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接下去刘知几又云:夫国之将亡也若斯,则其将兴也亦然。盖妫后之为公子也,其筮曰:八世莫之与京。毕氏之为大夫也,其占曰:万名其后必大。姬宗之在水浒也,鸑鷟鸣于岐山;刘姓之在中阳也,蛟龙降于丰泽。斯皆瑞表于先,而福居其后。向若四君德不半古,才不逮人,终能坐登大宝自致宸极矣乎?必如史公之议也,则亦当以其命有必至,理无可辞,不复嗟其智能,颂其神武者矣。
  继前段从国之败亡角度发论,此段则从国之肇兴角度发论,以反证太史公观点之误,亦有三层意思:其一,与国之败亡一样,国之肇兴也有预兆,田齐、魏、周、汉的兴起,均早有占卜预言和祥瑞。其二,虽有天命在,亦需有人事相配。假如四个开国之君的德、才不足,难道能最终建国称帝吗?其三,如按太史公说法,既然有天命,国之兴是自然实现的,那就根本无需赞扬开国皇帝的智睿与神武了。
  夫推命而论兴灭,委运而忘褒贬,以之垂诫,不其惑乎?自兹以后,作者著述,往往而然。如鱼豢《魏略议》、虞世南《帝王论》,或叙辽东公孙之败,或述江左陈氏之亡,其理并以命而言,可谓与子长同病者也。
  此段说明单纯强调天命的弊病,分二层意思:其一,考察历史是要给后人以教益,提供鉴戒。假如单纯以天命来论国家兴亡之理,依时运来品评人物而忘记褒贬大义,怎么能给后人提供垂训鉴戒呢?其二,一些史家继承了太史公的观点,如鱼豢、虞世南论公孙、陈之败亡,单纯归结于天命,犯了同一个毛病。
  综上所述,刘知几的天人论思想是较为复杂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因而不宜作非此即彼的简单评价。
  下面再探讨一下刘知几的变易论。
  以往一些研究者曾认为刘知几"反对复古主义的历史观","一个历史进化观在刘知几的史学思想中是确立了、系统了"。对照刘氏思想实际,上述说法似嫌笼统,不够确切。下面分三点具体探讨刘氏的思想。
  第一,刘氏确实具有明确的历史变易观点。《模拟》篇指出:盖语曰:世异则事异,事导则备异。必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此韩子所以著《五蠹》之篇,称宋人有守株之说也。
  这里谈的是,社会变化了,人们的观念和处世方法也必须随之改变。《因习》篇又云:盖闻三王各异礼,五帝不同乐,故《传》称因俗,《易》贵随时。
  况史书者,记事之言耳。夫事有贸迁,而言无变革,此所谓胶柱而调瑟,刻船以求剑也。
  这里不但谈到观念要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谈到既然世事有所变化,那么记载世事的史书也要有所变化。可以看出,刘氏关于社会和史学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思想,是很明确的。但是,关于这个变化是怎样的变化,是否一定今胜于古,则未加阐明。
  一般认为,承认古今不一样,承认社会是变化的,就是历史进化观。应该说,在多数情况下是如此,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即认为某些变化是今不如古,或者说,在同一个人的思想中,既承认有些变化是今胜于古,也承认另有些变化是古胜于今。刘知几就是这样一个思想复杂的人物。
  第二,刘氏认为在社会、史学的某些方面,是今不如古。在《载文》篇,他集中列举了这样几种情况:昔大道为公,以能而授。故尧咨尔舜,舜以命禹。自曹马已降,其取之也则不然,若乃上出禅书,下陈让表,其间劝进殷勤,敦谕重沓,迹实同于莽、卓,言乃类于虞、夏。
  这是在谈古代禅让是名符其实的,"以能而授";而近代禅让则是掩盖篡权的虚伪把戏。
  他又指出古代为文者"不虚美,不隐恶","固可以方驾南董,俱称良直"。而"爰洎中叶,文体大变,建理者多以诡妄为本,饰辞者务以淫丽为宗"。接着他又连接进行了几种古与今对比:古者两军为敌,二国争雄,自相称述,言无所隐。。。逮于近古则不然,。。此所谓厚颜也。
  古者国有诏命,皆人主所为。故汉光武时,第五伦为督铸钱掾,见诏书而叹曰:"此圣主也,一见决矣。"至于近古则不然,凡有诏敕,皆责成群下。。。观其政令,则辛、癸不如,读其诏诰,则勋、华再出。
  盖天子无戏言,苟言之有失,则取尤天下。故汉光武谓庞萌可以托六尺之孤,及闻其叛也,乃谢百官曰:"诸君得无笑朕乎?"是知褒贬之言,哲王所慎。至于近古则不然。凡百具寮,王公卿士,始有褒崇,则谓其珪璋特达,善无可加;旋有贬黜,则比斗筲下才,罪不容责。
  观猗欤之颂,而验有殷方兴,睹《鱼藻》之刺,而知宗周将殒。至于近代则不然,夫谈主上之圣明,则君尽三五,述宰相之英伟,则臣皆二八。
  以上是《载文》篇对古今世事、文体、文风等对照。
  《曲笔》篇又云:"古之书事也,令贼臣逆子惧,今之书事也,使忠臣义士羞。"
  《书事》篇又云:"大抵近代史笔,叙事为烦。榷而论之,其尤甚者有四,。。"
  刘知几认为《左传》是史书中最完美的典范,后世史书再没有可与之媲美的,"自兹已降,吾未之见也"①。
  这类例子很多,刘知几将古代之事与近代现代之事加以对比,肯定的是古代之事,否定的是近现代之事。虽然不能据此认为刘知几主张历史倒退论,但也可察知,简单判定刘知几主张历史进化观,反对复古主义,是不能够说明他复杂的思想的。
  第三,刘氏也曾明确指出史学是不断发展的。《疑古》篇云: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何者?
