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道方说,"老君作范,唯孝唯忠,救世度人,极慈极爱",而"释教弃义弃亲,不仁不孝,阇王杀父,翻说无愆,调达射兄,无闻得罪"。释方讥庄子在妻死时扣盆而歌,违"华俗之训",又表示承认礼教之忠孝大义,"故教之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也;教之以忠,敬天下之为人君也"。然后又指出佛教之义乃为更高一层次的"至仁"、"巨孝","化周万国,乃明辟之至仁;形于四海,实圣王之巨孝"。最后又以佛经之言含蓄表明佛门对孝的特殊理解,因人生轮回,互为父子,因而行普正之心,即是普亲之义,"佛经言:'识体轮回,六趣无非父母;生死变异,三界孰辨怨亲?'又言:'无明覆慧眼,来往生死中;往来多所作,更互为父子;怨数为知识,知识数为怨。'是以沙门舍俗趣真,均庶类于天属;遗荣即道,等含气于己亲"。3。社会影响之辩佛、道都指责对方破坏社会稳定,秽乱民众,干扰生产生活,因为这一点最为统治者所担心。能证明本教是辅助长治久安的最可靠思想体系,本教自然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道方说,"夫圣人应世,本以济益苍生","若一女不织,天下为之苦寒;一男不耕,天下为之少食。今释迦垂法,不织不耕","是知持盂震锡,糊口谁凭;左衽偏衣,于何取托?故当一岁之中,饥寒总至,未闻利益,已见困穷"。释方则指责道教求仙的糜费,"仙道尚于金玉,劳一生之虚费","未见服丹不死,饵液长生",又指责道教关于男女和合之法等语言污秽,"汝法如是,秽乱生民。若劝百姓,依汝法行,则不孝不恭,世出豺狼之种;无礼无义,家生枭獍之儿,明矣"。
  道方又攻击佛教徒不妻不娶,"夫国以民为本,本固则邦宁,是以赐及育子之门,恩流孕妇之室","故得国家富疆,天下昌盛","今佛教即不妻不娶,名为奉法,唯事早逝,号得涅槃",俗人想要从佛门求福,就如同怕溺水的人偏偏奔赴大河一样。而上古与近世历史证明,"无佛而祚延","有僧而运促"。释方则力陈佛教传播可使国家安定,"释氏之化,无所不可",在"济俗"方面功列首位,"夫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则万刑息于国,故知五戒十善,为正治之本矣"。释方接着说明,国家兴亡与否,不在于有佛无佛,主要取决于执政者的作为,"故尧舜禹汤,咸享嘉寿;桀纣幽厉,无终永年;姬发履道而龄长,嬴政刑淫而祚短"。4。老子化胡之辩该书据说为东晋道士王浮著,宣称释迦是老子的徒弟尹喜的化身,书中以老子口气说:"我令尹喜,乘彼月精,降中天竺国,入乎白净夫人口中,托荫而生,号为悉达,舍太子位,入山修道,成无上道,号为佛陀"。道士以此经论证佛为道教弟子,自然应是道先佛后。僧人则竭力证明此经为伪经。这次辩论中,双方又论起这个话题。道方说,自有文字以来,"前贤往圣"皆著书作史,朝中史官也是"直笔直言,无矫无妄",意谓中国经籍是可信的,"《魏书外国传》、皇甫谧《高士传》,并曰桑门《浮图经》,老子所作。袁宏《后汉记》云:'老子入胡,分身作佛,道家经诰,其说甚多。'《明威化胡》等经,并云胡王不信老子,老子神力伏之,方求悔过,自髠自翦,谢愆谢罪"。释方争辩道,根据《魏略》及《西域传》,考秦景传佛经之事,都未提到老子。只是"晋世道士王浮,改《西域传》为《明威化胡经》,乃称老子流沙教胡王为浮图,变身作佛,方有佛兴,盖诬罔之极也"。另外,经检核袁宏《后汉记》"本无老子作佛之文",现今朝廷博闻多识者俱在,"岂可塞耳偷铃,指鹿为马"。释方又讥讽道方在这场辩论中先是攻击佛教的方方面面,最后却又声称老子传佛经,是佛教创始人,是严重的自相矛盾,"先讥十异,后赞一同,首轴之间,毁誉矛盾"。
  在这次佛、道论战中,双方都心高气盛,言辞火药味十足,意欲压倒对方。辩论的内容很多是两教传说及细微末节的探讨,如双方教主的容貌、出生时间、寿命等等,较少对二教思想理论的比较辨析。但这次论战给双方提供了一个平等辩论的机会,使得两教思想直接交锋,既给朝廷也给百姓提供了比较佛、道优劣短长的难得契机,同时也使佛、道觉察到自身有些不足之处需加以弥补。这次辩论也显示,佛、道往往以儒家礼教观点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都力求证明本教思想不违背儒家思想,同时都指责对方违背儒家礼义伦常,这表明儒家的正宗地位已为佛、道所承认,佛、道二教均欲联合儒家以排挤掉对方。这次辩论也显示,朝廷平衡二教势力,以二教辅治的策略初获成功,佛、道均标榜本教对于国家长治久安之功用。朝廷所需要进一步做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调解佛、道矛盾,不使双方攻讦、冲突过于激烈,因为佛、道均将对方批驳得一无是处,那也是不利于思想统治的。
