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到了隋代,国家专设经院,译场的组织系统也日趋完备,已开始讨论翻译的律例问题了。隋初僧人彦琮在东晋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的基础工,总结历史的译经情况,提出"十条"、"八备"的新要求,认为把译籍事业同译者个人的道德素质、理解水平和汉梵文字能统一起来,才有可能出现完善的译文。他撰著《辩正论》以垂翻译之式。彦琮提出的译才八备是指:(1)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3)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若闇滞;(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6)耽于道术,淡于名
  ① 《译维摩经序》;《出三藏记集》第八卷。
  ② 《宋高僧传》第三卷。
  利,不欲高炫;(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①隋朝的译馆,主要有两所,一个是长安大兴善寺,一个是洛阳上林园。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 年),齐僧宝暹、道邃、智周、僧威等十人携带梵本经籍汇聚长安,文帝在大兴善寺开设译馆,广召中外义学僧人,下诏翻译佛籍。当时,北印度名僧阇那崛多为译馆译主,高僧彦琮、明穆等饱学之士担纲校勘,整理文义,共译出佛籍200 卷。洛阳上林园是隋炀帝设置的翻经馆,达摩笈多任译主,共译出七部佛典。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 年),中印度僧人波颇(亦名波罗颇迦罗蜜多罗)携带梵本佛经来到长安。太宗下诏于兴善寺设立译场,规模宏大,并搜求高僧名士法琳、慧颐、慧净等19 人加盟译场,由波颇担任译主,共译出龙树《般若灯论释》、无著《大乘庄严经论》等籍。
  在佛籍翻译史上取得最高成就者,当推玄奘大师。玄奘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局面,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创造了总结性的成绩。在他之前,主要译师都是西域人或印度人,玄奘是第一位精通印度诸种方言的中国大译师。从他西行归国至其逝世的19 年间,共译出经籍75 部1335 卷,约占现存九百年译籍总量的四分之一。玄奘译经主要在长安慈恩寺、弘福寺译场进场,太宗曾令宰相房玄龄监理,参与者皆是一世大德之辈。玄奘的佛学造诣全面而精深,又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和汉文水平,加之一流大才相辅,所以他的译文凝炼而精美,既保持了原本的文采风貌,又显示出汉文的典雅明畅,可谓千古独步。正如赞宁所说,第二期的译经"彼晓汉谈,我知梵说,十得八九,时有差违",到了第三期则"印印皆同,声声不别"。①玄奘对翻译律例的态度主要表现在他提出的"五不翻"原则,规定凡汉文中无可对应和佛教特用的词,只音译而不意译,以避免望文生义,曲解典籍。玄奘译文在译经史上区别于旧译称为"新译"。
  与玄奘先后同时译经的僧人有那提、无极高、日照、慧智等。玄奘之后,僧人译经之最有名的,当数义净和不空二人。义净共译出56 部230 卷经籍,不空共译出77 部120 卷。不空以后,佛经翻译事业逐渐衰落下去。宋代朝廷仍相沿设翻经院,但已无重要业绩可言了。
  中国的佛典汉译工作,在宗教史和文化交流史上都是应当大书特书的盛事。在翻译佛典过程中,除了所译典籍本身包含的学术价值外,还附带作出了多方面成绩:(1)总结了较系统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史上很有价值。如,译文的忠实性、表达上信与达的关系、外来语音译原则、译者个人修养等。(2)输入了外来语文成分,进而形成了一种既保持外来语文风格又为中国人所接受的华梵结合、韵散结合、雅俗相兼的新文体,对中国语文产生了一定影响。
  2。佛教经籍的编录与佛教经籍翻译工作遥相呼应的是佛教经籍的编录。编录主要包含注疏、论著、篡集、史地编著、目录等内容。
  ① 参见《续高僧传》第二卷。
  ① 《宋高僧传》第三卷。
  隋唐佛籍的注疏,非常丰富,也非常重要。因为当时翻译经典盛行,研究义理也更为深广,注疏家可糅合百家之言,注疏自然恢宏,如澄观之《华严疏》六十卷,《演义抄》九十卷,礼宗《涅槃注》八十卷,明隐《华严论》六百卷等。注疏也常有重叠的情况,如《成唯识论》有《述记》,有《了义灯》,有《演秘》。另外,同宗同派的佛教经籍之注疏也各分门户,如《四分律》有法励、怀素之疏,《唯识论》有窥基、圆测之记,等等。大量佛籍注疏的出现,成了研究佛教各宗各派本末支流的主要书籍和资料。
