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① 《历代三宝记》卷十二。
  ② (元)刘谧:《三教平心论》。
  ③ 《中说·周公》。
  ① 《续高僧传》卷二十一,《智f 传》。
  孔子为圣,以颜回配,并尊孔子为宣父,作宣父庙于兖州,又诏命各州县皆设孔子庙,以便供祭。之后,太宗又以左丘明、子夏等22 位先儒与颜回皆配孔子于太学。永徽年间改封周公为先圣,孔子被降为先师。显庆年间又复封孔子为先圣。唐高宗于乾封元年(公元666 年)东巡兖州,曾祭宣父庙。唐中宗于神龙初授褒圣侯孔崇阶为朝散大夫,并许子孙世袭。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 年),唐玄宗追赠谥孔子为文宣王,父庙孔子塑像面南而坐,先儒十哲东西从列侍侧,祭孔升为中祀。儒学毕竟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儒学在三教中仍占据主导地位,正如唐太宗所说:"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失之必死,不可暂无"。①他深刻地认识到儒家思想信仰对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性。唐太宗的尊儒之风,基本上反映了唐朝统治者对待儒学的态度。
  唐代诸帝真正信仰佛教者并不太多,但他们普遍崇佛兴法,大力支持佛教,这当然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唐高祖未做皇帝前就笃信佛教,称帝后建寺还愿,设斋行道。唐太宗于贞观三年(公元629 年)舍通义宫为尼寺,自称是"菩萨戒弟子",表示要皈依三宝,并下《为战阵处立寺诏》,为当年各战阵之所修建寺庙,以超度亡灵。他还专门下敕颁发《佛遗教经》,鼓励大臣出家为僧,还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中对高僧玄奘赞誉备至。唐高宗为其母祈福,曾下令修筑大慈恩寺,度僧三千,请玄奘任大慈恩寺住持,在寺内另设翻经院。武则天更是崇佛弘法,自称佛教虔诚弟子,自加尊号为"金轮圣神皇帝"。她曾颁布《大云经》于天下,令各州皆建大云寺,度僧千人,并亲自主持《华严经》80 卷本的翻译。禅宗渐兴后,武则天请禅宗北派领袖神秀入宫,敬跪问道。又派人恭请禅宗南派领袖慧能进京,慧能假托年高多病而未成,武则天遂把慧能的得法袈裟弄到京都,供养于宫中道场之中,可见她对佛教推崇备至。唐玄宗在位时唐朝国力鼎盛,封建经济空前繁荣,佛教活动也异常活跃。密宗在唐玄宗时创立,玄宗曾请不空为其授灌顶仪式,成为菩萨戒弟子。唐朝的列位君王,除唐武宗大力灭佛外,其余对佛教的态度基本上是扶植和利用为主,尽管个别时期也有沙汰僧尼的举措,但对唐代佛教的兴盛几乎没有多大的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唐代是佛教的全盛时期,宗派林立,高僧辈出,经籍浩繁,这些都是唐代对佛教采取支持、保护政策的结果。
  唐代道教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 年),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从太原起兵反隋,曾得到当时著名道士王远知、楼观道士岐晖的帮助。据《旧唐书·王远知传》记载:"高祖之龙潜也,远知尝密传符命。"就是说,李渊是真龙天子,王远知假托老君之名,称李渊起兵反隋是受天命。楼观是当时供奉老子的主要宫观,《混元圣纪》载有道士岐晖称誉李渊"真主",并为李家反隋大军筹集粮资。李渊为关陇集团上层人员,李姓也算是北周贵姓,但改朝换代并非小事,需要神化李家的族系,提高门第,于是李渊便自称是道教教主李耳之后裔。李渊登位后,晋州(今山西临汾)道士吉善行假托老子,转告李渊李氏子孙可享国一千年,李渊即在羊角山立老君庙,此后道观广修。第二年,他曾到终南山拜谒老君庙,号称祭祖。唐高祖曾下令沙汰僧尼,对佛教有所限制,暗中帮助道教抬高其地位。
  唐太宗继位前,曾与长兄皇太子李建成争夺帝位,道教徒以王远知为首
  ① 《贞观政要》卷六。
  拥太宗继位。太宗继位后,给王远知在茅山专修太平观,表示崇敬。太宗沿习高祖崇道政策,称自己是李老之后裔,由此下诏确定道士、道姑的地位列于僧尼之上。
  唐高宗更是崇信道教,封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圣母曰先天太后,在各州郡设道观奉祀,置道士7 人。以《老子》为上经,又令贡举人必须兼通《道德经》,并令道士隶属于宗正寺,排在诸王之次。宗正寺是管理王室事务的机构,道士隶属过来,意思道士皆奉李耳为教主,于是成了王室的本家。《道德经》被列为科举课目之后,对天下士人必修老庄之学影响很大,也带动了民间信道之风的滋长。唐中宗更令贡举人依旧学老子的《道德经》,道教在武则天时期失势后又很快恢复起来。
