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由政治庇护,靠财经资助,有独立经营权利的寺院,其经济在唐代空前发达起来。寺院兼并巨户,越州跨府,营造各种庄园。唐睿宗为昭成皇后追福,改建洛阳景云寺为昭成寺,此寺于河阴(今河南荣阳与武陟之间)置有"僧朗谷果园庄",从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 年)到德宗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 年)的41 年中,施地和买地兼并周围土地1791.5 亩。浙江天童寺有亩13000 亩,跨三都五县,有庄36 所。据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所载,山东长白山醴泉寺有庄园15 所。广东的南华禅也有山田千顷。寺院经济的发达,产生了一批僧侣巨富,如:"释圆观。。居于洛宅,率性疏简。。而好治生,获园田之利,时谓之'空门猗顿'也!"③辛替否在描述唐睿宗时佛寺占有社会财富的情况时说:"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④所谓"比置庄田,恣行吞并",成为唐代特有的寺院经济格局,以致出现了"膏腴美业,倍取其多;水碾庄园,数亦非少","京畿之丰田美利,多归于寺观,吏不能制"的局面。
与国立寺院相区别,唐代还有另一种寺院,即居民集资和僧人自建的简陋寺院。这种寺院大多地处山野偏僻之地,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其成员多由各色逃亡的流民组成,寺院的数量大大超过国立寺院,经济情况也与官寺迥然不同。其中以禅寺为代表。唐代安史之乱后,禅寺发达迅猛,终于形成了可以为国家承认和保护的另一类寺院经济体制,即禅林经济或农禅经济。庄园式的大寺院经济的发展,是中国佛教宗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寺院经济的日益庞大,佛教僧侣迫切需要采取宗派的形式来加强本集团的组织,以维护既得的经济权益和相应的社会地位。这就自然地发生了经济庙产的继承权问题,自发地形成了传法继承关系。另外,寺院经济的强③ 《法苑珠林》卷七七。
④ 《全唐文》卷二五七。净人:寺奴。
⑤ 《资治通鉴》卷二一一。
⑥ 《广弘明集》卷十五《内德篇·辨惑》。
① 《资治通鉴》卷二一一。
② 参见《敦煌资料》第1 辑,《唐大历十六年举钱残契四件》之一。
③ 《宋高僧传·释圆观传》。猗顿为春秋时鲁国的巨富。
④ 《旧唐书·辛替否传》。
大支持,为创造发达的宗教哲学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料和学术气氛,并使这种学术水平持续下去,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培养出一大批有学问的僧俗弟子,组成比较稳固的、有独立性格的教团。独立的寺院经济为释门大师们独立地发挥佛教理论、制定独特的宗教规范制度、据有特定的势力范围,提供了物质基础。
2。会昌灭佛唐武宗李炎(在位时间:公元841-846 年),是有唐一代20 个皇帝中唯一的一个坚决反佛的君王。武宗反佛,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政治原因,此为主因。隋唐佛教势力和寺院经济的急剧膨胀,扩大和激化了僧侣阶层与世俗地主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与冲突,造成了社会上反佛意识的高涨。唐宪宗媚迎佛骨,煽起全国性的宗教狂热。对此,韩愈从儒家立场出发,予以坚决反对。他痛感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的削弱与佛教的隆盛、儒学的衰微有关,写《原道》、《原性》、《原人》等文,大力扶植名教(儒教),排斥佛、老。宪宗后朝政治腐败,朋党争戈,国势日衰,而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恶性膨胀,大大削弱了朝廷的实力,加重了国家负担。所以,唐武宗在整顿朝纲、收复失地、稳定边疆的同时,决定废除佛教。他在废佛教书中说:"泊于九州山原,两京城阙,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出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坏法害人,无逾此道。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一女不蚕,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晋、宋、梁、齐,物力凋瘵,风俗浇诈,莫不由是致也。"①这说明佛教势力膨胀,不但搞得民力不足,物力凋衰,也已构成了威胁以皇帝为代表的世俗地主的利益。所以他认为废佛是"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济人利众"②的事情。
其二,个人的原因,此为辅因。武宗幻想"长生"而偏信道教,对佛教一向没有好感,加之赵归真、刘玄静等道士从旁攻击佛教,这就更加重了武宗对佛教的厌恶。
