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⑩根据《尚书·金滕》、《左传》、《尚书·君奭》的记载,周公违背臣子之礼,权力过大,行迹可疑,并且对兄弟残酷镇压,然而《尚书》却赞扬周公。
  再看《惑经》篇,其主要对《春秋》提出十二条"未谕"(不理解),批评后人对《春秋》的五条"虚美"(吹捧)。12 条"未谕"是:①贬低和讥讽的写法不能始终如一,亲手杀死齐、郑、楚国国君的人未记,却记涉嫌于国君之死的晋赵盾、许太子。
  ②对齐、楚国君之死,不记首要凶犯,邾国宫人使国君丧命,却不书"弑"。③掩盖狄人灭卫和晋文公召周天子的事实,"无惭良史也乎?"
  ④鲁哀公两次同吴国会盟都不记载,却记载鲁桓公与戎族会盟。该隐瞒的和不该隐瞒的颠倒了。
  ⑤阳虎叛乱是大事却不记,弓、玉丢失是小事却记,略大存小的记事方法违背惩恶劝善之理。
  ⑥记未正式居君位者均应不避讳。记子般、子野之死未避讳,记恶、视之死却避讳。
  ⑦鲁桓公二年和鲁僖公十年,记国君和臣子被杀均用"弑",未区分出君与臣的尊卑差别。
  ⑧涉及国君的很丑的大事,隐讳是可以的。但记本国事为何对小事也隐讳。
  ⑨沿袭了旧史记载的错误,褒和贬时宽时严,照抄和改动做法不一。
  ⑩先记许国灭亡,后记许国征伐,舍去中间事件发展过程,使人难以找到头绪。
  记别国事均凭来告,造成小事来告则记,大事不告就缺载,巨细不均。
  记别国事不加核实,使得真伪莫分,是非相乱。
  《惑经》篇又指出后人"虚美"《春秋》有5 点:①孔子修《春秋》是依据旧史稍加修饰,对"阙文"、"失次"处,"皆存而不正"。可是司马迁却"虚美"说:夫子笔则笔,削则削,游、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②《春秋》根据虚假来告记事,没能证明宋襄公扣留滕国国君和楚灵王杀郏敖之罪恶,使善恶颠倒。可左丘明却"虚美"说,《春秋》之义为劝善惩恶。
  ③《春秋》对别国篡位弑君的3 件事和鲁国弑君、驱君的7 件事都缺载,使恶人逃脱罪名。可孟子却"虚美"说,《春秋》使乱臣贼子惧。
  ④《春秋》对时间较远的隐公、桓公时期事记载明显,而对时间较近的定公、哀公时期事记载隐讳,这是为求自身免祸。而孟子称孔子说过,知我者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⑤孔子所处时代,人们用辞委婉,说话隐晦,大概是风气。班固却说:仲尼殁而微言绝。其实不光孔子有微言。
  通过对上述刘知几所"疑"所"惑"的具体内容一一条列,可以清楚看出:关于"可疑",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是记史不实。如第②、③、④条,尧、舜、禹的"禅让"之事不可靠,等等。二是评价不当。如第①、⑤-⑩条,对尧、汤、文王、太伯、周公的赞美不合实际,对桀、纣、武庚的贬斥有"厚诬"之嫌。
  关于"未谕",主要谈三个问题,一是书法不一。如第②、⑥、⑦条,"弑"与"杀"字用得不当,不该避讳处却避讳。二是隐讳史实,如第①、③、④、⑧条,隐讳了一些大事,有些不该隐的也隐。三是史料处理不当,如第⑤、⑨- 条,略大存小,沿袭旧史错误,舍略必要史实,史料搜集不广,考核不精。
  关于"虚美",批评后人对孔子及《春秋》的五种吹捧,指出孔子作《春秋》,对旧史刊修不力,史料考核不够,记事隐讳。
  总的看来,《疑古》、《惑经》考察的是史学编纂问题,进而探讨了修史态度;认为儒经所存在的弊病妨碍发挥惩恶劝善作用,这又联系到史学的政治功能问题。刘知几之所以"疑古"、"惑经",是因为他认为孔子的修史态度、方法和《尚书》、《春秋》等儒经,都存在谬误之处,必须加以纠正。这些谬误既造成古史的混乱不实,又因书法不一而使后人莫衷一是。由于世人多认为儒家经典"善无不备",因而会愈加以讹传讹,刘知几要纠谬补缺。他的目的在于完善儒经,而不是否定儒经。他所列举的问题,并没有批判儒家的礼教观念,没有"冲破儒家思想的束缚",他是以传统观念来批判传统观念,他甚至多次指责《尚书》、《春秋》所载不符合"名教"。所以,他的疑古惑经精神,谈不上"击中了儒家的要害"。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刘知几疑古惑经的进步意义,他尖锐指出儒经所赞扬的、历来为人崇拜的尧、舜、禹、汤、文王、周公,并不那么圣明贤德;而遭受贬斥的桀、纣、武庚,也未必罪恶滔天;《春秋》虽是孔子所修,但也存在不少谬误,后人的很多胡乱吹捧不符合实际。这的确反映了他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经的出色识见,反映了他求真求实的进步态度。同时他指出古代近代篡权行为如出一辙,也包含着对当代政变之虚伪样式的讥讽和抨击。
  他能够直率批评孔子及儒经,与他的关于圣人也不能无过的识见有关。
