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全唐文》倦五三五。
② 《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三)道教及道家思想对儒、佛的吸取1。对儒学的吸取唐代诸道派均重视经戒的传授,由法师传授给道门弟子,目的是告诫道徒防邪祛恶,诚心归道。经戒科律的完善,是唐代道教的一个特点。经戒中有相当多的条目反映了儒家的礼义观。如《洞玄灵宝天尊说十戒经》所载"十四持身品"(又称"十四治身之法"):其一,与人君言则惠于国;其二,与人父言则慈于子;其三,与人师言则爱于众;其四,与人臣言则忠于上;其五,与人兄言则友于弟;其六,与人子言则孝于亲;其七,与人友言则信于交;其八,与人夫言则和于室;其九,与人妇言则贞于夫;其十,与人弟言则恭于礼;其十一,与野人言则勤于农;其十二,与贤人言则志于道;其十三,与异国人言则各守其城;其十四,与奴婢言则慎于事。以上这些道士"守则",要求遵从的是儒家的三纲五常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均已囊括,唯一的细微差别是字辞稍加变化。道士吕洞宾在唐末名声很大,"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但他自述却无丝毫做作,声言自己以忠孝信仁为立身处世准则,"人若能忠于国,孝于家,信于交友,仁于待下,不慢自心,不欺暗室,以方便侪物,以阴骘格天,人爱之,鬼神敬之,即此一念,已与吾同,虽不见吾,犹见吾也"。唐末道士杜光庭在为《道德真经元德纂》所作《序》中说:老子"《道德》二篇。。非谓绝仁义圣智,在乎抑浇诈聪明,将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见素抱朴,泯合于太和;体道复元,自臻于忠孝"。并认为仁、义、乐、礼、智、信与天地之德、宜、和、节、辩、时相合,"弘淳一之源,成大同之化;混合至道,归仁寿之乡"①。道士们很自然地将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转化为道教教义。
也有些道士原为儒生,后入道门,这样更便捷地将儒家学说渗透进道教思想。著名道士吴筠,本来是"鲁中之儒士也",从少年起就博通儒家经典,长于为文写作。由于未考取进士,不愿随合流俗,于是入嵩山为道士。他认为道教思想的精华就在《道德经》五千言之中,至于后世杂出的经书,"枝词蔓说,徒费纸札耳"。当唐玄宗向他询问"神仙修炼之事"时,他回答说:"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适意。"显然对所谓修炼成仙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在唐朝皇帝相继热衷于成仙长生之时代,他却以"正道"讽谏皇帝。当他与僧、儒及朝臣并坐时,所陈所述"但名教世务而已"。但如果因此而认为吴筠不是真正的道士,是穿着道袍的儒士,那也不符合实际。吴筠出自唐初著名道士潘师正门下,在嵩山"传正一之法,苦心钻仰,乃尽通其术"②。他对于道教理论有较深造诣,著述有《玄纲论》3 篇,上篇"明道德",中篇"辩教法",下篇"析疑滞"。还著有《神仙可学论》,《心目论》,《形神可固论》等。吴筠的思想代表了道、儒相互借鉴的必然趋势。关于儒与道的关系,他主张道本儒末,不同意那种认为道家轻仁义、薄礼智的观点。他认为,道家之"道德"非但不排斥仁义礼智,而且还是仁义礼智的基础与根本,这体现了"自然"之理,不是人的主观愿望就能改变
① 《全唐文》卷九三一。
② 上引均见《旧唐书》卷一九二《吴筠传》。
的。《玄纲论》上篇《明本末章第九》说,"内道德而外仁义,先素朴而后礼智,将敦其本以固其末","执本者易而固,持末者难而危"。吴筠是反佛教的,他主张执政者要道、儒兼用,以道为主,以儒为辅,"故人主以道为心,以德为体,以仁义为车服,以礼智为冠冕,则垂拱而天下化矣"。反之,如果光用儒而不用道,那么社会就会出大问题,"若尚礼智而忘道德者,所为有容饰而无心灵,则虽乾乾夕惕,而天下敝矣"。他的这种以道统儒的观点在道教方面是很有代表性的认识。
