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 唐太宗:《为太穆皇后追福手疏》;《全唐文》卷十。
① 唐太宗:《佛遗教经施行教》,《全唐文》卷九。
② 唐太宗:《诸州寺度僧诏》,《全唐文》卷八。
③ 唐慧立、彦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大正藏》卷五十,页259。向玄奘询问佛教因果报应之说,甚为信纳。
唐太宗以后,高宗、中宗、睿宗都提倡和利用佛教。但把佛教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的是女皇武则天。
垂拱四年(公元688 年),武氏两次伪造瑞石,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①"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还唱武媚娘","化佛从空来,摩顶为授记"等,暗示武氏作天子乃佛的意志,为武氏登基广造舆论。载初元年(公元689 年),沙门表上《大云经》,并造《经疏》,称经中所说"即以女身当王国土"者,应在当今的武则天。于是,武氏"敕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区,藏《大云经》。"②并于当年正式称帝。长寿二年(公元693 年),印僧菩提流志译出《宝雨经》十卷,此为第三次翻译,新增了佛授记"日月光天子"于"摩诃支那国","故现女身为自在主"③等内容。这段伪造的经文,正中武则天之意,译者大受赏赐。
武则天差人去于阗取回梵本《华严经》80 卷,召译者实叉难陀进京。武则天亲自组织这部经卷的翻译,由于阗僧人实叉难陀任主译,菩提流志、义净等人助译,从证圣元年(公元695 年)到圣历二年(公元699 年)十月,历经四载,于洛阳大遍空寺将这部恢宏佛典翻译出来。女皇亲受笔削,并制序文。这部佛典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
长安中(公元701-704 年),武则天将知名禅僧神秀请至京师。神秀"肩舆上殿",女皇"亲加跪礼,时时问道"。④武则天派人邀"禅宗六祖"慧能进京,未逞,竟将慧能的"得法袈裟"弄到长安,"供养"于宫中道场。可见武氏信佛崇法之甚。
长安四年(公元704 年)四月,武则天决定在洛阳城北邙山的白司马陂铸造特大佛像,并向僧尼摊派,让全国的僧尼每人每天出一文钱。至冬日,大像铸成,女皇亲"率百僚礼祀"。⑤女皇如此佞佛、媚佛,以致武周之世,"公私田宅,多为僧有!"①"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②唐玄宗尊崇道教,是有名的道教君主,在位前期曾对佛教有所限制,后有所变。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 年),他亲自为《金刚经》作注,并颁布天下。印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相继来华,玄宗给予厚礼殊荣,为密宗一派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宪宗更是狂崇佛教,迎佛骨便是突出的表现。据传,凤翔法门寺的"护国真身塔"中有佛的"指骨"。元和十三年(公元818 年)十二月,宪宗派遣太监率领大群和尚"奉迎"佛骨,第二年正月迎至京师长安。先在宫中供养三天,然后送往各寺礼敬,再次煽起全国性宗教狂热。两《唐书》及《资治通鉴》记载:"王公、士庶,竞相舍施,惟恐弗及!百姓有破产充施者,有烧顶、
① 《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
② 《资治通鉴》卷二○四。
③ 唐译《宝雨经》卷一,《大正藏》卷十六,284 页。
④ 宋《高僧传》卷八《神秀传》,《大正藏》卷五十,755 页。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五《唐纪》。
② 《新唐书》卷一二五《苏环传》。
灼臂而求供养者!"③宪宗以后,唐穆宗、敬宗、文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皆崇尚佛教,或斋僧万众,或敕街建寺,或广度僧尼。。,无不热衷于佛事。
据上罗列种种,可以看出隋唐君王大多推崇佛教,甚至佞佛媚佛。其中各自对佛教的态度和崇佛的原因略有出入。比如,唐太宗晚年以前,一直将道教置于佛教之上,因为道教创始人姓李,与唐代皇姓一致,太宗自以为皇家李姓是道教李老君之后裔,"今李家据国,李老在前。"④武则天举佛抑道,却另有政治原因。因为武氏直接面对的政敌是唐李家族,为了夺取和巩固自己的皇权,她需要制造舆论,其中抑道扬佛,是为贬黜李氏宗系的重要措施。尽管隋唐君王崇佛的原因有细微的差别,但共性是主要的。列宁曾说:"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需要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刽子手镇压被压迫者的反抗和暴动。牧师安慰被压迫者,。。"①君王扶植佛教,原因在于利用佛教,他们看准的正是僧侣阶层不可低估的"牧师职能"。隋文帝对灵藏和尚说过一句话:"律师度人为善,弟子禁人为恶,言虽有异,意则不殊。"②意思清楚了然:皇帝用暴力"禁人为恶",防止人民犯上;僧侣帮其"度人为善",让人民自觉地放弃暴力,冀存来世。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的目的,就在于此。至于君王个人的真正宗教信仰,反到降至次要地位,显得不怎么重要了。
