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卢藏用,武则天长安年间曾任左拾遗,唐中宗神龙年间官至中书舍人。
  他有感于社会上迷信之说流行,"俗多拘忌,有乖至理",于是著《析滞论》,意在探讨"亨衢之通论"①。
  关于天命与人事的关系,卢藏用认为,国之兴亡,人之成败,起主要作用的是人事而不是天道。《析滞论》采用了答客问的编写方式,"来客"询问,"天道玄微,神理幽化,圣人所以法象,众庶由其运行","从之者则
  ① 《旧唐书》卷七十九《吕才传》。以下引此,不再注出。
  ① 《旧唐书》卷九十四《卢藏用传》。下引不再注出。
  兵强国富,违之者则将弱朝危","先生亦尝闻之乎?"卢藏用引用《易经》之言和先秦史官史嚚之语,明确表示"国之将兴,听于人;将亡,听于神";"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他没有完全否认天道的作用,但比起流行的"天道决定论"则大大前进一步。他不认为天道能决定"众庶"的命运和国家的安危强弱,鲜明提出"得丧兴亡,并关人事;吉凶悔吝,无涉天时"观点,但紧接着又认为天也有意志,天辅佐有德之人,而对不善者则降灾,从而引出"天道所以从人"的观点。
  关于卜筮和祷祠,卢藏用一方面很尖锐地揭露了其荒诞,而另一方面又不主张完全抛弃。他认为,为政者的施政举措是决定社会治乱与否的,只要刑狱不滥,民人就增寿命;省减赋敛,民人就富足;法令稳定,国家就平静;赏罚准确,军队就强大。如果不是这样去做,而是寄望于"卜时行刑,择日入令",那么"必无成功"。他列举史实说明人力胜于卜筮,任贤胜过求神。武王伐纣,在甲子日兴师而获胜,而按流行的迷信说法,甲子兴师,"非成功之日"。如果是"兵强将智,粟积城坚",即使有种种不吉天象,什么"屡转魁刚,频移太岁,坐推白虎,行计贪狼",也会取得胜利。结论是,只要注重人事,"不卜筮而事吉","不祷祠而得福"。
  但是,当"来客"被上述道理打动,表示要"焚蓍龟",彻底弃绝卜筮时,卢藏用又认为那样做过了头,宣称"蓍龟所以筮吉凶,圣人以此神明德行,辅助谋猷,存之则协赞成功,执之则凝滞于物"。这表明,他仍持儒家传统的"神道设教"观点,将敬神求神视为施政的一种辅助手段,可以保存,但不可依赖。
  李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 年)考中进士,天宝年间为监察御史,"善属文",是古文运动先驱者之一。他著《卜论》,专门批判了龟卜迷信,史称"通人当其言",看来李华反卜筮的观点并不孤立。《卜论》现存于《唐文粹》卷三十五和《全唐文》卷三一七。
  李华首先分析龟卜自身存在难以解释的矛盾。其一,龟既是人们崇拜的灵物,"灵之寿之,而夭戮之,脱其肉,钻其骸,精气复于无物,而贞悔发乎焦朽,不其反耶"。将灵物杀死,使其精气消失,然后企望从焦朽余骸中求神明启示,这难道不是荒唐之举吗?如果"灵之寿之"的龟自身难保,又怎么会告诉人以神意吉凶呢?其二,"天地之大德曰生",杀龟不符合大德,人不与天地合其德,用死龟壳决疑也是不可得的。
  李华又从迷信形式发生的历史过程中说明龟卜也属"妄作",也将被废除。他说,历史上的祭祀,夏商周三代用尸,以人装扮成受祭的死者,这种做法到战国就废除了。又如古代新制的钟鼓器械,要涂上牲畜的血以避鬼,现在则不这样做了。"卜筮阴阳之流,皆妄作也",这些"妄作"的形式只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保存下去,其它迷信形式可废,龟卜也是可废的。
  李华认为,人生在世最要紧的是加强自身修养,而不必外求占卜、鬼神,"专任道德以贯之,则天地之理尽矣,又焉假夫蓍龟夫?又焉征夫鬼神乎?"显然,李华的无神论思想比卢藏用的无神论思想前进一步,议论更为透彻明快,废除龟卜的态度是坚决的,而不再是模棱两可。
  (三)佛、道思想交锋儒、道、佛三家思想都欲执社会意识形态之牛耳,时常发生一些论辩。
