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为什么说相面不可靠呢?皮日休以"性三品"理论来说明,"上善出于性,大恶亦出于性,中庸之人,善恶在其化者也"。意思是说,上品之人本性就是大善,下品之人本性就是大恶。这都是确凿不移的,自然不用相面来预测。而中品之人,其或善或恶取决于环境对他的影响和改造程度,其变化也是无法预测的。皮日休举出历史上的事例来进一步论证他的观点,例如中品之人受教化而向善的方向发展,有苗经过舜的教化,终于向圣王臣服;勇武好斗的子路经过孔子的教育,成为七十二贤人之一。再比如齐桓公,先是有贤相管仲辅佐而称霸于诸侯,后由于任用了奸臣竖刁、易牙等人而朝政昏乱。皮日休的这个见解很有现实针对性,晚唐的几位皇帝亲近邪佞小人,疏远耿直之士,使外戚、宦官干扰朝政,唐王朝一天天走下坡路。世上人大多为中品,上品大善和下品大恶都是极少数。因此,这大多数的中品之人都面临着一个是向善的方向发展,还是向恶的方向发展的问题,如果能接受圣王之道,近贤远佞,就是善人;反之,就是恶人。根本没有一个先已安排好的固定命运在等待人们。
  问题探讨至此又引发一个疑问,人们常说的"某人有识人之见",这是否也算相面呢?皮日休认为这不是"相面",而是"相见"。他说,尧看中舜而天下太平,舜看中禹而消除了水灾,"斯谓'相见'者,见人知其贤愚,见国知其治乱,亦相也"。这也是一种"相",是一种有根据的"相",而不是相面术那样的凭空虚说。皮日休观点的高明和严谨之处在于,他没有全盘否定"相"人,因为人们一般都有这样的常识和体会,对于某些人的善、恶、忠、奸,有时可以以外貌上推知大概。皮日休肯定圣人(杰出的人)有知人善任的识见,"尧之于舜,任之以天下,知其有位也。舜之于四凶,投之于四裔,知其无位也"。能知其"有位"或"无位","位"指的是德行才具,而不是运气和命运。他又说:"圣人之相人也,不差忽微,不失累黍。言其善必善,言其恶必恶,言其胜任必胜任。"这是在强调只有圣人才能有非常准确的观察力,同时也传达这样的信息--判断一个人命运,不是面貌的"公侯相"、"牛马相",圣人之知人善任,关注的是人的善、恶品质,关注的是人的能力大小,判断其是否胜任职责。
  因而,皮日休叹息世人对圣人之相人的精神实质没有领会,只注重"相形"而未注重"相心",他说:今之人不以是术行其心,区区求子卿、唐举之术,居其穷,处其困,不思以道达,不能以德进。言其有位,必翻然自负,坐白屋有公侯之姿,食藜羹有卿相之色。盖不能自相其心者。
  他形象地勾画出迷信相面者的漫画:不懂圣人相人的精髓,只是孜孜以求古代相工之术。居住陋室里,处在困窘中,不去思谋从正道发展,不在德行方面增加修养,而是把希望寄托于相面。相面者若是夸赞他日后发达,则马上自负起来,坐在空荡荡屋中也摆出公侯的姿态,吃着野菜汤脸上也显出卿相的神色。这种人是属于自己都不能了解自己的那类人。
  皮日休善意地告诫迷信相面者不要再花钱上当了。他说,有些读书人本来就处在穷困中,希望得到别人一点点钱,都无论如何也张不开口,可是一遇到"诞妄之人"自夸精于相术,自己就极轻易地交钱看相。这是没有真正领会圣贤之道,没能"自相其心"啊!
