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大为时贤称赏"的刘秩《政典》,杜佑"寻味"其旨趣,却发现不足,以其"条目未尽",即分门不尽完备。《政典》"取《周礼》六官所职",按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的分工记述政治制度,是一种传统的认识社会结构的观念。到中唐以后,尚书省六部的职掌与《周礼》"六官所职"已经出现很大差异,以杜佑的政治阅历是很容易看清这一点的。因此,他认为再以六部职掌来看待当时的社会,显然已经不能"适时",理所当然地认为《政典》"条目未尽"。于是,《通典》变"六官所职"为"九门沿革",筑起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结构说。这对于按照设官分职认识社会的传统观念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怎么可以仅仅以其所记具体内容有"因",《政典》者便武断地说是"以刘秩书为蓝本"呢?
  另一方面,《通典》并非适应"统括史志之必要"。唐代以前的各个史志中,律、历、天文、五行,包括符瑞、祥瑞、征灵等,既不属于制度,也不反映社会结构或体制,《通典》根本不取。相反,历代史志中所无的选举、兵、边防,由于杜佑视为社会结构的重要内容,因而才将其与食货、职官、礼等并列。选举、兵,单独立为门类,是《通典》首创,而为后代史志仿效。这种情况,怎么能够归结为是《通典》"统括"史志呢?更何况,边防这一门类所记是周边政权,类似于纪传史中的"四夷传"、"外国传",与"史志"更不相涉。
  以上两种看法虽然相反,但都不能自圆其说。这一事实从反面印证,《通典》绝不仅仅是一部记载"古今制度沿革"的典志史!前面已详述,杜佑是从发生变化的体制寻"理道",从变动的社会结构探"政理",因而《通典》的首要贡献不在记载"古今制度沿革"方面,是在它的全新的社会结构认识上。
  在认识《通典》的学术地位时,还有不少论著以杜佑《献书表》中有"周氏典礼,且用准绳"一句话,指责其"兴趣"在用传统礼仪束缚人们思想、行动上,因而用了100 卷篇幅记述古代的礼仪制度。
  关于"礼仪"的作用,杜佑是这样说过:"圣人以礼示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①这无疑是把礼仪纳入"思理道"、"探政理"的范畴,显然是为了维护已经走下坡路的唐政权。然而,其具体叙述中却往往表现出完全相反的认识。最明显的一点是,《通典》记述礼仪沿革,与"滞儒"不同。杜佑认为,"礼经章句,名数尤繁;诸家解释,注疏庞杂"。"滞儒"们"空事钻研"的都是些"方今不行之典,于时无用之仪"。而他所主张的是"从宜之旨",记述的是"便俗适时"的有用内容②。这一说法,同他批评儒家经典多是"空言",历代著论缺少"匡拯之方"的认识是相一致的。《四库全书》的编选者注意到这一点,称《通典》"详而不烦,简而有要,元元本本,皆
  ① 《通典》卷四十一《礼》序。
  ② 详见《通典》卷七十四《宾一》。
  为有用之实学,非徒资记问者可比"①。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杜佑考察礼仪沿革,着眼于"古今之异制",强调"皆贵适时",恰恰与"周氏典礼,且用准绳"的说法异趣。书中叙"嘉礼"的一则"议曰",可视为一个总结:人之常情,非今是古,不详古今之异制,礼数之从宜。。。详观三代制度,或沿或革不同,皆贵适时,并无虚事,岂今百王之末,毕循往古之仪?②这哪里是要以"三代制度"为"准绳",简直是在反对"循往古之仪"了!从前面两节所叙"礼"的基本内容和上述杜佑对于礼仪的认识来看,《通典》中有关礼仪沿革的记述,多是其认识中唐以前社会变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澄清千余年来诸多误解之后,人们对于《通典》一书的学术地位自然就会看得更加准确。它不单单是我国第一部完备的制度史,而首先是一部完整描述上古至中唐社会结构和社会风貌演变之迹的社会史。
  杜佑在中国封建社会发生变革的重要时刻,不拘于处在"独尊"地位的传统学说,以全新的社会结构说和非古是今意识,纂集成《通典》一书,回答了变革中提出的种种新问题。这与司马迁在封建社会刚刚建立不久,适应新兴社会需要而发愤作《史记》,具有同等重要的学术地位。《通典》所开考察"礼法刑政"沿革以认识社会变革之风,为日趋规范化、程式化的学术发展辟出一条颇富新意的途径。
  酌古通今,既弊而变,是千古不衰的定律!
