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六年(公元632 年),傅奕第三次上疏,"请令僧吹螺,不合击钟。"①第二年,太子中舍辛谞诘难佛教徒,僧侣慧净著《析疑论》、法琳作《析疑》作答,论战再起。
唐初统治者对儒释道三教排序,这往往成为三教冲突和争斗的导火线。
武德八年(公元625 年),唐高祖诏叙三教先后曰:"老教、孔教,此土之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老先,次孔,末后释宗。"②唐太宗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 年)明确表示,谓"殊俗之典,郁为众妙之先;诸夏之教,翻居一乘之后"的现象是本末倒置,绝对不能容忍的,遂下诏宣称:"朕之本系,起自柱下。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
① 《广弘明集》卷十一,《辩惑篇·太史令博奕上减省寺塔废僧尼事》。② 《旧唐书》卷七十九,《傅奕传》。
① 《广弘明集》卷七。
②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
为道教表功颂德,故令"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③佛教对此大为不满,纷纷上表反对道士位在僧尼之上。法琳等上表陈述皇族李姓并非老子的后裔,皇族李姓出鲜卑拓跋达阇,与陇西之李无关,劝太宗自认是阴山贵族的子孙,不要承认道教教主老子的李姓。法琳在李世民与长兄争夺王位时支持李建成,唐太宗对法琳早有成见,于是口谕:"明诏既下,如也不伏,国有严科",再有上表诬道者,当受杖责。法琳等僧被吓得退避而出,唯有一个法号智实的年轻和尚不服此理,结果被一顿棒责而病殁。佛教在唐太宗的棍棒之威下,不再为佛教的位次而闹了。贞观十三年(公元639 年),道士秦世英密奏法琳《辩正论》一书攻击老子,讪谤皇宗,有罔上之罪。于是法琳被抓,唐太宗亲自查问。法琳在《辩正论·信毁交报篇》里有"念观音者刀不能伤"之说,于是太宗治罪法琳毁谤李氏宗族时,便利用此说,限他七日去念观音。到期用颈试刀,看观音是否灵验。七日期到,法琳在狱中想出一招,称自己这七日里只念陛下,未念观音,因为陛下功德巍巍,陛下即是观音。法琳极尽阿谀奉迎,奴颜卑膝之能势,被太宗免去了死罪,放逐益州(今四川成都),死于途中。这场佛道之争,以佛教败死而结束。此后不久,唐太宗调整了佛道政策,对佛教的态度大为缓和。贞观十五年(公元641 年)五月,唐太宗为皇后追福亲临弘福寺,向寺僧解释道:"师等宜悉朕怀。彼道士者,止是师习先宗,故位在前。今李家据国,李老在前;若释家治化,则释门居上,可不平也?"①贞观十七年(公元643 年),朝臣弹劾秦世英骄淫之罪,唐太宗即令杀了这个一向受宠的道士,这使得僧界暗中欢喜,算是报了法琳惨死之仇。
武则天登基受佛教界鼎力相助,另外,武则天并不与老子同姓,用不着以道教来神化宗族,所以她取扬佛抑道之态。佛教徒感到机会来临,于是一面神化女皇,大献殷勤,如僧人怀义、法朗造《大云经疏》,陈符命,说武则天是弥勒下生,当作人类的君主,一面又攻击道教。武则天一即位便宣布"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②有的僧人请求焚毁道家的典籍《老子化胡经》,武则天煞有其事地请来八位非佛非道的儒学中人来讨论《老子化胡经》该不该毁。可能是由于儒家的敌对势力主要是佛教,而非道教,这几位儒生不愿帮助佛教界打击道教势力,所以他们讨论的结果是"汉隋诸书所载,不当除削"。武周时期,道教失势,甚至出现有些道士要弃道当僧的现象,如洛弘道观主杜义就乞求改道为僧,武则天赐其法号玄嶷,并特赐僧寿30 岁,这个道士摇身一变,竟成了一位僧龄颇高的和尚。杜义弃道从僧后,对道教反戈一击,著《甄正论》斥责道教经典,说是全出伪造。杜义对道教的攻击,在佛教界赢得了一片赞誉声。
唐睿宗在位时,佛道的冲突仍未平息,二者争夺权利互不相让,甚至为法事集会上佛道的先后安排等事,也要相互争斗。唐睿宗无法裁定佛道之间的纷争,只好采取圆滑的办法,令在法事集会上,僧尼男女道士并进并退,表示二教平等。
唐武宗会昌灭佛,对佛教是灭顶之灾,许多隋唐佛教宗派,从此一蹶不振。武宗灭佛的根本原因,在于唐代寺院经济膨胀,直接威胁到国家的财政③ 《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三。
①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
② 《资治通鉴》卷二○四。
