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又分析了造成这种积弊的"体制"上的原因:直以选贤授任,多在艺文。才与职乖,法因事弊。隳循名责实之义,阙考言询事之道。崇佚之所至,美价之所归,不无轻薄之曹、浮华之伍。习程典、亲簿领,谓之浅俗;务根本、去枝叶,目以迂阔。风流相尚,奔竞相驱。职事委于群胥,货贿行于公府,而至此也。
"体制"上的、赋役制度的积弊,到了非改不行的地步。否则,经费将会更加"困竭",名籍编户越来越少。于是,废弃旧制,实施新法。
建中新令,并入两税。恒额既立,加益莫由,浮浪悉收,规避无所。
减化税法,确定税额,既能避免"征敛多名",又可防止种种逃避,以保征赋税收入。经初步实施,便收到实际效益:自建中初,天下编甿百三十万。赖分命黜陟,重为案比,收入公税,增倍而余。遂令赋有常规,人知定制,贪冒之吏,莫得生奸;狡猾之甿,皆被其籍。诚适时之令典,拯弊之良图。
将建中初年实施两税法置于"要须议论者"之列,并以如此系统的论述写入《通典》书中,正是因为杜佑从当时"施政"实践中体会到了这一税制改革是"适时之令典,拯弊之良图",着眼点仍然是放在"适时"、"拯弊"上的。
《通典》纂成之日,两税法已经实施了20 余年,杜佑并未回避它的缺陷。其初,"使臣制置各殊,或有轻重不一"。后来,客观条件多所变化:"仍属多故,兵革荐兴。浮冗之辈,今则众矣。征输之数,亦以阙矣。旧额既在,见人渐艰。"尽管如此,杜佑从古今对比之中仍然看到这一重大税制改革的历史意义,主张继续实施这一以敛括户口、土地为基础的税法:详今日之宜,酌晋隋故事,版图可增其倍,征缮自减其半。赋税既
① 《通典》卷一《田制上》。
② 《通典》卷十二"论曰"。
均一,人知税轻。免流离之患,益农桑之业,安人济用,莫过于斯矣。①今天,人们对于租庸调制向两税法的变革已不再有岐义了,关于两税法在中国封建社会前后转变中的历史意义也有充分认识了。但在当时,包括陆贽那样的大政治家都对两税法的实施持否定态度,甚至留恋过时的租庸调制。杜佑的认识何以最符合历史进程的实际?关键在于他具有自觉的"非古是今"的思想,一切从"施政"实际出发,一切都是向前看,因而只要是革除旧制度积弊有成效的变革,有益于改变社会积弊的新制度,都加以"详究",给予充分肯定。
"随时立制,既弊而变",不但体现了杜佑"非古是今"的思想,也表达出杜佑"经世致用"的思想。《通典》的问世,代表着中唐非古是今的经世思想的一个发展高峰。
① 上引均见《通典》卷七"论曰"。
(三)《通典》的历史地位第一节开头已经提到,千余年来人们对于《通典》一书的性质认识尚且不一,因而评价它的历史地位自然要受到局限。尽管朱熹看到了《通典》"非古是今"的实质,却没有一家思想史涉及《通典》的思想内容。为此,特多费一点笔墨进行考察。
1。思想史上的地位历来的思想史论著,对《通典》之前的刘知几史学中的哲学思想(所谓"进步历史观")都有专篇论述,而于其后的柳宗元的历史观更有着高度的评价。下面,就以刘、柳的"进步历史观"为参照系,排比一下三人的见识,从而使读者看清《通典》应该占据的思想史位置。
关于反对命定论的历史观。
所有肯定刘知几的论著,都引录他的这一观点:"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夫推命而论兴灭,妄运而忘褒贬,以之垂诫,不其惑乎?"①评价柳宗元,大都引用他的《贞符》中的观点:"是故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②。
至于杜佑,前面已经叙及他论分封与郡县时批评李百药"乃称冥数素定"的观点。在论述重大历史事变原因时,杜佑强调:"盖是人事,岂谓天时?"③关于历史进化的问题。
刘知几从史体、史文等的发展出发,认识到"古今有殊,浇淳不等",主张"考时俗之不同,察古今之有异"④。
柳宗元则是从"生人有初"考察分封制向郡县制的演变,表达出其历史发展进化的思想认识。
相比而言,从上面一节的论述可以看出,杜佑以《通典》全书,通过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古今变异的系统考察,论定"古今既异,形势亦殊","欲行古道,势莫能遵"。其视野的广阔,结构的严密,内容的翔实,议论的中肯,都是刘知几、柳宗元无法相比的!
