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置吏也,将以逐盗;今之置吏也,将以为盗。
古之官人也,以天下为己累,故己忧之;今之官人也,以己为天下累,故人忧之。
这些见解是很深刻的,可谓入木三分,将当时社会的黑暗看透了。
那么这些社会痼疾的总根子在哪里呢?皮日休的批判矛头直指暴君,《心箴》一针见血地说:"君为秽壤,臣为贼尘。"臣下之恶,源自君王之恶。臣之恶与君之恶相比,是小巫见大巫。皮日休不认为君王受命于天,不可侵犯。《读司马法》明确指出,现在君王得天下,不是靠赢得民心,而是靠残害民众得来的,"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以民命"。由此说来,暴虐的君主就没有继续在位的合法性,民众可以用暴力将其拉下皇帝宝座,《原谤》竞倡言,"后之王天下者,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这样大胆明快的议论,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都是极少见的,他的视暴君如寇仇的思想,是农民大起义前夕社会矛盾高度激化不可调合的写照,也是他能以进士及第、朝廷命官之身分加入黄巢起义军的思想基础。
2。推崇"道统"以救世皮日休虽然指斥暴君贪官悍将,但他并不是要推翻这个制度。他认为,只要行先王之道,就可以国泰民安。在当代一派末世景象下,他大力呼吁重振儒家道统的权威。对于韩愈所提出的道统说,他极表赞同,对韩愈也推崇备至,建议将韩愈列入太学供奉的圣贤行列。《请韩文公配飨太学书》说:"夫孟子、荀卿,翼传孔道,以至于文中子。。。文中之道,旷百祀而得室授者,惟昌黎文公"。这样,他承认了韩愈的道统系列,并且补充了荀子、隋末王通(文中子)二人。他另作有《文中子碑》,将王通拟于孔、孟,称自己为王通的学生,也就隐有自己为道统传人之意。从皮日休对韩愈的赞语中可看出他的儒家思想特点。他称韩愈"身行圣人之道,口吐圣人之言。行如颜、闵,文若游、夏"。他特别赞扬韩愈所持的"纯儒"之立场,能有力地斥退杨朱、墨子之学说,排拒佛、道二家思想的干扰,"故得孔道巍然而自正"。他也很欣赏韩愈为文之"补时政"的特点,"无不裨造化,补时政",显然是要效法韩愈为榜样。
皮日休又写了《请〈孟子〉为学科书》,建议朝廷在科举考试中增加《孟子》科目,"去庄、列之书,以《孟子》为主。有能精通其义者,其科选视明经"。他推崇孟子的原因,就在于"孟子叠踵孔圣"、"翼传孔道"。从皮日休的上述观点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是较为敏锐的,有一定的预见性。宋代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果然成为科举考试科目。他对韩愈所作的复兴圣人之道的评价,也为宋儒及后世儒者所赞同。
3。"取天下以民心"
皮日休是历史上少见的参加农民起义军的士大夫,他这种破天荒的"大逆不道"之举,与他较强烈的"民本"思想有密切关系。
《文薮》编于唐末农民大起义前夕,其中许多篇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极其黑暗的面貌。那时的皮日休,有着在农村长期生活的经历,对于广大农夫的痛苦有着直观的、深切的认识。《农父谣》、《哀陇民》、《橡媪叹》、《贪官怨》、《三羞诗》。。等,均淋漓尽致地刻划出蝗害,旱灾,民饥,官贪,战乱,。。是一幅幅社会写真。例如《三羞诗》其三云:天子丙戌岁,淮右民多饥。就中颍之汭,转徙何累累。夫妇相顾已,弃却抱中儿。兄弟各自散,出门如大痴。。。荒村墓鸟树,空屋野花篱。
儿童啮草根,倚桑空羸羸。斑白死路旁,枕土皆离离。
这样悲惨的饥民逃荒场景,是文人雅士坐在屋子里想不出来的。灾民们东走西奔,不知流落到何时。贫穷夫妇被迫扔掉怀中婴儿,兄弟也只能分散各自逃命。村庄空寂残破,儿童吃着草根在挣扎,老人已死在路旁。如果皮日休未曾被农民的悲惨遭遇所震撼,他也决写不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
在《农父谣》中,也有"农父冤辛苦,向我诉其情"这类句子,这与"逢橡妇"一诗的产生一样,都说明皮日休当时是较接近下层民众的,因而对民众所受的痛苦了解较多,也深为他们感到不平。固然孟子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会对他有所影响,但从他大量的为民鸣不平之作的深刻和成熟程度来看,他的"民本"思想主要来自于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反思。他亲眼看到,广大民众的辛勤劳作是整个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因此他呼吁统治者要爱惜民力,要效法古代圣王爱民之美德。《读司马法》提出了"取天下以民心"的响亮观点,"唐虞尚仁,天下之民,从而帝之,不曰取天下以民心者乎?"正是由于唐尧、虞舜尊奉仁道,天下的民众才随从他们,拥戴他们为帝王,难道这不是靠赢得民心才取得天下吗?在唐末社会矛盾总爆发的前夜,皮日休对统治者的告诫是切中要害的。