  论著是高僧名师个人宗教思想的自由发挥,以及一些重要宗教问题的讨论。论著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通论,标本宗义,自立法门。隋唐各宗均有根本性质的论著,后人叠加疏释,便成了某一宗章疏的主体。华严宗有法藏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和宗密的《原人论》,天台宗有智f 的大、小《止观》、《四教义》,净土宗有道绰的《安乐集》,禅宗有《六祖坛经》,三阶教有《三阶集录》。二是专论,就宗教特殊问题加以研求而形成的。如,法上的《佛性论》二卷,灵一的《法性论》,灵裕的《因果论》二卷、《译经体式》一卷,彦琮的《辩正论》一卷、《唱导法》、《辩教论》、《福田论》,以及其他僧人的《通命论》、《形神不灭论》、《礼佛仪式》、《破邪论》等等,不胜枚举。专论的议题比较宽泛,涉及佛性、因果、形神、翻译、僧伽、仪式诸问题。
  纂集是对浩如烟海的佛典所进行的整理和归纳。纂集也分为两类:一是"合经",就是把同本异译的典籍会列在一起,以见源委。隋文帝开皇年间就合四家《大集经》成六十卷。二是"法苑",或汇集佛典事理便于查找,如《法苑珠林》;或集中僧家撰述免于佚失,如《广弘明集》。隋唐纂集很多,具代表性的有:隋《内典文会集》、《晋城甘露》五百卷、《众经法式》十卷、《论场》三十一卷,唐《诸经要集》二十卷、《法苑珠林》百卷、《广弘明集》三十卷、《禅林要钞》三十卷,等等。
  史地编著是对佛子、教史、高僧、宗派、名塔、显寺以及西域地理风土所作的传记。隋唐佛教的史地编著主要分为七类:一是释迦传记,如道宣的《释迦氏谱》;二是教史,如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十五卷、唐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三是僧传,如隋行矩《彦琮行记》、曹毗《真谛别传》,以及唐道基《靖嵩行状》、灌顶《智者大师别传》等;四是宗派史,如禅宗有《楞伽人法志》、《楞伽师资记》,密宗有《师资相承记》等;五是杂记,记述内容较杂,可记佛陀事迹,可记法王年代,可记求法传法,可记佛教戒规等,如圆照的《再修释迦牟尼佛法本记》、《三教法王存没年代本记》,以及其他的《法华传记》、《翻经杂记》、《西国付法传》、《百丈清规》等;六是名山名寺名塔传记,如《清凉山传》、《天台地志》、《南岳记》、《金陵塔寺记》等;七是西域地志,如《大隋西国传》、《天竺记》、《大唐西域记》等。
  隋唐佛经目录之作,也非常丰富,代表作有隋《历代三宝记》十五卷、《众经目录》五卷、《宝台四法藏目录》百卷,唐《众经目录》五卷、《大唐内典录》十卷、《大唐东京大爱敬寺一切经论目录》五卷、《古今译经图记》四卷、《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卷、《开元释教录》二十卷等。
  (四)隋代盛行的天台宗、三论宗与三阶教1。天下统一与天台宗的"止观双修"
  南北朝时,中国呈南北对峙的政治格局,佛教也随之形成了南北异趣的局面。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南方佛教偏重义理,北方佛教注重修习禅定。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南北方不同的社会政治情况决定的,同时也是佛教自身在传播过程中分流发展的逻辑结果。
  六朝末期,统治者无论南北,都过着奢靡腐化的生活。宫廷穷极奢侈,淫滥成风,百姓苛敛难承,人力耗竭。各少数民族伺机起兵,苗族称兵于豫州、襄州、荆州一带(今河南、河北一带),氐族称兵沙州(今四川昭化县西北);封疆大吏也各自举起大旗,倒戈朝廷。南北朝的统治已走到穷途末路、大厦将倾的地步了。
  中央力弱,地方称乱,于是给入朝辅政的外戚杨坚以壮大自己势力的机会。当时北周的皇帝静帝只是一个六七岁的孩童,尚不懂朝事为何物,于是杨坚便以外祖的资格,躲在皇帝的空名之下,拿镇压叛乱做口实,把北周的整个统治权逐步移到自己手里。随后,一面平定各地兵乱,一面镇压周室皇族的匡复运动,于大象三年(公元581 年)迫周禅位,隋室正式代周。至此,北周统治完结,隋朝开始。
  隋文帝杨坚取周统治中原后,朝气甚盛,率兵于开皇七年(公元587 年),灭后梁,继而于开皇九年(公元589 年)平陈,统一了中国,结束自西晋末以后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隋建立帝国,定都长安。其疆土之大,可以说是空前的:北至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西至且末(今新疆且末县),东、南两界都濒海,东西9300 里,南北14815 里,共有190 个郡,1255 个县。隋文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之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些广设粮仓、均田薄赋、开凿运河、发展交通等措施。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