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罗隐照例谈到如何将自己的观点用于治国施政上。在他看来,要善于处理两种情况,一种是"同而同之",即变异为同,使本来不属于自己营垒的杰出人才为己所用。例如,卫青,原为奴,汉武帝让他带兵,屡立战功,升为大将军。由余,本是戎王使臣,秦穆公爱其才,使其归降,授以国政。另一种情况是"异而异之",即能够识别亲近人中有异心者,并能断然排除掉。例如,管叔是周公的兄长,周公发现管叔作乱,断然诛之。石厚,是卫人石碏的儿子,犯有弑君罪,石碏大义灭亲。
罗隐提出告诫说:"能同异者为福,不能同异者为祸"。这里所说的"能",是指正确的辨别和处理。楷模是舜,他能同能异,与八元(高辛氏才子八人)同,与四罪(即四凶,共工、驩兜、三苗、鲧)异。换言之,就是与八子合作,处罚四凶。反面典型是纣,该同不同,该异不异,"殷纣不同三仁,不异二臣,故取败亡之辱"。殷有三仁人,但纣王刚愎拒谏,结果微子离去,箕子为奴,比干被杀。奸臣有二人,费中善谀好利,恶来善毁谗,均得纣王信赖。罗隐认为,对于君王来说,"同异之际,不可失其微妙也"。要不被假像迷惑,识别忠奸,正确地去同去异,是复杂的,然而又是不可不做的。由上面所述内容可以看到,罗隐的《两同书》有一些很可贵的辩证观点。当然,处在那样的时代,他的辩证思想还不能达到成熟的程度,有时哲学观点还不能自觉地抽象出来,往往和政治观点、历史观点纠缠在一起。但可以充分肯定的是,他主观上是有探索辩证理论的自觉意识的,书名与篇名均证实了这一点。而且,关于辩证思想,他的确比前人和同时代人多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老子与北宋张载是对中国古代辩证思想作出划时代贡献的人物,而罗隐则可视为他们中间一个重要的过渡人物。《两同书》是中国古代辩证思想发展的一个阶梯的标志,也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一个里程碑。
老子的《道德经》有丰富的辩证观点,认为事物都包含对立的两面,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反者道之动","柔弱胜刚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见素抱朴","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等重要的辩证命题。但是以韵文短句写成,文字简洁,没能将命题逐一展开阐说。罗隐的《两同书》则是专选十对范畴分别展开论述,对老子的辩证观点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有些篇末还引用老子之语以作点睛之笔,亦是示有所本。十三、五代时期的思想(一)思想领域的趋势五代,是夹在唐朝、宋朝中间的时期,约有半个世纪左右。在中原地区是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更迭,其它地区又有十余国(习惯称"五代十国",事实上不止十国)。与中原王朝同时并存的各国,常有六、七个。在这个分裂的时期,征战给社会经济、文化造成破坏,广大民众也深受苦难。这一时代特点给思想领域带来深刻的震动和反思。当然,正像五代也有光明一面那样,思想领域也取得一些成就,也出现了重要的思想家。
1。道教思想的时代特点时逢乱世,人们对前途、命运深感无从把握,消极避世思想流行一时。
儒者、士大夫本是持儒家进取思想的,向往的是治国济民,封侯拜相,立不世之功,光宗耀祖。然而,动乱堵塞了他们传统的进身发达之路,儒家的礼法、仁义、大一统思想也显然不合时宜。于是,他们转而欣赏道教的归隐无为思想,有研读道籍者,也有隐遁山林者,名利之心淡漠,注重个人养生。《宋史·隐逸传》指出"五季之乱,避世宜多",就反映了此间知识分子的一种心态。这就形成五代时期较有特色的一种社会现象--隐士多,尤其是有才学的隐士多。
曾受后晋高祖征召的隐士郑遨,在唐末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乃入少室山为道士"①。郑遨颇有才名,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被世人并称为三高士。陈陶,"世居岭表,以儒业名家。陶挟册长安,声诗历象,无不精究,常以台铉之器自负,恨乱世不得逞。。。后以修养炼丹为事"②。
备受前蜀王建礼遇的著名道士杜光庭,原习儒业,"应九经举不第","思欲脱屣名利",所作《怀古今》诗云:"古今感,事伤心,惊得丧,叹浮沉",立志"用虚无","保道德",遂入山修道。
