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2。刘禹锡的理、数、势在天人关系的讨论中,刘禹锡提出了理、数、势三个概念。所谓"理",指原理,道理;"数",指规律,规律性;"势",指趋势,形势。
  刘禹锡着力探讨了天命论等迷信思想的认识论根源和社会根源。在分析认识论根源时,他形象地举出人在小河或江海中航行之例来加以说明:船行于小河中,速度或快或慢,或停止或前进,都由人随意控制。即使有的船翻了,有的船搁浅了,也是人力不当所为。在上述情况下,"舟中之人未尝有言天者,何哉?理明故也"①。因为道理很明白,所以船上人没有讲天命,让天保佑的。
  但是如果船在大江、大海中航行,人无法随意掌握船的快慢与走停,再加上有大风大浪,"舟中之人未尝有不言天者",无论什么结果都是天意,船平安抵达,归于天;船沉没了,归于天;船虽危险而未沉,也归于天。"何哉?理昧故也。"由于不明白在江海狂涛中航行之理,无法掌握自己命运,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由此看来,要正确理解天人关系,就需"明理",而"明理"的关键在于认识"势"中之"数"。刘禹锡认为,此理亦可推而广之,"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焉"。"大凡入乎数者,由小而推大,必合;由人而推天,亦合。以理揆之,万物一贯也。"这是说,事物结合,其中一定存在"数"(规律),"数"决定了事物发展的趋"势",世间万事万物都不出此理。他又进一步举例说:"天形恒圆而色恒青,周回可以度得,昼夜可以表候,非数之存乎?恒高而不卑,恒动而不已,非势之乘乎?今夫苍苍然者,一受其形于高大,而不能自还于卑小;一乘其势于动用,而不能自休于俄顷,又恶能逃乎数而越乎势邪?吾固曰:万物之所以为无穷者,交相胜而已矣,还相用而已矣。"天体运行也存在"数"与"势"。天形是圆的,颜色是青的,旋转周期是可以测量出来的,昼夜的时刻也可以用刻度盘显示出来,难道这不是有"数"(规律)存在于其间吗?有了这个"数",就决定了天的"势",天高高在上,不会塌下变成卑小;天体一刻
  ① 《天论》,下引不再注出。
  不停地运行,不会停止下来,这难道不是"势"的表现吗?所以天体运行不能脱离它本身的"数"(规律)与"势"(趋势)。由此,刘禹锡总结道,万物之所以生生不息而无穷,就是因为它们交相胜,还相用,即万物在联系中,有斗争,有统一。
  刘禹锡还分析了产生天命论等迷信思想的社会原因,提出了"人之道在法制"的重要观点。他认为,人之所以能胜天,在于有法律规范,法能判明是非,维护公理。只要真正实行了法制,人们就会相信正义,相信自己,不相信天命。反之亦然。他具体列举三种情况:其一,"法大行",则是非都有法作为准绳衡量,不受个人意见所左右,"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善必罚"。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所受的赏或所受的罚都与其行为相当,大家都认为恰当,人们都会说,天何曾干预人事呢?我等照正道走就是了。
  其二,"法小弛",即法律有些松弛,遭到部分破坏,"则是非駮,赏不必尽善,罚不必尽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思想就会出现混乱。福,可以狡诈获取;祸,可以苟且获免。人们就会说,不应当那样结果却果真是那样结果,公理何在?是天的干预啊。
  其三,"法大弛",法制完全废弃了,是与非也就完全颠倒了,受赏的总是邪佞之人,受罚的总是正直之士,道义不能战胜强暴,刑罚不去制止恶人,人能战胜天的基础丧失了,再要说胜天,只是空话了。
  刘禹锡部分正确地揭示了天命论等迷信思想的社会根源,其思想的深刻程度是前无古人的。他的重法制思想同他积极参加"永贞革新"的实践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
  十、道学先驱者的思想从初唐到中唐,佛教、道教均沿上升趋势蓬勃发展。儒、佛、道三家思想论战的情况表明,儒家思想如果依旧维持传统的思想体系,就难以保住思想领域内的宗主地位。面对佛道二家著作迭出、流派纷呈的咄咄逼人态势,儒者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必须给儒学增加新的思想观念,必须取佛、道之长,补儒学之短。韩愈、李翱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道统和援佛入儒理论对宋代理学有着重大影响。
  (一)韩愈的思想韩愈是坚决反对佛教和道教的,他以自己的理论观点大大增强了儒学的战斗力,因而备受宋儒赞誉,称其"如泰山北斗","为百世师"。