③ 《两唐书·宪宗记》。《资治通鉴》卷二四○《唐纪》。
④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
① 《第二国际的破产》,《列宁选集》第2 卷,第638 页。
② 《续高僧传》卷二十一《灵藏传》,《大正藏》卷五十,610 页。
(二)寺院经济的发展与会昌灭佛1。寺院经济的发展寺院经济的初兴,约在南北朝时代,隋朝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唐朝推至发达。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二年(公元435 年),丹阳尹肖摹之上言:"佛教被于中国,已历四代,塔寺、形像,所在千计。。。而自顷世以来,。。更以奢竞为重,。。各造新构,以相跨尚,甲地、显宅,于兹、显宅,于兹殊尽!竹林、铜丝,靡损无极!"①好地好宅都被寺院占有,林竹铜丝也被僧人耗尽,可见寺院经济已经形成了。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和平初,。。沙门统。。昙曜奏:平齐户及诸民,有能岁输谷六十斛入僧曹者,即为'僧祇户',粟为'僧祇粟',至于俭岁,赈给饥民。又请民犯重罪及官奴,以为'佛图户',以供诸寺扫洒,岁兼营田、输粟。高宗并许之。于是僧祇户、粟及寺户,遍于州镇矣。"②百姓每年交纳"六十斛"的粟谷给寺院,方能成为"僧祇户"。重罪犯和官奴,不但要"岁兼营田、输粟",还得承担打扫寺院等杂役。可见北魏时期的僧人已经过上了不劳而获的盘剥生活。
隋代寺院经济的情况,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资料,但从一些零散的记载来看,寺院经济已是相当雄厚了。
据《续高僧传·慧胄传》记载:"释慧胄,。。后往京邑清禅寺。。。九级浮空,重廓远摄,堂殿院宇,众事圆成,竹树森繁,园圃周绕;水陆庄田,仓廪碾硙,库藏盈满。京师殷有,无过此寺。"③慧胄住持的清禅寺内,有殿堂,有竹林,有树木,有水田,有旱地,粮食充盈,连长安官僚富豪也不可与清禅寺相比。显然,这所寺院已经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僧侣地主庄园了。
据《续高僧传·昙崇传》记载:"释昙崇,。。晋王前后送户七十余,水矻及碾,上下六具,永充基业。"①当时作晋王的杨广仅送给昙崇的佃户和寺奴就多达七十多户。
可以想见,像上述这种僧侣地主庄园,一定不会是小数目。
唐初,开始实行均田制,"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②国家正式承认了寺院经济属于社会经济的一种成分,寺院的免役免赋等特权也保留下来,所以寺院经济急剧膨胀,人口大量涌入佛门。
寺院经济主要是以田产为主,大致有以下几个来源:一是朝廷的敕赐。
在唐代,"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除'口分'地外,别有敕赐
① 《大正藏》卷五十二,69 页。
② 《魏书》卷一一四,3037 页。
③ 《大正藏》卷五十,697 页。
① 《大正藏》卷五十,697 页。
② 《大唐六典·户部》。
田庄。所有供给,并是国家供养。"③唐高宗赐予西明寺"田园百顷,净人百房,车五十辆"④。山西玄中寺从北魏孝文帝至唐宪宗时,受赐庄田遍及150多里。二是官僚豪富的捐献,或是他们自带部分田产设置寺院,招集僧徒,耕种土地。一些公主、后妃、宦官、贵戚,为了在统治阶级内部相互倾轧的斗争中保住自身或私家财产,变相地把田产转移到寺院。史载唐"中宗以来,贵戚争营佛"⑤,甚至连诗人王维,也将辋川"别业"舍为清源寺,草堂精舍,竹林果园齐备。因此,时人有这样的议论:"沙门盛洙泗之众,精舍丽王侯之居。既营之于爽垲,又资之以膏腴。擢修幢而曜日,拟甲第而当衢。王公大人助之以金帛,农商富族施之以田庐。"⑥三是僧侣地主的购置与巧取豪夺。如僧人慧范交通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恃太平公主势,逼夺民产"①,以致于蓄资高达千万。除上述三点以外,城市寺院还兼有经营活动,也有残酷的盘剥行为。有的经营工商杂业,有的开当铺,更多的用放高利贷剥削,即所谓的"长生库"或"无尽藏",索取的利率竟高达月利20%②。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