五代道教思想还有这样一股潮流,即由关注"出世"变为关注"入世"。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一些儒者向往"出世"隐遁的时候,却有一些道士不言成仙长生之说,而言治道世务。这表明,一个时代的思想是错综复杂的,未可执一而论。《资治通鉴》卷二八三记载南唐主李昪问道士王栖霞:"何道可致太平?"对曰:"王者治心治身,乃治家国。今陛下尚未能去饥嗔、饱喜,何论太平!""栖霞常为人奏章,唐主欲为之筑坛。辞曰:'国用方乏,何暇及此!俟焚章不化,乃当奏请耳'"。周世宗召华山道士陈抟,"问以飞升、黄白之术"。飞升,指羽化升为仙人;黄白,指炼白银黄金。陈抟没有向皇帝谈道教的法术和观点,而是回答:"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③其实,这些道士转向对尘世的关心也是有充分原因的。他们本多来自于社会中下层,成为道士后也依然与民间有多种联系。社会凋敝,百姓困苦的现实对他们有所触动。道士虽反对为俗世所
① 《新五代史》卷三十四《郑遨传》。
② 马令:《南唐书》卷十五《陈陶传》。
③ 《宋史》卷四五七《陈抟传》。
累,但他们毕竟还脱离不开这个俗世,无休止的战火,残酷的劫掠屠戮,对修道者来说也存在威胁,他们自然希望有国泰民安、四海清晏的修道环境。另一个因素则是道教本身的战略调整。唐代是外丹术最盛行时期,五代时,内丹思想及修习方法逐步取代外丹思想和修习方法。内丹修炼是以人体为"丹炉",以自身的"精"、"气"、"神"烧炼"圣胎",即内丹。这样,道教思想就发生了从出世做神仙向入世炼心性的变化。与此相应,道士一般不再鼓励君王炼外丹和长生成仙,而是劝其端正心性,求长治久安之道。
2。儒学受到冲击在五代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儒学受到的冲击最大。因为儒学对于官方及正常秩序的依赖,要比佛、道二家大得多。儒学至上而下都是由官方扶持而行教化的,从官藏典籍到朝廷博士,从国子监到府州县学,均为政府直接控制。因此,战乱一来,政权屡变,儒学备遭破坏,其思想影响大大降低。后唐庄宗注意到这方面问题,明宗也在敕旨中指出了学校多废、典籍罕传的状况,"教导之本,经籍为宗。兵革以来,庠序多废。纵能传授,罕见精研。由是豕、亥有差,鲁、鱼为弊,苟一言致误,则大义全乖。倘不讨详,渐当纰缪。宜令国学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本,各以所业本经,句度抄写注出,子细勘读。。。"。后周世宗时,更做了一些恢复儒学的努力。
大约是由于社会动荡和时代短促的缘故,儒学中没能出现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此期君主多由军士拥立,其所任用官吏也多为武人。诸镇节度使权倾一方,皆为武将。儒者寄人篱下,意志消沉,因仕途阻隔,只能充任幕僚,取宠于武人。儒者的精神面貌已大不如盛唐、中唐。
3。佛教禅宗独盛佛教在乱世往往能得到迅速的传播。一些百姓和知识分子在看不到出路时,愿意到佛教中寻找情感慰籍;一些农夫为躲避苛重赋役,也会剃度为僧;甚至帝王公卿,达官富贾,为求心理平衡,精神解脱,也会勤于礼佛。但是上述这些人并不一定要对佛教理论进行深造,也不喜接受繁琐戒规的束缚。禅宗的南宗,主张"顿悟",无需拜佛坐禅,无需每日诵经,提倡心性本净,见性成佛。这就告诉人们,不出家也能顿悟成佛。成佛方式如此简便,中唐以后,南宗遂以"顿悟"说战胜了北宗的渐悟说,成为禅宗的主流。在晚唐及五代时期,禅宗是佛教中最为兴盛的宗派,其它宗派渐衰渐息。然而,随着禅宗一花独秀的蓬勃发展,它自身也衍化出五宗(到北宋初,其中临济宗又衍化出黄龙派,杨岐派,合称"五宗七派",亦可称"五家七宗")。在禅宗流派的称呼中,"宗"、"派"、"家"往往通用。慧能南宗先是分出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系;后来,南岳系又分出沩仰宗(沩山灵祐,仰山慧寂),临济宗(临济院义玄)。青原系则分出三宗:曹洞宗(洞山良价和他的弟子曹山本寂),云门宗(云门山文偃),法眼宗(创立人文益被南唐中主李璟赐谥为"大法眼禅师",故名)。
五代名僧文益所创法眼宗影响较大,入宋后仍盛极一时。文益7 岁时在智通院出家,20 岁于开元寺受戒,后在罗汉寺学禅,得法。晚年在清凉院传法,求学僧人甚众。他看到禅宗在兴盛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弊病,有从内部瓦解、取消佛教的苗头,于是著《宗门十规论》,具体批评禅宗十弊,规定戒条。由于文益对禅宗的稳定发展有贡献,博得很大声名,获南唐中主赐谥。再传弟子延寿也对禅宗只重直观、不重读经的作法提出批评,遂广引经论以充实禅宗。延寿应吴越王钱俶之请,居永明寺15 年,弟子近2000。他有统一佛教宗派的意向,对于僧人标榜宗派以相高的传统做法不感兴趣。他曾召集慈恩、贤首、天台诸宗僧人,从容讨论佛理,"分居博览,互相质疑","以心宗之衡以准平之",后著成《宗镜录》100 卷,对佛教各宗派的分歧持调合态度。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