皮日休没有泛泛而谈实行圣王仁政,而是对当时社会危机的一些根源进行了分析,并进而提出了解决办法。他有一篇《请行周典》文,提出了解决农村危机的主张。他敏锐地指出了土地兼并剧烈的严酷现实,"今之田,贫者不足于耕耨,转而输于富者,富者利广占,不利广耕"。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就成为游民。皮日休认为,游民的存在对社会稳定不利,"苟无世守之业,必斗鸡走狗,格簺击鞠,以取餐于游闲"。他还指出,现实缺乏奖励农桑的措施,使得人们不以农桑为意,社会风气不正,栽植花卉唯恐不出新出奇,而交纳赋税则希望尽量减少,若是谁植育桑树,必会受左邻右舍嗤笑。对于这些严重的问题如何解决呢?皮日休赞同运用赋税调解的手段来纠偏,他对于赋税的作用有一种新的认识,"征税者,非以率民而奉君,亦将以励民而成其业也"。这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很大胆的议论。按照传统的关于国家赋税的看法,民众乃至官吏的一切都是天子赐予的,天子是代表上天来治理国家。然而皮日休所提出的赋税新功能,不是聚民众所有以奉君王,而是奖劝农桑的一种手段,其意大略相当于今日所说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他认为,如果严格做到即使是权势人家也必须房屋周围植桑,否则就予以罚布,那么路上就见不到衣不遮体的人了。如果严格做到即使是权势人家也不能闲置田地,否则就罚以粮食,那么路边就没有饿死的人了。如果能严格做到凡是无所事事者都要罚以税役,那么世上就没有游荡堕落的人了。他认为实施这三条是当前最迫切之事,"此三者,民之最急者也。有国有家者,可不务乎?"
皮日休所提的方案主要是解决农村及经济问题的,不可能解决整个社会的危机,事实上后人也没有理由对他提出那样高的要求。仅从他这个方案来看,已注意到问题的主要根子在权势人家,已认识到土地兼并、游民、轻视农桑为现实中"三急",需马上整治,这还是颇有卓识的。他这个方案,主张让农民保有田地,勤于农桑,是他"民本"思想的又一体现。
4。相面之"诞妄"
皮日休的思想中有许多明显的无神论观点,在《皮子文薮》中保存下来。他认为万物是由气自然形成的,《霍山赋》说:"太始之气,有清有浊。结浊为山,峻清为岳"。没有一个神秘的造物主。
他对于世俗迷信观点进行了一些批判。例如,他批判鬼怪可以为灾祸之说,《祀疟疠文》指出,人患疾病,是由于"饮食不节,哀乐失所"而致,"凡在是病者,人也,又非天也"。
他否认雷殛人是由于该人有罪恶,认为雷电是没有意志的。《惑雷刑》谈到这样一件事:逢氏被雷殛死,人们说他对牛不爱惜,虐待牛,因而被上天处以"雷刑"。皮日休运用人们常见的事实有力驳斥了这种观点。他说,如果真是因为逢氏过度使唤牛而遭雷殛,那么"燕赵无赖少年,椎之以私享,烹之以市货,。。则天之保牛,皆不降于雷刑哉?"如果天保佑牛,那么无赖少年私自杀牛吃肉,并且卖肉赚钱,这对牛的祸害不是更大吗?天为何不降雷刑殛他们呢?
皮日休对世俗迷信最有力的批判,表现在专驳"相面术"的《相解》一文。所谓"相面",是以观察人的容貌特征和气色来判定该人的基本状况和未来命运。《相解》的议论鞭辟入里,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是一篇难得的反迷信佳作。即使在今天也仍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相解》先是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揭示了迷信相面者的自相矛盾心态,他说,现在给人看相者,总是说:某人有龙相,某人有凤相,某人有牛马相,称其日后会成为公侯,或是可当上大臣宰相。真是怪哉!人立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人最尊贵。怎么反倒是人有真人形貌反而低贱贫困,长得似禽兽反而富贵呢?现在的人,说他相貌似禽兽则高兴,说他相貌就是人的容貌则发怒;可是,如果说他的行为类似禽兽则发怒,说他的行为是真人的行为则高兴。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