  ① 《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一《政书类》。
  ② 《通典》卷五十八《公侯大夫士婚礼》。
  九、中国古代"天人论"的基本总结天人关系论,历来是儒家关注的思想论题。先秦儒学的天人之辩,荀子主张"明天人之分"。汉武帝时独尊儒术,董仲舒论证"天人感应"。唐以前历代天人论大体不出此二途。佛道二教兴盛之后,思想界出现一些新概念、新命题的讨论,儒学思想缺少新意而现衰微状,天人论也颇受冷落。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生当中唐--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转折时期,力求通过复兴儒家思想来挽救社会危机,他们所展开的对天人关系的热烈探讨,就是试图恢复充实儒家固有思想体系的一种努力。他们的论述,丰富了天人论的层次和内涵。
  (一)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生平韩愈(公元768-824 年),字退之,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原籍为昌黎,因而世称韩昌黎。他3 岁成孤儿,被堂兄嫂抚养。刻苦求学,25 岁考中进士,31 岁始任官职。由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耿直敢言,上表述天旱人饥和宫市之弊,被贬为连州阳山令,后改任江陵府法曹参军。赦还后,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因上表切谏宪宗迎佛骨,再贬为潮州刺史,后改袁州刺史。被召回京后,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57 岁逝世,赠礼部尚书,谥文。著作收入《韩昌黎集》。
  柳宗元(公元773-819 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21 岁考中进士,授校书郎,调任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他与刘禹锡参加永贞革新,任礼部员外郎。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改为柳州刺史,在柳州有出色政绩,任职4 年余病逝于柳州,史称柳柳州,著作见《柳河东集》。
  刘禹锡(公元772-842 年),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元间进士,任监察御史里行。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郎州司马,后改任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回京后又任礼部郎中、集贤学士,后又出任数州刺史,再召回京后,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与柳宗元颇友善。他的著作编为《刘宾客集》。
  (二)"受命不于天,于其人"
  中唐天人论所辩论的第一个层次的问题是,天有没有意识?存在天人感应吗?
  韩愈是相信天命的,认为天有意识,可以决定世人的贵贱祸福。他在《答陈生书》中说:"盖君子病乎在己,而顺乎在天。。。所谓顺乎在天者,贵贱穷通之来,平吾心而随顺之,不以累其初。"他在《与卫中行书》中又说:"贤与不肖存乎己,贵与贱、祸与福存乎天,名声善恶存乎人。存乎己者,吾将勉之,存乎天、存乎人者,吾将任彼而不用吾力焉。"他认为,有天命存在,但人的作为也并非没有意义,君子不能放任自己的行为,是"贤"还是"不肖",取决于自己。"病乎在己",属于自己努力范围的,就不能放松努力。至于贵贱祸福的命运和外间舆论的评价,就不是自己努力所能左右的了。
  韩愈虽认为天有意志,但又认为天的意志是使善人遭祸,恶人得福。这恰与传统天命论的天从人意,赏善罚恶说法相反。照他的推论,天的意志应该是不使元气阴阳遭到破坏,而"人之坏元气阴阳也亦滋甚",人们的耕耘、砍伐、打井、掘墓、建筑、制陶。。等活动,使得天地万物不能自然生长,面目全非。所以,残害民众生产生活的恶人是有功于天,天就要奖赏他们;而保护民众生产生活的善人则是天的仇敌,天就要惩罚他们。
  柳宗元认为,韩愈可能是出于某种激愤情绪才讲这些话的,因为谁都知道社会中确有不少好人遭祸,坏人得福的事例,但他不能同意韩愈关于天有意志的说法。柳宗元继承了王充的气的一元论观点,认为天地就是充满元气的大自然,是无意识的,"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是虽大,无异果蓏、痈痔、草木也"①。它们怎么能奖赏功劳、惩罚祸害呢?
  韩愈曾修撰《顺宗实录》,因"词直事核",得罪了某些权贵,"颇为当代所非"。他联想到历史上许多史官因直笔而遭祸之事,又发出感慨,"夫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不可戒惧而轻为之哉?"②柳宗元批评了韩愈的这种神秘观点,"以为纪录者有刑祸,避不肯就,尤非也"。"又凡鬼神事,渺茫荒惑无可准,明者所不道。"③柳宗元明确指出了韩愈的失误处,鬼神之事是虚无缥渺、荒唐骗人的,毫无凭据可言,是明晓事理之人所不愿谈论的。他十分友善地激励韩愈,以您这样的聪明,竟还害怕这种东西。如象您这样学问好,善文章,善议论,慷慨正直的人,也持这种看法,那么,唐朝国史的修撰工作岂不是无人可托付了吗。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