收入和经济发展,也是僧侣地主与世俗地主的经济矛盾加剧到不可调和的反映。但其直接原因,却是道士挑动排佛情绪的结果。武宗即位前已偏好道术,即位后便召道士赵归真等81 人到宫内修"金箓道场",亲受法箓。赵归真向武宗荐引道士邓元起、刘玄靖等,共同攻击佛教,煽动毁佛。
在佛道针锋相对的同时,儒学对佛道的排斥和责难也从未间断。儒家礼教向来是统治者维护政权的基本工具,凡明经进士两科出身的官吏,多是儒学之士,他们从统治者的治国利益出发来排斥佛道。除上述提到的傅奕外,仍有许多儒士慷慨陈词,列数佛道之弊,下面略举几例:狄仁杰曾言:"化诱倍急,切于官徵,法事所须,严于制敕;膏腴美业,倍取其多,水碾庄园,数亦非少。逃丁避罪,并集法门。无名之僧,凡有几万,都下检括,已得数千。且一夫不耕,犹受其弊,浮食者众,又劫人财。臣每思惟,实所悲痛。"①李峤:"道人私度者几数十万,其中高户多丁,黠商大贾,诡作台符,羼名伪度。且国计军防,并仰丁口,今丁口皆出家,兵悉入道,徵行租赋,何以补亡?"②辛替否:"今出财依势,避役亡命,类度为沙门。其未度者,穷民善入耳。"③姚崇:"自神龙以来,公主及外戚皆奏请度人,亦出私财造寺者,每一出敕,因为奸滥,富户强丁皆经营避役。"④常衮:"今军旅未宁,王畿户口十不一在,而诸祠寺写经造像,焚币埋玉,所以赏赍,若比丘道士巫祝之流,岁巨万计。陛下若以易刍粟,减贫民之赋,天下之福岂有量哉?"⑤李叔明:"佛,空寂无为者也;道,清虚寡欲者也。今迷其内而饰其外,使农夫工女堕业以避役,故农夫不劝,兵赋日屈,国用储为斁耗。"⑥彭偃:"今天下僧道,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广作危言险语,以惑愚者,岁计三万有余,五丁所出,不能致此,举一僧以计,天下其费可知。"上述这些奏议,都是从国计军防的考虑出发,来陈述佛道之弊,并没有从理论上根本否定二教。真正站在儒家正统思想的立场上,维护儒家思想传统,从理论高度上去排斥佛道者,当首推韩愈。他一生始终坚持反佛斗争,堪称一位反佛勇士。他指出:"天道乱,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地道乱,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
人道乱,而夷狄禽兽不得其情。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人者,夷狄禽兽之主也。"①韩愈所说的"道",是抽象化了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目的在于重兴儒学传
① 《旧唐书》卷八十九,《狄仁杰传》。
② 《唐书》卷一二三,《李峤传》。
③ 《唐书》卷一一八,《辛替否传》。
④ 《唐会要》卷四十七。
⑤ 《唐书》卷一五○,《常衮传》。
⑥ 《唐书》卷一四七,《李叔明传》。
⑦ 《唐会要》卷四十七。
① 《韩昌黎集·原人》。
统的伦理仁义道德。在论及人道时,强调"人者,夷狄禽兽之主也",目的在于排斥佛、老,把夷狄与禽兽同列。当然,他所说的"道"与佛老所谓的"道"有本质的区别,"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而佛教之道,也是"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②。在他看来,社会上的文化、政治、经济、伦理等一切封建秩序,皆是仁义的体现:"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③而道家的"剖斗折衡",佛教的"灭其天常",则都与"先王之道"的伦理传统和封建纲常不相吻合,因而必须加以排斥。为了使儒学能与佛道相抗衡,韩愈还虚构了一个儒家"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入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④儒家的道统之端上溯至尧,在时间上要早于佛道之祖,因而也较佛道更显得具有正统的权威性。韩愈苦心编造儒家的道统,把儒家思想的发展系统化、谱系化,试图使儒家思想通向宗教信仰主义,成为一种代替佛教和道教的宗教。元和十四年(公元819 年),唐宪宗媚迎佛骨。对此,韩愈上表,痛斥佛教,指出:"佛本夷狄之人,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事佛求福乃更得祸"。断然提出"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①这篇反佛檄文,触怒了佛教僧侣,也触怒了佞佛媚佛的宪宗皇帝,因之险些被判处死刑,经说情才贬为潮州刺史。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