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其三,君子沉迷"万岁"声中而致百姓困穷。《汉武山呼》篇指出,人的本性,没有生来就奢侈放纵的。如果自己把持不住,就会受外界影响而变坏。这个道理对于贵、贱者都适用。罗隐以君王为例说,君王左右阿谀佞臣,是"人"的坏影响;穷奢极欲巡幸出游,是"事"的坏影响;欣赏所谓祥瑞,是"物"的坏影响。上述三者如有其一,则是国家之大害。
  他进一步说,汉武帝继位时,国家较富庶。在左右人的建议下,汉武穷奢靡费,举行封禅大典,目的是为个人求福,"盖所以祈其身,而不祈其民、祈其岁时也"。上有所好,下必逢迎,"由是'万岁'之声发于感悟"。这里有个典故,当汉武帝登中岳太室之山时,随从官员声言在山下听到山在呼喊"万岁"。这样一来,汉武帝更加志得意满,以为上天在保佑他,越发好大喜功,"然后逾辽越海,劳师弊俗,以至于百姓困穷者,东山万岁之声也"。喜听"万岁"之声,反映君王骄纵之心,遂引发一连串劳民伤财之举。最后罗隐尖锐指出:"是以东封之呼不得以为祥,而为英主之不幸。"
  罗隐生活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但未完全屈服,敢于抨击专制体制的弊病。他所写的不少篇章,形为"谈古",实则"论今",同时也怀有启迪后人之意愿。他赞扬尧、舜"示后代以公共",指出君王"宜以百姓心为心",认为"山呼万岁"实为不祥之事,都是较为大胆的反专制言论,可称得上是明清思想家反专制思想之先声。在当时,罗隐的诗与文就受到了下层民众的欢迎,以致写成后"顷刻相传",然而却使抱正统思想的官僚们大为不满。从一位士大夫批评罗隐著述的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层人士与下层民众对罗隐著述的不同反应。辛文房说:"罗隐以偏急性能,动必嘲讪,率成谩作,顷刻相传。。。夫何齐东野人,猥巷小子,语及讥诮,必以隐为称首"①。
  2。辩证思想的发展罗隐的《两同书》是一部古代辩证思想的杰作。书名"两同",即显示他对于事物的矛盾同一性有所认识。该书内含10 篇,每篇篇名均为一对矛盾范畴,即《贵贱》、《强弱》、《损益》、《敬慢》、《厚薄》、《理乱》、《得失》、《真伪》、《同异》、《爱憎》。
  《贵贱》篇以清晰的思路,层层深入地论述了贵与贱的对立与转化。
  首先指出,人之间有贵与贱的差别,是自然的。因为人群需要有"明圣之才"来治理,于是应以贤者为君长,"则贵之",其他才能不及者,"则贱之以为黎庶"。这是从道理上讲应该如此,应是德才高低与贵贱程度相符。其次说明,实际情况往往是与上述道理相悖。"处君长之位",可算是贵了,然"而无德可称,则其贵不足贵也"。而另外一种人,"居黎庶之内",可算是贱了,然"而有道可采,则其贱未为贱也"。罗隐强调的是,地位的贵与贱,不等于该人的贵与贱。他举出贵贱与地位分离的两方面例子,"昔者殷纣居九五之位,孔丘则鲁国之逐臣也;齐景有千驷之饶,伯夷则首阳之饿士也。此非不尊卑道阻,飞伏理殊。然而百代人君,竞慕丘、夷之义;三尺童子,羞闻纣、景之名"。所以,言贵与贱,不可以地位高低论。
  再次,真正评价贵与贱的标准,是视其修德与否。若是修德,"不求其贵而贵自求之";若不修德,"欲离贱而贱不离之"。罗隐强调,贵与贱可以转化,转化的条件就是有德无德。他举例说,舜早年"处于侧陋,非不微矣",但由于有德,终于得到尧的禅位,地位由贱而贵。相反,桀为君王,"亲御神器,非不盛矣",但由于不修德,众叛亲离,最后被放逐,地位由贵而贱。这形象说明了"贵者愈贱,贱者愈贵,求之者不得,得之者不求"的辩证关系。
  《强弱》篇以三个层次来说明强与弱的辩证关系。
  其一,强与弱是相比较而言,有了对方,自己才存在。"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弱"。因此,强与弱存在"上下相制"关系,这是"自然之理也"。
  其二,强与弱的根本标志不是"力",而是"德","盖在乎有德,不在乎多力也"。罗隐先举自然界的例子来说明,金属,是物质中最刚的,但折断后就接不上;水,是物质中最柔的,但却无法斩断,"则水柔能成其刚,金刚不辍其弱也"。接着,罗隐再以人为例来说明,晏婴不过是一个侏儒,但却是齐国之宰臣;甘罗是十几岁童子,却因功而为秦国上卿。而狄人侨如身材高大,却被鲁人扼死;南宫万力气大得能撕裂皮革,却被宋人剁成肉泥。这证明壮勇"不足以全身",而智谋"可以制一国","岂非德、力有异,强、弱不同者欤!"
