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对"内观于心"的几个要点的表达,颇似于佛教尤其是禅宗之说,"内观于心,心无其心;外观于形,形无其形;远观于物,物无其物。三者即悟,唯见于空,。。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静应物,真常得性。。。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三论元旨》将修心过程分为三阶段,先是"摄心归一",继之"灰心忘一",最后达"悟心真一"。简而言之,是"因澄而静,因静而忘,因忘而后能明,因明而后能达"。
著名道士成玄英在对《道德经》的注疏中,借鉴许多佛教概念,从内心修炼的角度对经文作出新的解说。如疏解"小国寡民"句,成玄英说:"国,域也。谓域心住空,故言小国。即小乘寡欲之人,亦是谦小寡欲之行"。疏解"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句,成玄英说:"器即六极十恶之兵器也"。十恶乃佛教用语,指十项罪孽。《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所记十恶具体内容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离间),恶口(粗恶语),绮语(杂秽语),贪欲,瞋恚,邪见。其实,老子的原意是,邦国要小,人口要少,② 《中国道教史》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6 月版。
有新的器物而不使用,表达出他对当时社会攻城略地,人人争利,奢侈浮华等现象的不满,希望回复到人类社会的素朴的初始阶段。而成玄英却将上述社会政治观点重新解释为道教的修心观点,意在证明本教教主早已论述过心性问题。
著名道士司马承祯隐居于天台山玉霄峰,可说是与佛教天台宗为邻。天台宗的修习方法是"止观双修",所谓"止",即止寂,禅定,是使被观察对象"住心于内",凝神专注。所谓"观",即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思维被观察的对象,得到合乎佛教教义的智慧、功德、观点。也可称作"定慧双修"。司马承祯著《坐忘论》,阐述道教的"定"、"慧"观点。他不说"定"、"慧"为佛教修行观点,而是上溯《庄子》,从中引申出"定"与"慧"。《坐忘论·泰定》说:"故《庄子》云:'古之修道者,以恬养智;智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智养恬。智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恬智则定慧也,和理则道德也。有智不用,以安其恬,养而久之,自成道德。"他认为《庄子》所说的"恬智"就是"定慧"之意。自然,他的说法也有些道理。恬,恬然,恬静,有定的意思;智,智慧,也有慧的意思。他把"定"称为"泰定",即"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故曰泰定"。这个境界的特征是,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有了"泰定"的基础,就要进入下个境界"慧"即人本性固有的智慧开始"自明"。
还有的道教徒将这种内心修炼法叫"定观"。所谓"定",指心定,如大地一样不动;所谓"观",指慧观,如天光常照。意思是,修道者要静坐内观,杜绝一切妄念,启发慧心。这与佛教的"定慧双修",儒家的"正思复性",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上粗略介绍了儒、佛、道三家相互借鉴与融合的情况,这是个大题目,由于篇幅关系,只能点到为止。
这个时期还有些学者直接呼吁三家融合。中唐时著名僧人神清在所著《北山录》中说:"释宗以因果,老氏以虚无,仲尼以礼乐。。。各适时之器,相资为美"。作为僧人,他主张以佛教为主,统合儒、道。他说,老子"所著二篇之经,兼辩冾于家国,俾济世者不相抑废。仲尼岂不欲使人尽至皇道欤?所修六典,兼存霸王,将苞举而无遗也。故覆涛莫大于天地,变化莫大于圣人,而实二教之于我,赞而不害也。吾之于二教,统而有归也"。唐德宗时士大夫郭雄,则主张三家融合应以儒为主。他所撰《忠孝寺碑铭》云:"备兹三教,语无异源,如仰冥鸿,谁为甲乙。儒之济理,旁兼者、释,孝之饰躬,动循爱敬"。