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杜佑在《理道要诀》一书自序中,直接表述了他与以往探寻"理道"者的重大区别:隋李文博《理道集》多主规谏而略于体要,臣颇探政理,窃究始终。
  ①李文博《理道集》原名《治道集》,后因避唐高宗李治名讳而改,两《唐书》都著录在子部法家类。其书不存,但《隋书·李文博传》有记载,称其"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且"性长议论"。杜佑强调,自己探寻"理道"(或"政理")不在议论、规谏,而在"体要",即以"体要"出发去"探政理"。这里的"体要"二字,与《尚书·毕命》中"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与荀悦"通达体要,以述《汉纪》"的"体要"二字,内涵都不雷同,这里是指"治政得失"的关键在体制。所谓体制,无疑要包含"礼法刑政"等制度,但实质上又是体现在社会结构之中的。杜佑强调"颇探政理,窃究始终",表明他要从考察"体要"的"始终",深入地探寻施政的道理。"体要"的"始终",也就是施政关键--体制的古今变化。《通典》不再把帝王个人作为的一得一失当成规谏对象,而是从施政的关键--体制的古今变化中探寻为政之道,从而把"探政理"与反映体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紧紧联系在一起了。注重体制对社会变革的重大作用,比起看重帝王个人作为对社会的影响,显然前者认识更深刻,也更接近本质!尤其是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变革之际,杜佑竟然要从现存体制变化中寻求施政救弊之道,这在古代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不失为一种创见!
  "颇详"《通典》"旨趣"的李翰,似乎看到这一点,因而在为《通典》所作序中特别指出,该书"警学者之群迷"处,正是"以为君子致用在乎经邦"。杜佑去世后,权德舆为其作《墓志铭》,也充分肯定《通典》"错综古今,经代(世)立言之旨备焉"①。李翰、权德舆是杜佑同时代的人,都感受到了社会流弊日积、政治危难当头的现实,因而最能悟出杜佑从已经变化了的体制中探寻施政救弊之道的用心,恰如其分地道出《通典》的旨趣在"致用",在"经世"("经邦")。换句话说,《通典》从"体要"探"政理",表现出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是得到了同时代人的高度评价的!就经世思想的发展演变而言,《通典》一书是应当占据重要席位的。因为在此之前,尚未见有何人的思想或哪本书的内容是以"经世""致用"二词联用被评价过的。被誉为"经世""致用"之作的巨著,第一部就是《通典》!3。全新的社会结构说既然儒家经典"多记空言,罕存法制",历代众贤著论又少"匡拯之方",杜佑又是如何从"体制"出发来探"政理"的呢?
  他也认为"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但他的"行教化"并非"循圣人
  ① 《玉海》卷五十一《理道要诀》引。
  ① 详见《唐文粹》卷六十八。
  之道",而是提出一套从社会实际出发的主张: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行教化在乎设职官,设职官在乎审官才,审官才在乎精选举。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皆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职官设然后兴礼乐焉,教化隳然后用刑罚焉。列州郡俾分领焉,置边防遏戎狄焉。
  这是从施政实际出发,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及其内在有机联系的第一次完整论述。《通典》全书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进行分门别类的:"以食货为之首(十二卷),选举次之(六卷),职官又次之(二十二卷),礼又次之(百卷),乐又次之(七卷),刑又次之(大刑用甲兵,十五卷;其次五刑,八卷),州郡又次之(十四卷),边防末之(十六卷)。"①这样分门类,依照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的次序,分别考察它们的沿革,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新的逻辑结构:从经济制度到政治制度,从文化教育到军兵刑罚,最后是中央与地方、内地与边疆的关系。这样的一种社会结构说,可以认为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最准确地勾画出了当时社会的基本面貌。而且,杜佑按照这种逻辑关系编排全书是十分自觉的,为的是使"览之者庶知篇第之旨",因而在历史编纂学也是一大创举!