会昌二年(公元842 年),武宗令僧尼中的犯罪者和违戒者还俗,并没收其财产"充入两税徭役"。③会昌四年(公元844 年)七月,武宗敕令毁拆天下凡房屋不满二百间,没有敕额的一切寺院、兰若(寺庙)、佛堂等,其僧尼全部勒令还俗。
会昌五年(公元845 年),武宗分三步灭佛,灭佛运动达到高潮。第一步,于四月敕祠部检括天下佛寺、僧尼的数字,为灭佛作准备。当时全国共有大、中寺院4600 所,小的庙宇40000 所;僧尼总数26 万多。第二步,于七月下敕并省天下佛寺。敕令:两都两街,各留寺二所,每寺留僧30 人。上都(长安)左街留慈恩寺和荐福寺,右街留西明寺和庄严寺。其节度、观察
① 《旧唐书》卷十八上《武宗本纪》。
② 《旧唐书》卷十八上《武宗本纪》。
③ 《旧唐书》卷十八上《武宗本纪》。
使治所及同、华、商、汝州,各留寺二所,分三等:上等留僧20 人,中等留10 人,下等5 人。其余僧尼,一律还俗。接着又下诏:东都(洛阳)止留僧20 人,所留僧尼,皆隶属主客,不隶属祠部。所有非保留的大小寺院,一概限期拆除。被拆寺院的财产,一律没收充公。所有废寺的铜像、磬、钟,统统销毁,用于铸币。所有铁像,交给本州,铸做农器。金、银、鍮石等像,销付度支。其衣冠士庶之家所有的金、银、铜、铁像,敕出后限于一月之内,一律缴官。如有违反,由盐铁使依禁铜法处分。第三步,于八月下诏宣布废佛结果,并"陈释教之弊,宣告中外"。这次灭佛运动,共"拆寺4600 余所,还俗僧尼260500 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4 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15 万人。"①从武宗对于金属佛像、法器的处理措施以及解放寺院奴婢归桑、僧侣还俗归田等措施来看,会昌灭佛运动确实有利于发展生产和增加国家的财政实力。
从会昌灭佛的结果看,全国所剩寺院已存无几,僧侣也寥若晨星。
会昌灭佛给佛教以沉重的打击,在削弱佛教的势力和影响等方面,意义也是巨大的。由于寺院经济被剥夺,僧尼被迫还俗,寺庙被毁,经籍散佚,佛像被销,致使佛教宗派失去了繁荣的客观条件,中国佛教从隆盛走入了衰弱时期。这场灭佛运动,虽然就其性质而言,仍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但其所产生的结果,却对于人民群众是有利的。
①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2。
(三)佛教经籍的翻译与编录1。佛教经籍的翻译从东汉以后,东西方佛教信徒来往不绝。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翻译经籍。因为翻译佛教经籍,既是传播佛教的手段,又是佛教扎根于中国的前提。只有翻译经籍,才能宏扬教义。
根据梁启超的观点,翻译经籍的时代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自东汉至西晋为第一期;东晋及南北朝为第二期,南北朝迄隋为第二期之后段;自唐贞观至贞元为翻译事业的第三期。我国确凿可考的第一部汉译佛典为安世高译《明度五十校计经》,时间是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 年)。继而有支娄迦谶、支谦、康僧会、竺法护等人。他们都是西域或印度人,不娴汉语,对佛教义理也了解有限,译义自然粗陋些。但毕竟开中国佛教史上译籍之先河。
经籍之译者,大别分两类:一是西方来华的僧侣,上列安世高、支谦、支娄迦谶等,就属此类;二是由中国西行的僧侣,如三国时的朱士行,东晋时的法显,唐时的玄奘等,皆名声甚著。
译经的方式前后不同,体现了译经方式逐步提高的过程。早期佛典翻译,主要是第一类译者完成,没有梵本,全靠口传,互相揣摸,由华人"笔受"为文字。时至六朝,南北统治者大建译场,原魏洛阳永宁寺、姚秦长安逍遥园、西凉凉州闲豫宫、刘宋建业道场寺、庐山般若台,皆为当时译业的中心。译场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少则数百人,多达二、三千人。其中有较严密的分工,有译主、诵出、笔受、润色、正义、考证、对校等项,翻译水平较高。这一时期对译籍贡献最大、最有成就者,当推龟兹人鸠摩罗什(公元343-413 年)。这位西域著名的学僧,从姚秦弘始三年(公元401 年)至其卒年,十二年间,主持了长安逍遥译场,先后译出或重译了小品《般若》、《法华》、《维摩》、《阿弥陀》等重要大乘经典,系统翻译了龙树、提婆中观学派的主要著作《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百论》等。罗什的译业不仅规模巨大,而且译文精美,兼顾文质,信、达双得。僧肇曾赞赏曰:"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微远旨,于兹显然。"①赞宁称什译《法华经》"有天然西域之语趣。"②罗什以后,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译师,高水平地翻了大量佛籍。代表人物有昙无谶、求那跋陀罗、佛陀跋陀罗、真谛等。鸠摩罗什以前称"古译",什译以后为"旧译"。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