再来看他们关于历史进化原因的认识。
刘知几在考察史文演变时说:"古今不同,势使之然也"①。
柳宗元在论述封建制产生、施行时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②。
对于刘、柳关于"势"的认识,侯外庐先生曾经指出:这是"一般的抽象的历史形势决定论"。"刘知几对于复古主义者的批评指责,能中肯地指出他们的观点'理不必然',而他自己所建树的正面理论,却不能正确地讲
① 《史通》卷十六《杂说上》。
② 《柳河东集》卷一。
③ 《通典》卷十二"论曰"。
④ 《史通》卷六《叙事》、卷九《烦省》。
① 《史通》卷六《叙事》、卷九《烦省》。
② 《柳河东集》卷四《封建论》。
出时代发展的'理之必然'。""柳宗元论封建所依据的势之必然说","也都是如此"③。
但是,杜佑关于"势"的认识,虽然不能彻底摆脱刘、柳那样的局限性,却也不完全是"抽象的历史形势决定论"。杜佑是要从"体制"的古今变异中探"政理",不光是书生式的研究"学问",因而他的分析、认识不可能只"抽象"而不务实。例如,前面已经叙述过的"形势驱之"的说法。杜佑以汉祖封建王侯,卑弱而忠,强大而悖。贾谊献策,"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若惮而不能改作,末大本小,终为祸乱。文景因循莫革,遂致诛(晁)错之名"④。"卑弱而忠,强大而悖","末大本小,终为祸乱",这在古代社会显然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不能称之"抽象"吧?再如讲到"安禄山称兵海内,未必素蓄凶谋",是"事理不得不然"时,杜佑也不是像刘、柳那样对"自己所建树的正面理论,却不能正确地讲出时代发展的'理之必然'",而是既指出了当时的具体形势,边陲势强,朝廷势弱,又总结出带规律性的"事理":"地逼则势疑,力侔则乱起"。总之,杜佑关于"势"的认识,在不少地方都是接触到了历史真实的,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事物发展的真理,因而较比刘知几、柳宗元的认识要实际得多、深刻得多!
最后,对待历史进化的态度问题。
刘知几有言:"三王各异礼,五帝不同乐。故《传》称因俗,《易》贵随时。况史书者,记事之言耳。夫事有贸迁,而言无变革,此所谓胶柱而调瑟,刻船以求剑也"①。这是在讲,历史事实发生变迁,记述历史的史书表达方式也应当随着变化。
杜佑所说"详观三代之制,或沿或革不同,皆贵适时","随时立制,既弊而变"等,则是考察古今社会"体制"变异后得出的结论。从上面一节的分析看,其出发点的高度,落脚点的实在,都是刘知几不能相比的。当然,刘知几早杜佑将近一个世纪,不能达到后者的思想高度自无可非议。但刘知几史学中的哲学思想能够在思想史中占据一定席位,杜佑"非古是今"的经世思想就更应当在思想史中占重要席位!
从上述几个基本方面的对照中,杜佑与《通典》在古代思想发展史中的地位已经充分显露出来,再也不能够无视或被排斥了。
2。学术史上的地位鉴于上千年来多以《通典》为制度史,由此出发评论其学术地位,看法很不一致。一种代表性的看法认为,《通典》"以刘秩书为蓝本","复袭取官书,攘为己有","此书之成,亦可云易也"①。相反的看法也颇具代表性,认为纪传史的志"断代为书"也有问题,"于是乎有统括史志之必要。其卓然自成一创作以应此要求者,则唐杜佑之《通典》也"②。这两种看法,③ 《老刘知几的学术思想》,《历史研究》1961 年第2 期。
④ 《通典》卷一四八《兵》序。
① 《史通》卷五《因习》。
①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九十《杜佑作通典》。
②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二章。
都忽略了《旧唐书·杜佑传》中关于《通典》成书的一段记述,未能"寻味"出杜佑的旨趣所在。这段记述是:"开元末,刘秩采经史百家之言,取《周礼》六官所职,撰分门书三十五卷,号曰《政典》,大为时贤称赏。"紧接着的几句关键话是:(杜)佑得其书,寻味阙旨,以为条目未尽,因而广之,加以开元礼、乐,书成二百卷,号曰《通典》。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