  ① 《唐才子传》卷九。
  其三,将强弱之理用之于治国,君王应重德轻力。什么是"德"?"唯慈、唯仁矣"。什么是"力"?"且暴、且武耳"。罗隐指出"明君"与"暴君"的根本分歧,前者知道民心不可用武力强制,"故盛德以自修,柔仁以御下",即使本人弱也不要紧,比如"尧不胜衣,天下亲之如父母"。而后者则是舍弃德而专恃力,即使力大可陆地行舟,身强可举鼎过头,也不免"社稷为墟,宗庙无主,永为后代所笑"。
  《损益》篇分两层意思论辩了"损"与"益"。所谓"损",意为减少,使蒙受害处;所谓"益",意为增加,使得到好处。
  第一,罗隐认为,"奢俭之间,乃损益之本也"。君王对损益持何种观点,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最大,"益,莫大于主俭;损,莫大于君奢"。他认为尧、舜与桀、纣的一个原则区别,就在于他们有不同的损益观。圣君是"损一人之爱好,益万人之性命",生活上尽量俭朴,能割舍难得的宝物,打碎奢侈无用之器。施政上不搜刮民财,"薄赋敛,省徭役"。这样就使得"天下欢娱,各悦其生矣"。暴君奉行的损益观却恰恰相反,是"益一人之爱好,损万人之性命",在生活上追求奢淫,购求难得之货,制造浮华而不实用的器物。在施政上大肆掠夺民众,"厚赋敛,烦徭役"。这样使得"天下困穷,不畏其死矣"。百姓被逼得连死都不怕了,难道还怕作乱吗?反过来说,如果百姓都喜悦,难道他们不愿意安定吗?罗隐在这里提醒统治者,如何对待损益,不只是个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能否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他明确指出了君主与百姓,存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的关系。按照"奢君"的损益准则,"则天下多事,天下多事,则万姓受其毒"。显然,君主与百姓在利益上有矛盾的一面。对君主的考验是,究竟是"损一人之爱好,益万人之性命",还是"益一人之爱好,损万人之性命"。另外,君主与百姓又有相互依赖的一面。罗隐将这种关系比喻为头和脚的关系,"夫万姓所赖,在乎一人;一人所安,资夫万姓。则万姓为天下之足,一人为天下之首也"。罗隐进而尖锐指出,如果社会出现问题和祸乱,责任在头而不在脚,"然则万姓众矣,不能免涂炭之祸;一人尊矣,不能逃放戮之辱,岂失之于足,实在于元首也"。这是从君主掌施政方针的角度而言,矛盾的主导方面在君主一方。换个角度看,足也是首的支撑基础,百姓安宁富庶了,君主也得到保全,"故人安者,天子所以得其安也;人乱者,天子所以罹其乱也"。
  第二,损与益的辩证关系,二者各向对方转化的问题。罗隐以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损与益,发现这样一种因果关系,从自损出发,得到的结果是自益;从自益出发,得到的结果是自损。为什么会这样呢?他指出,君主之所以被称为至尊,是因为下面有百姓。如果百姓都得到益处,君主哪里会受到损害呢?如果百姓受到损害,君主又从哪里得到益处呢?"是故损己以益物者,物既益矣,而物亦益之(物反过来又益于损己者)"。"益己以损物者,物既损矣,而物亦损之(物反过来损益己者)"。前者的实例是,尧、舜损己益物,成为"上圣","克保期颐之寿也"。后者的实例是,桀、纣沦为"下愚","自取诛逐之败也"。论及此,罗隐作了精炼的概括总结--"彼之自损者,岂非自益之道欤!此之自益者,岂非自损之道欤!损益之道,固亦明矣"。
  《同异》篇对一般与特殊、现象与本质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首先,罗隐指出辨析同与异的必要性。不要仅限于知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样一般的情况,还要做到能辨别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例如,"父子兄弟,非不亲矣,其心未必同;君臣朋友,非不疏矣,其心未必异"。舜父愚昧而舜圣明,盗跖贪而其兄廉,这是父子兄弟心未必同。刘邦被困时,随从纪信献身救主;伯桃饿死后,其友角哀也如约自杀,这说明君臣、朋友,未必异。再如,烟和灰同出,烟飞灰灭而分途,这是同中有异。胶和漆分别形成,但放在一块则无法区分,这是异中有同。
  其次,罗隐指出同异的各种各样表现,有面同而心不同者,有外异而内不异者,有始同而终异者,有初异而末同者,有彼不同我而我与之同者,有彼不异我而我与之异者。分别举例证明,显示出大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再次,罗隐谈到辨析同异之方法。他强调,由于同异情况错综复杂,因此不能乍一接触就匆忙下结论,"是则同异之心,不可以一二测也"。要尽量多观察,多了解情况。罗隐的概括是,"是故明者徐视而审听,高居而远望也。随时之宜,唯变所适,因其可同而与之同矣,因之可异而与之异矣"。这里说到的要点是:--"徐视",逐步观察,细致观察;--"审听",慎重、严谨地分析听到的情况;--"高居",立足点要高,跳出来反观方能看得清楚;--"远望",看得远些,预测发展状况。认清同异,运用同异,还需注意"随时之宜",不固执,不胶滞,根据不同情势决定自己或同或异的对策。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