丧。"称赞《百丈清规》合乎儒家的礼法。禅宗的兴起,是以世俗化为主线的,因此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蜕化僧,有孝僧以孝道著称,有诗僧作诗求名等等。作诗本是唐代文人儒士求取功名的手段,而禅僧也有许多作诗弄画,甚至也和儒生求举一样,奔走于公卿之门,求取仕途发达,修禅习法反倒不甚重要了。
  唐代儒学衰微,佛教思想的繁荣几乎压倒了儒学的光芒。因此,儒学寻求发展的道路,必然以借鉴佛学为前提。韩愈以抨击佛老、重振儒学为己任,但他的"道统说"却明显渊自佛教的"祖统",而他的儒学思想也掺杂了不少佛学的成分,如佛学的"真如"、"佛性"对其就有较大的影响。李翱著
  ① 《阴符经疏》。
  ②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杂说》。
  ① 《止观辅行传弘诀》。
  ② 《孝经》。
  《复性书》的目的是排斥佛教,提倡中庸,但他的性善情恶论,无疑是佛性论的产物。他称:"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情不作,性斯充矣。"①就是说,凡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是因善的本性被邪妄的情所迷惑的缘故,所以主张去情复性,只有"寂然不动",才能复其本然之性。佛教把"清净"看作人的本性,主张消灭人欲,以恢复清净本性。李翱的性善情邪论亦是如此。
  道教以其神仙方术为主要内容,理论建树较少。儒家以封建宗法为基础,其学经历代沿承、发扬,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宗教。所以,儒家受道教的影响较小。儒家重伦理,而对宇宙生成之类向被轻视,但唐代的儒学,融合道教的宇宙论和万物生成论,是儒家吸收道教文化的一个表现。如柳宗元的《天说》,刘禹锡的《天论》等,对宇宙万物的生成,作了一系列论述。
  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结果,使得三教的界限不再像过去那样泾渭分明、相互对峙了。于是产生了一批三教兼修的人。如唐朝太常卿韦渠牟,他初读儒书,博览经史,后做道士,又做和尚,自称尘外人,或称遗名子。唐德宗时,他参加三教会讲,口才便捷,贯通三教,很得皇帝的赞赏。又如宰相韦处厚,既服儒教,也习空门,被称为"外为君子儒,内修菩萨行"。禅宗兴起后,一大批仕途不济的儒生遁入空门,作了禅僧。这些人既儒也禅,既出家又不像出家的样,是一批儒释兼修的人物。与此同时,民间也养成了三教兼修之风,在家讲忠孝,习儒;得疾趋道观,习道;有灾奔寺庙,祈佛。这股三教兼习之风,对华夏民族的民间宗教信仰,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