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无能子》中的《严陵说》,也借东汉隐士严陵之口,大胆戳破了帝王将相之神圣尊贵的外衣,指出他们原来不过是普通人,"自古帝王与公侯卿大夫之号,皆圣人强名,以等差贵贱而诱愚人尔。且子今之帝王之身,昔之布衣之身也"。"夫强名者,众人皆能为之。我苟悦此,当自强名曰公侯卿大夫可矣"。这是说,布衣也可为帝王公卿。在唐末起义风起云涌之时,《无能子》的观点与起义者的造反精神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
  2。"无欲而无私"的为人处世观《无能子》曾被收入《道藏》,有些学者也认为《无能子》体现老庄思想。其实,《无能子》主要体现的是儒、道结合的思想。它有多篇谈到"无为"为本的观点,如《明本》篇说:"夫所谓本者,无为之为心也,形骸依之以立也,其为常而不殆也。"《文王说》篇云:"无为之德,包裹天地;有为之德,开物成事"。"无为则能无滞。"《首阳子说》篇云:"无为则淳正。"特别是《答华阳子问》篇,深入论证了如何以无为、无欲作为处世立身原则的问题。
  《无能子》的"无为"观,虽然从渊源上可上溯到老子、庄子,但却摒弃了老庄那种消极倒退的意蕴,是一种以"至公"、"无欲"为指归的"无为",目的在于"无不为"。让我们以《答华阳子问》为例来探索一下它这方面的思想。
  该篇内容是以"无能子"答好友"华阳子"之问的形式展开的。称华阳子因不便于驳朋友的面子,勉强出来做官,但心中总有负担,于是便向无能子请教,说:"我在学如何'无心'已很长时间了,可是做官却违心,不做这个官又会使朋友生气,我该如何是好呢?"无能子答复说:"'无心'不是可学的,'无心'也不在于是否做官,心中越疑惑杂念越多,这就像是见到盲人已在陷阱边却仍让他向前走。"无能子接着表明了自己的立身处世原则:夫无为者无所不为也,有为者有所不为也。故至实合乎知常,至公近乎无为,以其本无欲而无私也。欲于中,渔樵耕牧有心也;不欲于中,帝车侯服无心也。故圣人宜处则处,宜行则行。理安于独善,则许由、善卷不耻为匹夫;势便于兼济,则尧、舜不辞为天子。其为无心,一也。可见,他所欣赏的"无为",其实质是"无不为",表面上似乎未坚执什么,事实上却可以做任何事。反之,"有为"则一定会"有所不为",一心要实现自己某个目的,就会丢失掉其它东西。因而最切实的行事原则是合乎常理,最大限度地出以公心则接近于"无为",立足于无欲方能无私。如果自身藏有私欲,即使做渔民、樵夫、农人、牧民也会有心理负担;如果自身不藏私欲,即使当帝王、公侯也没有心理负担。所以,真正通达的人是不拘泥的,该归隐就归隐,该入世就入世。如归隐,就合于独善其身之理,比如像上古高士许由、善卷那样;如果入世,就是兼物济人顺应情势,比如像尧、舜那样不辞天子之位。以上两类人在"无心"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
  无能子面对唐末乱世一片衰微破败景象,目睹征战不休,民不聊生之一幕幕惨剧,深感这一切祸乱都是出自人的私欲,尤其是帝王公侯的私欲为害更大。因此他特别举出古圣君贤相之例,说明只要不藏私欲,进退行止,无所不为,却都能"巍巍成功"。尧和舜都不以天子地位自炫自贵,清静无为而天下大治。尧、舜均因儿子不成器而未传位给儿子,他们舍去儿子像去除瘤子一样,让出天下如同吐唾液,所以历经千万代天下人也会追思他们。而周公,即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天下人也都盛赞他的德行。因为有武王的儿子成王在,情势不适宜周公为天子,所以他就不去想当天子。由于成王年幼,情势要求周公居摄政位置进行辅佐,他不推辞。这样,周的天下得到保全,周的百姓得以安宁,其功绩也是巨大无比,没有一点亏德之处。无能子这一番话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有所针砭的。他所归纳的原则:"不欲于中,而无所不为也",将道家之"无为"观点与儒家之"入世"观点,以"不欲于中"为基础而有机地结合起来。他的这一思想是很有新意的,是那个时代罕有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立身处世原则。
  这个立身处世原则不但适于居高位者,也适于一般官吏和普通人,无能子对华阳子(也是对所有人)说:如果你弄清楚了"不欲于中,而无所不为也"的道理,即使身居坊市斗鸡玩狗,或是在战场上擒敌斩将,也都是可以的,更何况是出来做官呢?