2。对佛教的吸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教规戒律方面。唐代道教对经戒律条的完善,得益于佛教者甚多。如三归戒仿于佛教三皈依戒。佛教徒在入教前须在法师那里受"三皈"之戒,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表示对佛门的归顺依附。《大乘义章》卷十对此解释说:"归依不同,随境说三,所谓归佛归法归僧。依佛为师,故曰归佛;凭法为药,故称归法;依僧为友,故名归僧"。这里的"佛",指释迦牟尼,也泛指一切佛;"法",即教义;"僧",即僧人。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道教也以"道、经、师"为三宝,即《道教义枢》卷一所言:"一者道宝,二者太上经宝,三者大师法宝"。道教三归戒即是要求信徒将自己的身心皈依道门三宝,以此为入道的初阶。《太上老君诫经》称:"此三归者,谓身有善恶,神有恐怖,命有寿夭,盖一切众生之必有也。今以此三悉归于道者,谓受行法戒,一则生死常善,不堕恶缘;二则神明强止,不畏邪魔;三则见世长寿,不遭横夭。归虽有三,其实一也"。《三洞众戒文》称:"道、经、师者,众常通也,抑恶举善,戒人天也。身、神、命者,生妙宝也,回元转化,根圣真也。归之于道、经、师,若赤子归母,众物依地,不可须臾失戒"。
道徒受三归戒后,再授五戒。五戒亦同于僧人五戒。《大乘义章》卷十二说:"言五戒者,所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初真戒》载道徒五戒为:"一者不得杀生,二者不得荤酒,三者不得口是心非,四者不得偷盗,五者不得邪淫"。
最能鲜明体现三家合流特点的是道教正一派五戒文的变动。早期五戒文的内容是:其一,不得淫泆不止。其二,不得情性暴怒。其三,不得佞毒含害。其四,不得秽身荒浊。其五,不得贪利财货。唐代正一派所授受五戒,戒文则是:其一,行仁,慈爱不杀,放生度化。内观妙门,目久久视,肝魂相安。其二,行义,赏善伐恶,谦让公私,不犯窃盗,耳了玄音,肺魄相给。其三,行礼,敬老恭少,阴阳静密,贞正无淫,口盈法露,心神相和。其四,行智,化愚学圣,节酒无昏,肾精相合。其五,行信,守忠抱一,幽显效微,不怀疑惑,始终无忘,脾志相成,成则名入正一①。这个五戒文,兼容了儒、道、佛三家义旨。各戒条第一主题词,依次是仁、义、礼、智、信,是为儒家"五常"。各戒条末关于肝、肺、心、肾、脾的结语,体现了道教的五脏养生学,将人的思想行为与身体反应联系起来。各戒条的中间辞语,如慈爱不杀,放生度化,贞正无淫等,是佛教喜欢运用的。
道学佛的第二个方面,是在思想理论上的借鉴。任继愈先生认为:"从
① 《道藏》太平部子下,第七七三册,《无上秘要》卷四十六。
本体论转入心性论,是中国哲学史发展的又一次提高。在隋唐时期,佛教各大宗派,如天台、华严、禅宗都各在自己学术领域里有所建树,佛教的心性论处在时代思潮的领先地位"②。佛教的心性论,探索时间较早,开拓范围较广,理论层次较细,因而对道、儒二家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下面主要谈佛教的心性论对道教思想的几点影响。
关于"道性"。隋唐的佛教各宗派均重视佛性的探讨。天台宗认为有五种佛性,即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果佛性,果果佛性。法相宗提出两种佛性,理佛性,众生都有;行佛性,众生有无不定,无有者永不成佛。华严宗认为,"有情"的众生有佛性,"非情"之物有"真如"之理,称"法性"。禅宗的理论更是围绕"佛性"这一核心而展开的,《坛经》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与佛的区别,就在于"迷"或"悟"的一念之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唐代道教典籍也经常谈论"道性"。《本际经》有专篇《道性品》,认为道性与众生性同一不二。《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记道士潘师正语曰:"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玄珠录》一方面肯定众生皆有道性,另一方面又强调众生只有经过修习方能使所禀道性显现而得道。《道教义枢·法身义》认为,道性即众生本有的"澄清清净"的神(心),"迷此理为惑覆,了此理名性显"。司马承祯认为,只有悟了性根源,才能真正进入道之"妙门","了悟性根源,名为入妙门"。
关于"修心"、"动静"之说。禅宗提倡"修心是成佛之行",以般若智慧,觉知"自心真性"而达到修行目的。前已介绍过,此处不赘述。南北朝至隋唐,先是道教外丹教法盛行,在炉鼎中烧炼铅汞等矿石药物以制"长生""金丹"。但这种教法花费极大,不利于在民众中推广道教,难与佛教抗衡。加之所炼外丹有毒性,服者多暴死,唐代好几个皇帝均死于服丹药。于是,道教吸取佛教的心性论,又出现炼内丹热,将人体视为炉鼎,炼体内的精、气、神,据说可使精、气、神凝聚为"圣胎",即内丹。与此相应,道教思想理论遂关注修心、凝神、摄念等思维方式与修道的关系问题。当然,并非所有这方面的探讨都是为炼内丹。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