  他在《惑经》篇明确指出,孔子虽然是"生人已来,未之有也"的"大圣大德"之人,"然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孔子与弟子门人"切磋酬对,颇亦互闻得失"。刘知几几次阐述这种观点,"盖明月之珠不能无瑕,夜光之璧不能无颣。故作者著书,或有病累"①。"但自古作者,鲜能无病"②。由此他认为,对前人之说,切忌盲从,不能"专治周、孔之章句,直守迁、固之纪传"③。对待前人著作中的错误,应"诋诃其过",而不要"文饰其非","强为其说"④。刘知几认为自己对孔子及儒经的批评,正是孔子所提倡的,"将'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者欤?如其与夺,请谢不敏"⑤。
  《尚书》、《春秋》等儒经为何会有错误?刘知几在《疑古》篇有所论及,择要言之有三点原因:其一,上古时代记事的史书不流行,因此"唐、虞以下帝王之事,未易明也"。他从史学的起源上开始考察,古代史官分记言、记事两类,但"古人所学,以言为首",对于记事则不注重。象少昊氏以鸟名定官名,后羿、寒浞篡夺王位而使夏朝中衰,这样的开国传世大事,"而后世学者,罕传其说",只有知识广博之人,方能"粗知其一隅"。所以古代"废兴行事,万不记一。语其缺略,可胜道哉!"其二,作者爱憎由己,不尊重史实。孔子刊修史籍为教化世人,"圣人立教",主张"成人之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此在史籍中对需美化的人一味美化,虽有罪恶也不指责;对需贬斥的人一味贬斥,虽有优点也不赞扬。对于本国君主和他国的贤者,丑事不论大小都隐讳,"斯验世人之饰智矜愚,爱憎由己者多矣"。其三,古代文字简略,记载史事不具体,使史书作者很难了解详情,有缺漏处也无法增补,"遂令后来学者莫究其派,蒙然靡察,有如聋瞽"。
  再来看一看刘知几疑古惑经的方法。一是将儒经与诸子杂史对勘,"参而会之,以相研核"。为了解决儒经中"理有难晓"之处,他把眼光扩展到了儒经以外的群籍。他据以立论的材料,有儒经本身,如《尚书》、《春秋》、《论语》、《左传》;有杂史,如《逸周书》、《山海经》、《吴越春秋》;有诸子,如《墨子》、《孟子》;也有学者对儒经的研究评论,如《尚书》(伪)孔安国注、《尚书序》。二是利用了近代发现的文献考古材料。上距刘知几三百余年的西晋,汲郡一个叫不准的人盗掘战国时魏襄王墓,引出一次重大考古发现。墓中有大批竹简,经整理后得到十余种古书。刘知几所引
  ① 《史通·探赜》。
  ② 《史通·书事》。
  ③ 《史通·杂述》。
  ④ 《史通·探赜》。
  ⑤ 《史通·惑经》。
  用的《汲冢书》、《汲冢琐语》即本于此。由于这些材料没有象其它先秦史书那样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传写之误或遭到篡改,因而史料价值较高,并且有些记载与儒家关于古史的传统说法大相径庭,这大大启发了刘知几。三是把对文献资料的考察与对历史上政治斗争的考察结合起来。刘知几认为,关于政权的争夺,"必以古方今,千载一揆"①。他联系到"近古有奸雄"打着拥戴王室旗号,废父而立子,或废兄而立弟,最后自己篡权;再根据《琐语》、《山海经》的记载,作出推断:舜先废尧而立尧子丹朱,然后再废丹朱,自己称帝。
  刘知几之"疑古"、"惑经",也是受到前人启示的。首先是正统儒家学者的启示,他在《疑古》篇中几次谈到这一点,"故子贡曰:桀、纣之恶不至是,君子恶居下流"。"故孟子曰:尧、舜不胜其美,桀、纣不胜其恶。""孟子曰:尽情《书》,不如无《书》。《武成》之篇,吾取其二三简。""刘向又曰:世人有弑父害君,桀、纣不至是,而天下恶者必以桀、纣为先。"其次是前代帝王的自白。刘知几引用汉景帝的话:"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①。曹丕的言行对他启发更大。曹丕于公元220 年废汉献帝为山阳公,自己称帝,"升坛礼毕,顾谓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刘知几在《史官建置》、《疑古》两次引用曹丕之语。第三个启示来自东汉思想家王充。《论衡》曾对儒经中的虚妄之言给予有力批判,其中的《问孔》、《刺孟》两篇,对孔子、孟子的著作进行考辨,指出:"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②。刘知几的《疑古》、《惑经》就是王充《问孔》、《刺孟》的后继之作。刘知几并不讳言这一点,他说:"昔王充设论,有《问孔》之篇,虽《论语》群言,多见指摘,而《春秋》杂义,曾未发明。是用广彼旧疑,增其新觉,将来学者,幸为详之"③。足见刘知几把自己的撰述看成学术承前启后的一个环节。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