  所以说,无能子的"无为",重点在"无不为",这与老庄的消极退隐倾向是迥然有别的。
  (三)反专制思想与辩证思想晚唐的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使一些有独立见解、不同于流俗的学者对封建王朝的痼疾有了较深的认识。他们所思考所表达的,往往已超越对个人荣辱得失的关注与计较,而是重在对社会现实的剖析和批判。罗隐,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在他的著作中,已有反专制思想与辩证思想的萌芽,这在中古学者中是很少见的。
  罗隐(公元833-909 年),字昭谏,新城(在今浙江富阳)人。他很有才学,尤其诗名很大,长于咏史诗。但他在十几年中,十次参加进士科考,均落榜。这对他刺激很大,遂返回江南家乡,在杭州镇海节度使钱鏐属下为幕僚。后出任钱塘令。钱鏐为吴越王,罗隐为秘书省著作郎,先后任节度判官,给事中,盐铁发运使,谏议大夫等职。年77 岁逝世。他的著述很多,有《江南甲乙集》,《淮海寓言》,《谗书》,《江东后集》,《吴越掌记集》,《启事》,《湘南应用集》,《两同书》,《罗隐集》等等。现尚存的有《罗昭谏集》8 卷,《甲乙集》10 卷,《谗书》5 卷,《两同书》2 卷。
  他有真才实学却屡试不第,主要原因是他为文好批评时政,写诗也多讥刺,因而不为当政者所欣赏。《旧五代史》本传称,罗隐"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在一次应考中,唐昭宗先是对他颇为赞赏,准备录取为甲科。旁边有大臣劝阻说:罗隐虽有才,但为文轻率。即便是唐明皇那样的盛德,也遭他讥讽。况且将相臣僚,岂能免于他的抨击。昭宗又问,他讥讽明皇什么?大臣引罗隐《华清宫》诗:"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于是,录取之事就取消了①。
  1。反专制思想的萌芽罗隐在京城长安屡次科考不被录用,处境窘迫,愤懑异常,于是作《谗书》5 卷。所谓"谗",坏话也。自著书为何冠如此名称呢?罗隐在《谗书》自序中道出缘由:丁亥年(公元867 年,咸通八年)春正月,取其所为书诋之曰:他人用是以为荣,而予用是以为辱;他人用是以富贵,而予用是以困穷。
  苟如是,予之书乃自谗耳,目为《谗书》。
  他的愤激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别人以著述获名获利,而自己却以著述授别人攻击自己的口实,著述越多,处境越困穷。如此看来,自己的书就等于中伤自已,自讲坏话,因此索性取名为《谗书》。这显示出他不甘屈服的坚强性格,他将自己批判专制、抨击弊政的篇章,较集中地汇编入《谗书》。他也不隐讳此书编撰的目的在于警醒当代人,告诫将来人。《谗书》重序云:盖君子有其位,则执大柄以定是非;无其位,则著私书而疏善恶,斯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自杨、孟以下,何必以名为?
  以下我们探讨一下罗隐所要"警"、"诫"的是什么呢?《谗书》主要突出了反专制的思想倾向。
  其一,认为天下应是天下人之天下,不应是帝王一家之天下。《丹、商
  ① 《唐诗记事》卷六十九《罗隐》。
  非不肖》篇是要翻一千古定案。根据传统说法,唐尧的儿子丹朱不肖(品行不好),故传位虞舜。虞舜的儿子商均也是不肖,故舜又传位给禹。罗隐此篇却另立新说,显然是借题发挥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事实上不会是丹朱、商均品行有问题,而"是唐、虞之心,示后代以公共","欲推大器于公共,故先以不肖之名废之"。尧、舜之两位圣君,为了向天下人表明王位不是一家之私有,所以便给儿子冠以"不肖"之名,公布于天下,不让儿子有继位的任何可能。罗隐说,尧、舜治理天下,明察一切,"大无不周,幽无不照,远无不被",怎么会独独顾不到儿子呢?假如真的连儿子都教化不了,又怎么能教化天下人呢?所以,尧、舜实在是为了天下人的利益而舍弃了儿子。我们自然不能认为罗隐是在进行历史研究,他这一翻案之举并没有(也不需要)以史料考证为基础。"醉翁之意不在酒",罗隐之意不在为丹朱、商均鸣冤,而是在于说明,君位之世袭不是从来就有的,因而也就不是天经地义的。君位之世袭,与古代圣君的至公之心大相径庭。
  其二,君王夺取天下是为一己之私利,与强盗劫掠财物是同样性质。《英雄之言》篇将强盗的行为比之于西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的言行,在强盗与"英雄"之间划了等号。该篇指出,有些物品之所以要藏起来,是为了防盗,这是人之常情。其实强盗也是人,穿衣戴帽与常人一样。区别在于,退让之心,贞廉之节在强盗本性中不能始终保持。于是,强盗见到财物就要拿,声称是由于饥寒交迫。而那些将国家据为己有的人,则声称是为了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强盗声称饥寒,这用不着费笔墨驳斥。而需要评论的却是那些"英雄之言"。声称"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不能打着救民的旗号,夺取个人私利。若真是为了救民,就应该顺从百姓之心,根据民心决定自己所为。然而对照实际却恰恰相反,君王考虑的是一己之私。刘邦望见秦始皇壮观富丽的宫室,羡慕地说:"大丈夫就应当如此。"项羽看到秦始皇出游的盛大场面,也说:"我可以取代他"。这就清楚证明了他们起兵时所称的推翻暴秦,救民于水火的话是一种幌子。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