  皮日休也承认,世上迷信相面者占绝大多数,自己独独唱反调,得不到世人理解是必然的。
  皮日休的这种孤独感,恰好证明他是思想界的一个先行者。
  (二)对自然、社会与人的深入思考晚唐思想界的一个重要收获,是《无能子》的问世。该书作者没有留下姓名,全书共42 篇,现存34 篇,分为上中下三卷。根据该书之序,作者为唐懿宗、僖宗时人,黄巢起义反唐,战火四起,他为避乱流寓于外地,与百姓杂居。在简陋的"民舍"里,他喜欢白天躺在床上沉思冥想,偶有所得,便用笔记于纸片上。在光启三年(公元887 年)的早春至晚春这一段时间,共记了"数十纸",于是整理成篇章。据此可推测,《无能子》成书于公元887 年。
  该书作者是个"博学寡欲"之人,序文既然称他寓于民舍,又言民舍之"陋",看来他本为社会中上层人士,在寓居中,他有了充裕的时间来思考一些问题。由于对社会下层生活的体验,由于亲眼目睹了社会矛盾激化、战祸不止的现状,使他对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对于自然与社会的本质,都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某些观点包含着天才推测,与现代科学认识很接近。《无能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颗明珠。
  1。自然起源与人类进化《无能子》的自然观继承了前代思想家的关于"气"的一元论观点,但有所发展创新。它对于天地与万物形成的猜测是颇有价值的,《圣过》篇说:"天地未分,混沌一炁。一炁充溢,分为二仪。有清浊焉,有轻重焉。轻清者上,为阳为天;重浊者下,为阴为地矣。天则刚健而动,地则柔顺而静,炁之自然也"。《范蠡说》又指出:"夫天地无心,且不自宰,况宰物乎?"所谓"炁",同"气"。上述认识排除了神秘的造物主说和天有意志说,认为天地是由一个混沌的大气团逐渐转变成的,完全是气的自然变化过程。在近现代,一些自然科学家通过观测、实验等技术手段,认为天体、地球在形成初始阶段为混沌的大气团(当然关于气团的形成,又有"爆炸说"等观点),逐渐冷凝、收缩,重的物质形成大地。
  《圣过》又谈到,动物与人都是天地之间的生灵,"天地既位,阴阳炁交,于是裸虫、鳞虫、毛虫、羽虫、甲虫生焉。人者,裸虫也;与夫鳞、毛、羽、甲虫俱焉。同生天地,交炁而已,无所异也"。他把世间生物分为五种虫,各以其外观命名,人身体没有鳞、甲等,所以称"裸虫"。这是在说明人的生物性,在这个意义上与动物没有差别。
  关于人的特质,即人与动物的最主要差别在哪里呢?有人认为,差别在于人能运用"智虑"、"言语"。《圣过》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从鸟、兽到蠢蠢蠕动的爬行生物,都喜生怕死,营造其巢穴,寻找其饮食,繁育养护后代。这同人类愿生不愿死,建造宫室,谋求衣食,生儿育女,没有什么区别,怎么可以说动物没有智慧与思虑呢?而且,动物各能发出嚎叫、呜声、鸣啼等不同声音,怎能知它们同类中没有语言呢?人类因不明白动物发音的意思而认为动物没有语言,同样,动物也可能会因不懂人语而认为人没有语言。其实,"智虑、语言,人与虫一也,所以异者,形质尔"。人与动物在思维和语言上有差别,是由于他(它)们"形质"不同。
  《圣过》接着论及人与动物由杂处而至分离的过程:太古时,裸虫与鳞、毛、羽、甲杂处,雌雄牝牡,自然相合,无男女夫妇之别、父子兄弟之序。夏巢冬穴,无宫室之制;茹毛饮血,无百谷之食。生自弛,死自仆,无夺害之心,无瘞藏之事。任其自然,遂其天真,无所司牧。濛濛淳淳,其理也。居且久矣。
  这一段对远古时期猿人生活状态的描述是相当精采而且具有科学价值的,它与近现代科学对猿人及原始社会的研究结论,竟在一些主要论点上相吻合。其一,均认为最早的人类(裸虫、猿人)是以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曾经历过与动物杂处并生的阶段。其二,均认为人类早期两性自由结合,没有夫妻与父子兄弟等人伦观念。其三,生产能力极低,生活极简陋,居则筑巢挖洞,食则不弃毛血,不懂种植粮食。其四,生与死都听凭自然,没有繁复的仪式事项。其五,没有私有财产,风气淳朴。其六,没有管理者、统治者。
  《圣过》上面的一小段文字,述及以上六个要点,可以说相当简明扼要。最末一句的概括也较准确--"濛濛淳淳,其理也"。那时的人类生存状态就是浑浑噩噩,凭本能顺乎自然而生活。《圣过》认为这种状态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居且久矣",这也被当代学者的研究所证实。
  《圣过》篇还论述了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变的过程。指出君臣之统治、尊卑之礼节,都是人为设置的,"圣人""强立宫室饮食以诱其欲,强分贵贱尊卑以一其争,强为仁义礼乐以倾其真,强行刑法征伐以残其生,俾逐其末而忘其本,纷其情而伐其命,迷迷相死,古今不复,谓之圣人者之过也"。这里对统治者的各种作为都表现出质疑,不承认其等级制度、仁义礼乐、刑法征伐的神圣不可侵犯性,认为这些给民众造成了损害。
  《圣过》篇不是探讨自然与人类进化的专题之作,其作者当然也不是人类学家,上述说法只是道其大意,没有具体的时间断限,我们自然也不能以科研论文的标准来要求它。这篇作品是要以自然与人类的大致进化趋势,来说明人类社会本是淳朴自然发展的,只是由于圣人的误导,人类才步入争利、争贵、争强之迷途。社会所出现的"弓矢之伐"、"覆家亡国"、"生民困穷"等问题,追根溯源是圣人的过错。此篇名为"圣过",即是此意。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