  在高度评价《通典》总体结构的同时,不少学者却对其用一半篇卷记述礼仪不能够理解,甚至指责为该书的最大缺陷。
  其实,礼仪从其产生之日始,就是作为人们行为规范、法规和仪式而干预整个社会的。在其后的发展演变中,一方面形成一朝一代的礼仪制度,另方面又因习成风,变为一家一姓的"良风美俗"。从这一意义上讲,礼仪记载着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既包含有大量维护封建等级、强化封建统治的内容,又容纳着中华民族传统的诸多基本方面。
  《通典》中,《礼》100 卷,历代沿革65 卷、开元礼35 卷,都是依吉、嘉、宾、军、凶五礼进行记述的。在100 卷的开端,杜佑明确写道:礼者,"事天、事地与人";"天、地唯吉礼也";"其余四礼,并人事兼之"。所谓的"天、地唯吉礼",是指吉礼主要为祭祀天、地之礼,也有部分祭祀祖先的内容。祭祀天、地,包括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及山川草木,所反映的是我们民族古来对自然崇拜的形式。祭礼祖先,当然是对祖先崇拜的形式了。从这中间,可以探得原始宗教的起源、社会作用及其演变。所谓"其余四礼,并人事兼之",是指嘉、宾、军、凶四礼主要记录人事,反映人际关系。嘉礼,包括冠冕、婚嫁以及婚嫁派生出的宗族关系。宾礼,主要记朝聘之礼、宾主之仪。军礼,为命将出征等礼。凶礼,包括各类丧祭制度、各种亲族服制及其所反映的亲族关系。对于这些,杜佑并不是等同对待的。在历代沿革65 卷中,嘉礼18 卷、凶礼27 卷,共45 卷,占70%。就是说,吃饭问题(已详述于《食货》)之外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衣着(冠冕)、婚嫁、宗族、丧葬等,是《通典》考察社会结构时系统记述的重点。
  婚嫁、家庭、宗族关系,在人类社会进程中的重要意义,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家庭"作为社会经济单位",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在古代中国尤为明显。因此,考察婚姻、宗族关系,自然而然成为杜佑认识社会结构和社会风貌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因婚姻而形成的五宗、九族和亲族服制,
  ① 《通典》卷头语。
  反映着"实际上流行的对血缘亲属关系的亲疏异同",这正是"一个完备地制定了的亲属制度的基础"①。透过嘉、凶二礼中大量的记述,不难揭示这种"亲属制度"是如何成为制约当时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的。
  至于丧礼和葬礼,更能够反映人们的鬼魂崇拜观念。东晋元帝时,有过一场关于招魂葬的辩论。杜佑在卷一○三"招魂葬仪"条中着重记述了这场争论的起因,各家主要观点。借助这条记载,可知当时关于形神问题的一些片断认识。王裳以"形神本相依",人死"无形而依"为由,反对招魂葬。这一"形神本相依"、人死"无形而依"的观点,虽然不能与160 多年后关于神灭的系统论述相比,但毕竟揭示出古代中国更早的一次涉及形神问题的争论。
  总之,透过礼仪沿革可以探得古代的婚姻状况、家庭结构、宗法关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以及整个社会风貌,是杜佑社会结构说的深入和补充,这点很值得引起普遍重视。把握住社会总体结构,再深入地探得种种社会表象的根源,才能够真正认识体制上的积弊,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这就是杜佑所说的从"体要"出发"探政理"、"思理道"的全部含义,也是《通典》全书旨趣之所在!
  ①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24 页。
  (二)《通典》的非古是今杜佑从"体要"的"始终"探究"政理"的旨趣,决定了《通典》是一部"非古是今之书"①。当我们细细品味全书各典时,便会深深感到贯穿其中的是杜佑这样的一段话:酌古之要,通今之宜,既弊而思变,乃泽流无竭。②这显然是服从于"探政理"的需要的。下面,分三个方面侧重考察《通典》书中的"非古是今"的思想。
  1。古今既异,形势亦殊《通典》考察体制变化,是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开始的。
  最初,上古人类"不施衣冠","未有制度"。其后,才渐为衣裳、作冠缨。即使丧葬,也是逐渐形成制度的:"上古中华之葬,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代圣王易之以棺椁。"至于选官、文教乃至疆域伸缩,更有其明显的发展轨迹。杜佑在考察了人类初始阶段的基本状况之后,针对"昔贤"不满于现世"浇巧",大肆美化"往昔敦淳,务以激励勉其慕向","古者人至老死不相往来,不交不争,自求自足"的种种说法,驳斥说:人之常情,非今是古。昔朴质少事,信固可美,而鄙风弊俗,或亦有之。缅惟古之中华,多类今之夷狄。有居处巢穴焉,有葬无封树焉,有手团食焉,有祭立尸焉。聊陈一二,不能遍举。"古之中华"并非"黄金时代",与今之周边"夷狄"相类似,有着不少"鄙风弊俗"。显然,这是用历史事实对"非今是古"者的一个有力批驳!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