  从唐高宗时期开始,佛、道二教的思想交锋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在显庆年间和龙朔年间的几次内殿僧道辩论中,双方敌意已不明显,没有了必欲压倒对方、取代对方的意图,僧人和道士在较为从容平和的气氛中探讨两教义理的短长。辩论主题选自佛经或道经,先开题竖义,辩论即围绕此题义展开。辩题先后有"道生万物义","老子名义","说因缘义","六洞义","本际义"等等,使二教思想论争上升到了哲学思辨的较高层次。
  六、学术思想的系统反思(一)刘知几著《史通》1。刘知几生平刘知几,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 年),历经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帝,卒于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721 年)。
  刘知几成长于一个有浓厚文化学术气氛的家族中。《旧唐书·刘子玄传》开头就称,知几为"楚州刺史胤之族孙也"。刘胤之是唐初知名学者,与著名史家李百药结为好友。刘胤之曾以参加修唐国史和《实录》有功,被封爵为"阳城县男"。刘知几的父亲刘藏器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史书特别赞扬他"有词学"。他的主要专长在文学、经学方面。刘藏器的堂兄弟刘延祐也有文名,"为畿邑当时之冠"。到了刘知几这一辈,堂兄弟一共6 人,均"进士及第,文学知名"①。这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惊诧和羡慕,"乡人以其兄弟六人俱有名,号其乡曰'高阳',里曰'居巢'"②。
  少年时代的刘知几,好学而不盲从,很有个性。11 岁时,父亲让他学《古文尚书》,他没有兴致,"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刘藏器不惜用"武力"进行家教,可刘知几"虽屡逢捶挞,而其业不成"。刘藏器教刘知几的哥哥们学的是《左传》,在他们上课时,刘知几偷偷去旁听,听了几次,他对《左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讲课之后,刘知几就对兄长们复述上课的内容,几分得意之余又想到自己那恼人的课程,不禁感叹,如果史书都象《左传》这样,我学习怎么会倦怠呢?这话传到他父亲耳中,大觉惊奇,遂改教刘知几《左传》。刘知几学习劲头大增。与读《尚书》时相比,判若两人。他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把《左传》"讲诵都毕",即能够讲解和诵读,"所讲虽未能深解,而大义略举"①。这时他才只有12 岁。刘藏器又拟出规划,想让刘知几进一步学习历代学者关于《左传》的注释,以便日后成为《左传》专家。可是,刘知几却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愿意过早地把学业局限于一部书,走专门家易于成名的捷径,而是对群史有强烈的兴趣。他对父兄说,孔夫子获麟绝笔之后的史事,我还没有了解,请允许我继续阅读其它史书,以增加我的见闻。父兄尊重了他个人的意愿,从此刘知几博览群史,相继读了《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历代纪传体正史。他不是死读书,把自己变为盛装史料的"书橱",而是努力探究古今社会的沿革变化,了解历史发展的大势,"于是触类而观,不假师训"②,靠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广泛阅读了前代多种史书,也读了皇家《实录》。他家中自然不会有这么多藏书,只能靠四处去借。他在博览的基础上,注意掌握各部史书的要点,抓住"叙事之纪纲,立言之梗概"。他就这样以读史为乐,一直读了5 年。
  17 岁的刘知几暂时中止了研习史学,开始学习科举考试所要求的科目。
  ① 《旧唐书》卷一○二《刘子玄传》。
  ② 《旧唐书》卷一○二《刘子玄传》。
  ① 上引均见《史通·自叙》。
  ② 《史通·自叙》。
  在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 年),刘知几一举考中进士,这时他才20 岁。当时有句谚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可见刘知几才学出众,步入仕途相当顺利。
  考中进士后,刘知几被授予官职获嘉(今河南省获嘉县)县主簿。在任职期间,他继续钻研史学,并去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和东都洛阳,从公家和私人处广泛借览史书,尽情浏览。他注意比较各种史书的优劣和特点,有了许多心得,形成了写读史札记的好习惯,日积月累,这些札记装满"筐。。",为晚年撰写《史通》奠定了基础。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