  隋唐历朝皇帝也时常组织公开的"三教论议"。但大致说来,"三教论议"往往是佛道二教论议,因为佛道二教都不敢轻易向儒家礼教发难,无论皇帝和大臣表面上是崇道还是崇佛,在治国施政中都一律运用儒家礼教,各级官吏也大多算为儒家之列,因而儒家的实际地位和潜在影响是巨大的,佛、道都无法望其项背。佛、道二教为求自身的发展,都争做宗教序列的第一教,都试图压倒对方,所以真正激烈的、有实质意义的辩论发生在佛、道之间。统治者则把佛、道二教都看作可为己所用的工具,一般总是力求使二教力量均衡,唐高宗的一段话非常有代表性,他在显庆三年(公元658 年)六月主持佛、道内殿论议时说:"佛、道二教,同归一善。然则梵境虚寂,为于无为;玄门深奥,德于不德。师等栖诚碧落,学照古今,志契宝坊,业光空有。可共谈名理,以相启沃。"这明确表达出皇帝主持佛、道二教辩论的目的。唐初第一次激烈的佛、道思想交锋,始于高祖武德年间,由傅奕上疏废佛而引发。僧人法琳作《破邪论》,逐条反驳傅奕的观点。道士积极投入论战,李仲卿作《十异九迷论》,刘进喜作《显正论》,批驳佛教。法琳为反驳他们的观点,再作《辨正论》,针对李仲卿的"十异""九迷"说,"聊为《十喻》晓之,《九箴》诫之"①,均先摘引李仲卿言论,然后加以辩驳。从《辨正论》中,可以看到佛、道辩论的热点问题以及双方的观点。
  《辨正论》中的《十喻篇》上下,展现了佛、道争论的十个论题,即:从生有胜劣,立教有浅深,德位有高卑,化缘有广狭,寿夭有延促,化迹有先后,迁谢有显晦,相好有多少,威仪有同异,法门有渐顿。主要争辩佛、道孰优孰劣,孰真孰伪的问题。《九箴篇》则是道士对佛教提出九点责难,僧人予以辩驳,澄清佛教立场及本意,即:周世无机,建造像塔,威仪器服,弃耕分卫,教为治本,忠孝无违,三宝无翻,异方同制,老身非佛。此篇主要是正面阐说佛教思想观点。
  上述两篇所反映的辩论内容有交叉,综合起来主要辩论了以下几方面问题。
  1。"夷"夏尊卑之辩首先争论双方各自教主出生方式的"胜劣"。道士一方(以下简称"道方")说,太上老君是托玄妙玉女左腋而生,而释迦牟尼则是由摩耶夫人右胁而生。玉女当然比夫人尊贵。僧人一方(以下简称"释方")争辩说,右比左尊贵,而且经典记老子为理母所生,没说有玄妙玉女。
  再争双方教主身分的"高卑"。道方说,老君在周文王时就"为隆周之宗师",可释迦晚生于庄王之时。释方争辩说,老子为周师,史无明证,老子不过是"藏吏"小官。而"牟尼位居太子,身证特尊"。
  又争"夷"、夏问题。道方说,老君生于东夏,释迦生于西戎,意谓西戎之神不可为东夏之神。释方争辩说,释迦出生地为天下之中,佛如生在"边邑",大地就要倾斜。
  ① 见《广弘明集》卷十三。
  道方又说,老君的容貌为"中国圣人之相",释迦乃"西域佛陀之相"。释方说,老子容貌只是"长者"的形像,而如来"身长丈六","顶有肉髻","耳覆垂埵"。。是真正的"圣者之奇姿"。
  道方又说,"老君设教","自依中夏";而"释迦制法","还遵外国"。释方说,老子是俗人,官位低,只是"自奉朝章"。而"佛为圣主","服貌威仪"岂能与凡俗之制相同。
  道方说,"华夷礼隔",尊卑次序在经典上是早已写明的;"戎狄之主,不许僭号称王","岂可獯鬻之小匠,匹我天王之大师?"释方先否定老子的"隆周之师"身分,又形容释迦化缘广大,法力无边,自然地位尊贵。道方又从服饰威仪上强调华"夷"的区别,称道教之礼节、穿戴"盖华夏之古制",而释教"袈裟左衽","秃发露顶","寔戎狄之风也"。释方争辩说,"异其容服",是"反性澄神,隔凡践圣"之需要,"故使衣像福田,器绳难量","轻肥罔狎其体,势竞莫骇其心",又反讥道士"何必鹖冠雀弁,反拘自缚"。
  2。礼法人伦之辩在此问题上,双方都熟练地运用儒家礼教之一系列观点,指责对方违背忠孝礼义。道方说,"夫礼义成德之妙训,忠孝立身之行本",然而释教使人"衣同胡服","口诵夷言",致使无赖之徒"箕踞父兄之上,自号桑门;傲慢君王之前,乃称释种。不仁不孝,已著于家;无礼无恭,复形于国"。释方先是自辩"立道既舍爱居首",僧人"行超俗表,心游尘外","广仁弘济,亦忠孝之盛也"。然后又批评道士"言慕道而心不染真,谓舍家而形不变俗","狎世则忠孝之礼亏,求仙则高尚之道缺"。
  道方说,"夫孝为德本,人伦所先","故生尽温清之恭,终备坟陵之礼";而佛门之教则"必令弃尔骸骨","考妣棺枢,曾无封树之心"。释方答辩道,释迦也曾葬父以礼,"父王即世,执宝床而送终。孝敬表仪,兹亦备矣,教弃骸骨,从何而至哉!"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