  1。道统说唐宪宗嗜佛,元和十四年(公元819 年)命朝廷举行盛大仪式,将陕西凤翔法门寺一节佛骨(据说是佛的手指骨)迎入宫中供养。此举对于社会上崇信佛教者是极大鼓舞,"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韩愈上疏宪宗,援引梁武帝"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等事例,说明"佛不足信";又批评"佛本夷狄","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即便是佛今日在世,到京师来朝,也不过是礼节性地召见,然后护卫其出境,不令其迷惑民众。更何况佛身死已久,枯朽之骨,怎么适合进入宫禁。"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臣实耻之"。韩愈竟以皇帝炫耀盛世之举为耻,的确大胆、直率。他在疏中最后要求毁弃佛骨,"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并表示,如果佛真的有灵,能降祸祟于反对者,那么凡有灾殃都应加臣一身,上天为证,"臣不怨悔"①。
  韩愈还主张用强力禁绝佛教,"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②,即令僧尼还俗,烧毁佛经,改寺院为民居。
  韩愈虽然激烈地反对佛教,但并不妨碍他模仿佛教的法统为儒家编制出一个圣人传道的道统。就对佛教的打击而言,他从政治、经济角度批判佛教害国害民之语,尽管激烈,却大率重复前人反佛言论,无甚新意,因而也未能击中佛教要害。然而他的道统说却推陈出新地给儒家思想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经学生李翱的补充完善,为宋代道学正式建立奠定了一块基石。以儒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道学(亦称理学)兴起,真正给予佛教以致命的打击,宋代道学在思想领域内的一家独尊,取代了唐代儒、道、佛三家争雄的局面。推其原始,韩愈道统说是宋代道学之先声。
  韩愈是在《原道》中提出道统说的。他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
  ① 上引均见《旧唐书》卷一六○《韩愈传》。
  ② 《原道》。
  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在《与孟尚书书》中,韩愈以自己为孟子的继任者,换言之,自己为道统在当代的传人。他说: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呜呼,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虽然,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
  所谓"道统",就是儒家之"道"的正宗传授系统。韩愈认为,儒"道"由圣王传授下来,从尧开始,历经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自己要继承孟子,不使道统中断。
  这是韩愈学佛教之法以抗衡佛教。当时佛教以禅宗最盛,而禅宗最为讲究传法系统,并且在述及法统时杂以奇闻异事,以增加神秘性。最早来中国传播禅学的是印度僧人达摩,他宣称,从佛(释迦牟尼)开始,禅学历代相授,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以一件棉布袈裟作为传法正宗的凭证,到达摩是第28 代(代也称祖)。到中国达摩则为初祖,时为梁武帝时。历传二祖慧可(隋文帝时逝世),三祖僧粲(隋炀帝时逝世),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七祖神会。四祖至七祖均为唐人,七祖生活的时期稍早于韩愈。所以,禅宗富有传奇色彩的法统传授故事自然会给韩愈留有印象。
  道统说也能在儒学发展史上找到一些根据。《论语·尧曰》曾记载尧、舜传授之语,尧、舜、禹相继禅让,也仿佛有选择继承人,授以治道之意。战国时孟子排列出一个从尧到孔子的名单,认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①,而他本人是继孔子正统。韩愈的道统序列基本上同于孟子所说,加上了自己,以继承孟子自命。不过,孟子侧重于讲"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而韩愈则是明确提出这是儒学的传"道"系统。后来,宋代道学家对道统说进一步充实、论证。朱熹再续道统名单,以周敦颐、程颢、程颐上接孟子,他本人又承周敦颐和二程。
  "道统"的"道",主要指儒家的仁、义理论。韩愈的《原道》即旨在究明儒家之"道",批判佛教和道教。他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