  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择。使夫学者睹一邦之政,则善恶相参;观一主之才,而贤愚殆半。至于远古则不然,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
  这里谈到后世史书内容丰富,学者可从中较全面了解社会情况。而古代史书内容简单,一些较为重要史事被埋没。《书志》篇又指出:"古书从略,求征应者难该;近古尚繁,考详符者易洽。此昔人所以言有乖越,后进所以事反精审也。"这虽然谈的是编修《五行志》问题,但也道出了史书后出转精的道理。
  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刘知几思想上尚未形成系统的历史进化观,或者说他的有关社会及史学演变的思想发展得还不是很成熟、定型的。他有很出色的观点,但也有一些局限,所以他的观点经常变化。当然,有些变化也是合理的,例如他并未说古代史学一切都好,也未说近世史学一切都好,只是针对不同事例发论。
  在中国思想史上,《史通》是有重要的、独特的贡献的。《史通》表现出来的勇于求真、不囿旧说、大胆批评的精神,有力地冲击了思想领域里长期存在的天命观、复古论和神学泛滥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对孔子及儒家经典的盲目迷信,并开"疑古"风气之先。尽管他的进步思想表现得不很彻底,但毕竟比前人提供了许多新的东西。而且就对思想界的客观影响而言,刘知几思想的进步性远远超过其局限性。这是因为,在封建时代天人感应说、有神论占绝对优势,厚古薄今思想也颇为盛行,孔子及儒经对人们思想有一定的束缚,因而一旦有进步的思想火花出现,就会在社会上引起注意,甚至引起震动。后世一些学者在批孔批经,批判有神论、天人感应、厚古薄今观点时,往往视刘氏为知己,引用其有关论点。而特别顽固的封建卫道士则害怕任何新思想苗头的出现,他们不理解、或不愿理解刘知几的思想整体和本意。在他们看来,对传统观念,对圣人、经典的任何批评,都有可能危及官方的思想统治,所以攻击刘知几的思想观点不惜言过其实。今人则要注意不能重袭旧说,即便是持肯定刘知几的立场。封建文人指责刘知几"妄诬圣哲","弹劾仲尼",是"名教罪人",今人如果反过来大加颂扬刘知几这样做就是正确,那就不免失于简单和偏颇了。
  ① 《史通·杂说下》。
●  七、经学思想的重大变异安史之乱过后,唐朝皇权削弱,藩镇割据形成。剧烈的社会变动,使思想领域的方方面面为之一变。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作为官方思想基础的经学和儒学的更新问题。
  (一)社会变动引出"思想危机"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的铁蹄、八年的战乱,彻底粉碎了唐皇君臣、士大夫们的"风流温柔乡"。当人们从迷梦中清醒之后,发现贞观、开元那样的"治世"已经一去不复返,先前的"经典"说教、思想义理并不怎么"神圣"。政治危机,导致"思想危机"。
  1。异端斯起,学说林立思想文化在安史之乱后的最明显变化是,社会普遍接受自西方"极乐世界"传入中土数百年的禅宗思想,使之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
  一切思想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某一时代的心理。在中华大地传播了几个世纪的禅宗思想,终于在安史之乱后遇到了适合它的"时代心理"。贞观、开元"盛世",整个时代的心理基调是开放、豪迈、热情、向外的,充满生机和自信。那时,佛教彼岸世界的诱惑力只限于下层贫困百姓,在思想文化领域尚未引起多大兴趣。但当"盛世"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摆在了眼前,再去回顾过去的美好世界时,强烈的反差使大多数士大夫产生出难以平复的失落感。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