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然热爱史学,但也没忘记当代政治。在获嘉主簿任上,他以九品小官的身分多次上书武则天,大胆批评弊政。天授二年(公元691 年),刘知几上二疏。第一疏为"请沙汰邪滥官员",要求武则天淘汰不称职的官员。他指出,现在六品以下的职事清官,多得就象土芥和沙砾一样。有的人做事即使在左邻右舍中都不出众,现在却选进朝廷中来;有的人见识低得可怜,连举一反三都不清楚,转眼就成为朝中官员。如果再不加以选择淘汰,臣恐怕影响皇朝声誉。他上的第二疏是"刺史非三岁以上不可迁官",批评对州郡长官的调动过于频繁,使他们没有治理好地方的长远打算。
证圣元年(公元695 年),刘知几上二表。第一表是"请今后节赦",指出:大赦频繁,使受法律惩治的罪犯蒙受恩惠,小人之幸即君子之不幸。第二表是"请赐阶勋应以德举才升",指出当前对官员晋级加勋太滥,臣无功而晋升,不能算是忠信;君随便提拔臣下,不能算是恩惠。
武则天见到刘知几的几次疏表,很是赞赏他的正直坦率,却不予采用。
圣历二年(公元699 年),刘知几被调任定王府仓曹,并参加编写大型类书《三教珠英》,结识了一批国内一流学者。该书修成后,长安二年(公元702 年),42 岁的刘知几终于实现了夙愿,成为史官。他被任命为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很快又升任左史,负责撰写起居注。从42 岁到61 岁逝世,刘知几多数时间都任史职或兼任史职,中间有几次短时间的中断,所以他在晚年很自豪地称自己"三为史臣,再入东观"。他在任史职后参加修撰了本朝国史《唐书》,还有高宗、中宗、则天皇后、睿宗等历朝实录。由于史馆内监修多员、派系林立,刘知几颇感压抑,他萌生了撰著《史通》以抒志向的想法。他"屡易寒暑,下笔不休",著成《史通》二十卷,初次成书是在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 年),以后有一些修改。
开元九年(公元721 年),刘知几的大儿子刘贶因罪流放,刘知几感到不平,上诉辩解,惹得唐玄宗发怒,马上将他降职为安州(今湖北省安陆县)都督府别驾。61 岁的老人经不起旅途劳顿,加之心情悲愤,到任不久就去世。几年后,唐玄宗闻知刘知几曾撰《史通》,派官员去其家抄录,"读而善之",追赠刘知几汲郡太守,很快又赠工部尚书,谥号"文"。
2。以史为主,错综经纬《史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批评著作,但这部著作不仅仅是对史学的反思,也包括了对文学(写作理论,文质论,文风论,尚简用晦论。。)、哲学(天人观、变易观、五行观。。)等的反思。
《史通》是刘知几的"发愤"之作,"若《史通》之为书也,盖伤当时载笔之士,其道不纯,思欲辨其指归,殚其体统"。他在这部著作中寄托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抱负,融入了自己数十年治学的心得,他自己评价说:夫其书虽以史为主,而余波所及,上穷王道,下掞人伦,总括万殊,包吞千有。自《法言》已降,迄于《文心》而往,固以纳诸胸中,曾不蒂芥者矣。夫其为义也,有与夺焉,有褒贬焉,有鉴诫焉,有讽刺焉。
其为贯穿者深矣,其为网罗者密矣,其所商略者远矣,其所发明者多矣。①这段自述非常关键,是我们理解《史通》思想的钥匙。第一层意思是,《史通》不是着眼于一隅一事的散杂之作,而是考虑周密的成体系之作。这个思想体系以史为主,又旁及社会、人生,即不仅具有史学反思的意义,亦具有包纳学术反思、人生反思的意义。第二层意思是,《史通》所展现的思想内容,在刘知几本人胸中是极为融会贯通的,从扬雄的《法言》,到刘勰的《文心雕龙》,均心领神会,无所疑滞。从反思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其"贯穿"、"网罗"、"商略"、"发明",已分别达到"深"、"密"、"远"、"多"之程度。这反映出刘知几对《史通》思想博大精深之自信。
刘知几不是凭空说大话,而是细心研讨了以往历代学术名著的撰述特色和主旨。他在《史通·自叙》中特意列出前代几部名著予以分析评价,既显示每一部名著都是应运而生,都是对当时思想积弊的纠正,又暗示读者,《史通》也是应目前时代急需而作,并承以往思想批判之精华。
他首举汉代刘安的《淮南子》,称赞此书囊括天地,博极古今。上自周朝开国的太公,下至秦国变法的商鞅。所记所论的内容错综复杂,前后通贯,兼采诸子所长,尽了最大的努力。刘知几赞赏这部书的博大通贯,作为《史通》写作的一个总的参照。他接着指出,自《淮南子》以后,作者接续不断。如果认真探讨起来,其流派是较多的。他分别举出各流派的代表作,通过说明各书所针对的思想弊端,表明《史通》所赞同的学术反思主旨。