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看出了三家在心性修养上的一致之处,认识到"修道即修心","修心即修道",三教所说虽形式不同,但是一个道理。他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中说:"凡学仙之士,若悟真理,则不以西竺、东土为名分别。六合之内,天上地下,道化一也。若悟解之者,亦不以至道为尊,亦不以象教为异,亦不以儒宗为别也。三教圣人,所说各异,其理一也。。。但能体似虚无,常得至道归身。内修清静,则顺天从正;外合人事,可以救苦拔衰,以此修持,自然清静"。尽管他承认三教"其理一也",主张"悟真理"不要有三教的门户之见,但仍然归结于以"道化一",期望于"至道归身"。这反映出儒、佛、道三家均已意识到相互借鉴融合的必然趋势,但各家又都希望以我为主,统合另二家。
十二、晚唐的思想(一)"剥非"与"补失"的经世思想皮日休(约公元834-883 年),字逸少,后改袭美,襄阳人。青少年时代,在襄阳鹿门山读书。咸通七年(公元866 年)考进士,未中。遂将自己的诗文编次成集,即《皮子文薮》,作为"行卷",以便进谒名流,为下次科考做准备。明年,考中进士。先为苏州刺史属吏,后进京为著作佐郎,太常博士。王仙芝起义后,他又返江南任职。黄巢军攻下杭州、绍兴后,皮日休加入义军。广明元年(公元880 年),黄巢攻占长安并称帝,以皮日休为翰林学士。中和四年(公元884 年),黄巢兵败自杀,皮日休下落不明。后人传闻,或言其为黄巢所杀,或称其为官军所诛,也有说他投靠吴越钱鏐。《皮子文薮》10 卷,是他遗留下的最主要著述,由于编订于入仕之前,又系本人亲自选汇,因而颇有锐气,思想性较强。
1。直指时病俗弊皮日休编《文薮》之时,正是唐王朝江河日下,走向分崩离析的时候。
懿宗昏庸残暴,宦官操纵朝政,藩镇割据称雄,民众劳苦不堪。刘允章上懿宗《直谏书》,将当时社会状况概括为国有"九破",民有"八苦"①。皮日休所编《文薮》,也是大胆指陈时政得失的。在序文中,他说明自己的著述均是有感而发,均有所指,非是"空言"。他说:伤前王太佚,作《忧赋》;虑民道难济,作《河桥赋》;念下情不达,作《霍山赋》;悯寒士道壅,作《桃花赋》。《离骚》者,文之菁英,伤于宏奥,今也不显《离骚》,作《九讽》。文贵穷理,理贵原情,作《十原》。。。其余碑、铭、赞、颂、论、议、书、序,皆上剥远非,下补近失,非空言也。
这里他道出自己志在"剥非"、"补失"的为文宗旨。
他的"剥非"与"补失"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寓意于有关山水花鸟的诗赋中,借咏物而抒志。表面上是写自然景物,实际上蕴含着对社会的批判。正如他在《桃花赋》序中所说:"日休于文,尚矣。状花卉,体风物,非有所讽,辄抑而不发"。他在《河桥赋》中,将河与桥引申为施政需有道,"以道为水,以贤为梁。济民者,民不病溺;济世者,世不颓纲"。而当时的唐王朝君昏官贪,所奉所行恰与治道相反。在《读司马法》中,皮日休说:"汉魏尚权,驱赤子于利刃之下,争寸土于百战之内,由土为诸侯,由诸侯为天子,非兵不能威,非战不能服,不曰取天下以民命者乎?由是编之为术,术愈精而杀人愈多,法益切而害物益甚。呜呼!其亦不仁矣。"这表面上是谈汉魏之际战乱景况,实际上也是现实中藩镇割据,互相攻伐的写照。谁拥兵自重,谁就独霸一方,待到实力更强,地盘更大,就萌生称帝野心,策划更大的战争,杀更多的人。拥兵者完全是以残害民众为代价而扩张自己势力的,征伐的方法越精杀人越多,兵法越切合实用为害也越大。事实上,晚唐的历史正是无可挽回地沿这个趋势发展的。最后宣武节度使朱温成为中原最
① 《全唐文》卷八○四。
大的割据者,天祐四年(公元907 年)代唐称帝,建立后梁,开始了五代的历史。
"剥非"与"补失"更多的是运用第二种形式,即直截了当地指陈现实弊端,有时也一并谈出自己的思想主张。
他在《三羞诗》中直接鞭挞了穷兵黩武的将军,"懦者斗即退,武者兵则黩。军庸满天下,战将多金玉。。。去为万骑风,住作一川肉。昨朝残卒回,千门万户哭。哀声动闾里,怨气成山谷"。这里揭示出将军荣华富贵的基础,是无数士卒丧生,千万个家庭祸从天降。
他又在《贪官怨》中对各级官吏的腐败形象进行愤怒指责,"素来不知书,岂能精吏理。大者或宰邑,小者皆尉史。愚者若混饨,毒者如雄虺。伤哉尧舜民,肉袒受鞭笞"。这些官吏不知读书识理,岂能懂治民之道。或是浑浑噩噩,或是毒如禽兽,只会危害民众。
在《鹿门隐书》中,他用古今对比的精粹短句,极尖锐地指出当今社会的违背公理的颠倒的现象:古之隐也志在其中,今之隐也爵在其中。
吏不与奸罔期,而奸罔自至。
古之杀人也,怒;今之杀人也,笑。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