  唐玄宗时期,有抑佛崇道的举措,道教更是乘势大兴。唐玄宗自称梦中看到老子,醒后画出真容,又教人画老子像许多张,分送天下各州开元观供奉,令当时各州的道士、道姑隆重迎请画像,像列后行道七昼夜,玄宗赐钱作设斋行道的费用,又赐钱给亲王公主以至全国文武百官及兵士,下诏全国放假,设酒宴以示大庆。唐玄宗为显示自己推崇道教,一再给太上老君追加尊号:"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并多次拜谒玄元皇帝庙。由于佛教有四大菩萨,为了使道教与其分庭抗礼,玄宗与道教徒李林甫等捧出四大真人来相对,改庄子、文子、列子和庚桑子之号为南华真人、通玄真人、冲虚真人、洞灵真人,他们的著作列为"真经",被纳入道教经典之内。老子的《道德经》被尊为《道德真经》,玄宗曾亲为《道德真经》作注,颁行天下。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1 年),命文人学士及所有的贵族和知识阶层,每人家藏《道德经》一本,贡举人加试老子策,进而将四大真人的著作也列入开科取士之中。他经常召集道士,封号赐物设观,抬高道士的社会地位,并主持纂修3744 卷的《三洞琼纲》,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道藏》。根据唐玄宗时期编纂的《唐六典》记载:"凡天下观总1687 所。"其中道士观1137 所,道姑观550 所。可见玄宗时道教之隆盛。
  唐后期国力渐衰,宗教活动已不像初唐和盛唐那样兴盛。在道教事务的管理方面,道士不再隶属宗正寺,改属吏部、祠部管理。唐贞元四年(公元788 年),德宗设立左右衙功德史管理道教。元和二年(公元807 年),宪宗在功德史下分设道录司和僧录司,其职官选自道士和僧侣,分别掌管全国宫观、寺院和道释簿籍及道官、僧官的补授等事务。
  据唐末五代的道士杜光庭所著《历代崇道记》所载,唐代共有道教宫观1900 余所,道士15000 余人。这个数字虽然不能和唐代佛教寺院和僧尼的数量相比,但相对于唐前各代而言,道教在唐代的发展确实是空前的。
  五代时割据分裂,王朝更替很快,但仍有不少崇道的君王。后周世宗柴荣的宗教政策就是抑佛扬道。他限制佛教,禁止私自剃度出家,废除寺院30336 所,毁佛像而铸钱币。而道教则在五代多朝皇帝的扶持下,以此较盛行的势态延续至宋朝,为道教在宋朝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尽管隋唐两代有时重释道而轻儒、有时隆道儒而抑佛、有时扬儒佛而排道,但总体观之,隋唐的宗教政策仍不失为三教并重、三教并奖和三教并用。(二)儒、释、道三教的冲突与斗争隋唐五代时期,儒、释、道有过多次激烈的斗争,初唐时这种冲突更为突出。三教的冲突以儒道联合反佛为主流,儒道之间的冲突较为缓和。因为儒道同为中土文化,二者之间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民族土壤,二者分别以"自强不息"和"无为而治"相辅相成,并行共生千数年,相互间没有大的文化隔膜。而佛教则不然,它是印度宗教文化的移植,属一种异质文化,儒道两派从民族传统心理上都难以容纳佛教。另外,佛教通过魏晋南北朝的传播,到隋时又大加弘扬,唐初时更以咄咄逼人之势迅猛发展,这对儒道都形成了无形的压力,特别是隋文帝后期的"不悦儒术",更给儒学以危机之感。儒道若抬高自身的宗教地位,必须首先以压倒佛教、打击佛教势力为前提。除此原因外,三教的冲突和斗争,更重要的是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相互倾轧的反映。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 年),太史令傅奕上表斥佛,陈列佛教流弊十一条,要求减少寺院,废除僧尼。傅奕站在传统的儒家立场上,攻击佛教多从政治、经济角度出发,可以看作是儒释的正面交锋。他指责佛教"剥削民财,割截国贮"、"军民逃役,剃发隐中、不事二亲,专行十恶",建议唐政府采取措施,"令逃课之党,普乐输租;避役之曹,恒忻效力。"①当时以护法者自居的佛教界代表人物法琳作《破邪论》作答,并"频诣阙庭",为佛教极力辩护,还痛骂傅奕,口气强硬,盛气凌人。高祖对上表暂时搁置,废佛未能实施。三年后,傅奕再次上疏,揭露佛教弊害,坚请罢除,疏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讬。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演其邪法,述其邪法,伪启三涂,谬张六道,恐吓愚夫,诈欺庸品。"②道教徒借傅奕在朝廷反佛之势,也大势攻击佛教。武德九年(公元626 年),清虚观道士李仲卿著《十异九迷论》,刘进喜著《显正论》,直接参加反佛活动,他们将自己的反佛之作,托傅奕上奏高祖。法琳著《辩正论》回击,以"十喻九箴"回敬道教徒,佛道之争公开化。由于太子李建成和多数朝官对佛教袒护,高祖沙汰僧尼之举并未付诸实际。值得注意的是,傅奕两次上表斥佛,皆用儒家忠孝礼仪为得力工具,这对佛教徒的压力确实很大。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