例如,评两汉之际扬雄的《法言》,他指出,孔子之后,微言大义中断。司马迁著《史记》,在是非判断上屡出错误,由此许多学者和流派离经叛道,专注于小事,妨碍了对大道的阐发,因此就有扬雄《法言》问世以纠偏。这里刘知几重点肯定《法言》的宗经明道特色。
关于东汉王充的《论衡》,刘知几着重肯定其革新批判精神。他认为,儒家学者所著的书虽然广博,但有用的内容不多,糟粕掩盖了精华。而一般凡夫俗子尊崇古代而轻视现代,以讹传讹,自我欺骗,自我迷惑,因而就有王充《论衡》出现以纠偏。
关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一名《风俗通义》),刘知几主要肯定其博洽决疑的品格,--民通冥,冥然无知,一个哄骗另一个,缺乏见识。或误解方言,不探究本源;或呆板保守,多有忌讳,因此东汉末应劭作《风俗通》以纠偏。
关于三国时代魏人刘劭著《人物志》,刘知几主要肯定其衡人公允的态度,--人们在仁义礼智信方面的素质有所差别,做起事来有不同的方法,个人能力有全面与片面之别,知识储备有专长领域也有空白部分。如果能量才录用,那么谁的特长也不会遗漏;如果求全责备,那么整个世间也找不出可用的人。因此刘劭作《人物志》来阐明这个道理。
关于三国时代吴人陆景所作《典语》,刘知几主要肯定其品评铨综之识
① 上引均见《史通·自叙》。
见,--无论是王侯大夫之立身行事,还是文臣武将各施所长,虽然贤良与愚钝差别很大,善人与恶人有所区别,但若是没有适时的品评排比,则尊卑善恶就难以全面掌握。因此,陆景作《典语》以提供品评的标准。
关于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刘知几主要肯定其整齐体例之作法。--学者写作,运用体裁很多,就像苦与甜味道悬殊,红与白交相辉映。很多学人写作,识见缺少变通,著述自相矛盾,相互指责挑剔,因此刘勰作《文心雕龙》以严正体例。
上述议论反映出刘知几对学术史、思想史有很精要的认识。他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依次剖析前代名著,突出阐说各书的主要宗旨和划时代贡献,有几层含义:其一,表明《史通》在学术源流上有所本,要继承以往优秀的学术传统。其二,显示《史通》要综合上述各名著的长处,以史为主而又"总括万殊,包吞千有"。
其三,强调各名著均为纠正时弊而作,意谓《史通》也为纠当代之弊而作。
(二)《史通》的思想特色1。求实录与扬名教刘知几没有把《史通》写成一部四平八稳,与现实保持相当距离的"纯学术"著作,而是赋予其强烈的干预现实的品格,大胆批评史学及学术研究中的种种缺失,志在澄清一些混乱的思想认识。
刘知几在批评史学及学术研究时所展现的思想逻辑,是以"求鉴"为起点,由此派生出"求实录"与"扬名教"两大主干。
为什么说"求鉴"是起点呢?刘知几对于无论是史学还是其它学科价值的认识,总是把求鉴功能放在第一位。例如:论史学价值,《曲笔》篇云:"盖史之为用也,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
论文学价值,《载文》篇云:"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国风,以察兴亡。是知文之为用,远矣大矣!。。是则文之将史,其流一焉。固可以方驾南、董,俱称良直者矣。"文学也有察兴亡作用,这就和史学作用一致了。
论灾异说的价值,《书事》篇云:"若吞燕卵而商生,启龙漦而周灭,厉坏门以祸晋,鬼谋社而亡曹,。。此则事关军国,理涉兴亡,有而书之,以彰灵验,可也。"
论仙怪说的价值,《杂述》篇云:"语魑魅之途,则福善祸淫,可以惩恶劝善,斯则可矣。"反之,如果脱离了鉴诫目的来谈论这些,就不可取了,"及谬者为之,则苟谈怪异,务述妖邪,求诸弘益,其义无取"。
可见,求鉴,反映了刘知几对史学及学术价值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然而,求鉴又蕴含着一对无法消除的矛盾。求鉴,应是科学的研究和真实地反映历史及现状;可是在封建社会又不可能完全做到这一点,鉴诫的内容、方式、结论都不允许与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发生冲突。事实上,刘知几的"求鉴"有两层含义:一是求真,追求治学的客观与严谨,期望得到真知灼见,然后服务于国家、人生。二是坚持功利性,宣扬封建礼教,使学术研究为封建秩序的稳定服务,不容许彻底求真。由此而形成刘知几两条批评准则--求实录与扬名教。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