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高宗李治承太宗遗风,大力支持佛经翻译。先是在东宫时为给文德皇后追福,建造慈恩寺及翻经院,请玄奘及诸高僧入住。玄奘"自此之后,专务翻译,无弃寸阴"①。显庆元年(公元656 年),高宗又令诸大臣亲自予以协助,左仆射于志宁、侍中许敬宗、中书令来济等当朝宰相"共润色玄奘所定之经",另有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等"助加翻译"②。高宗晚年也常就玉华宫翻译。玄奘自归国后共翻译佛经74 部,1335 卷,这样出色的成绩是与官方的支持分不开的。大量译出的佛经,为佛教的兴盛和佛教思想的传播,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武则天改李唐为武周,曾借助于《大云经》造舆论。该经有女主威伏天下的预言,武则天大力宣传此经,于天授元年(公元690 年)敕两京、诸州,各建大云寺,藏《大云经》,使僧升高座讲解。次年,又下制:今后释教宜
  ① 《全唐文》卷五《为战阵处立寺诏》。
  ② 《全唐文》卷八《答元奘法师进〈西域记〉书诏》。
  ①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
  ② 《旧唐书》卷一九一《僧玄奘传》。
  在道法之上,缁服处黄冠之前。武则天还多次为佛经作序,宣称自己"幼崇释教,夙慕归依"云云。她将禅宗北派领袖神秀迎请入京,"肩舆上殿",女皇帝屈尊"亲加跪礼,时时问道"。皇帝带了头,京城掀起崇佛热,"王公已下,京邑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③。武则天还破天荒地封僧人高官,表面上看,她在唐历代皇帝中最为崇佛,但实际上却给佛教未来的发展种下恶果。汤用彤先生指出:"自佛教大行于中国以后,有高僧大德超出尘外,为天子之所不能臣。故慧远不出虎溪,僧朗幽居金谷,即其论道朝堂,不拜王侯,自称贫道者,代代有之。俗王僧律,盖甚泮然。武则天与奸僧结纳,以白马寺僧薛怀义为新平道行军总管,封沙门法朗等九人为县公,赐紫袈裟银龟袋,于是沙门封爵■紫始于此矣。。。于是前此啸傲王侯(如慧远)、坚守所志(如太宗请玄奘为官不从)之风渐灭,僧徒人格渐至卑落矣。。。帝王可干与僧人之修持,而僧徒纪纲渐至破坏矣"①。显然,朝廷的扶植与干预,对于佛教兼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③ 《高僧传》卷八《神秀传》。
  ① 《隋唐佛教史稿》第25- 26 页,中华书局1982 年版。
  (二)儒家思想对佛、道的驳论1。傅奕上疏废佛傅奕(公元555-639 年),相州邺(今河北临章西南)人,自然科学家。他通晓天文历数,曾创刻漏新法,唐初任太史令。他是唐初反佛的代表人物,曾收集魏晋以来反佛人物的事迹,编著《高识传》10 卷,又有《老子注》、《老子音义》。唐代僧人道宣在《集古今佛道论衡》一书中,将傅奕列为道教人物,因为他"先是黄老"。其实傅奕反佛时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早已由道士还俗。
  傅奕在武德四年(公元621 年)上《废省佛僧表》,在武德七年(公元624 年)上疏"请除佛法"。
  傅奕批评佛教的思想武器是儒家礼义之说。
  第一,他认为佛教使人"不忠不孝"。他说:"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此则忠孝之理著,臣子之行成。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②。傅奕抓住了封建等级制度所最注重的忠孝问题,猛攻当时佛教尚未补苴的漏洞。萧瑀为朝中重臣,平日鼓吹佛教最力。傅奕指责萧瑀"遵无父之教",萧瑀无话可答,只是"合掌曰:'地狱所设,正为是人。'"第二,傅奕还从儒家华"夷"之辨的观点出发,指责佛教非华夏正统,是"胡神"。认为,"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演其妖书,述其邪法,伪启三涂,谬张六道,。。凡百黎庶,通识者稀,不察根源,信其矫诈。"他提醒皇帝注意夷夏之大防,"自牺农至于汉魏,皆无佛法,君明臣忠,祚长年久。"而"洎于苻、石,羌胡乱华,主庸臣佞,政虐祚短,皆由佛教致灾也"①。他的观点是,人们"共遵李、孔之教",方能"孝子承家,忠臣满国"②。
  傅奕批评佛教,所要维护的也是儒家纲常名教。
  其一,封建等级制度是由纲常名教维系的,刑德威福之权柄是应掌握在君王手中的。可是佛教"窃人主之权",迷信佛教的人"妄求功德,不惮科禁,轻犯宪章",这就是公然把决定人们荣辱贵贱的礼教秩序--王法,抛在一边。而且,即使犯罪入狱,也不服法,仍在"狱中礼佛,口诵佛经,昼夜忘疲",希望佛门保佑,"规免其罪"。这说明了佛教"害政"的恶果。其二,佛教泛滥破坏了"淳朴之化"的社会风气,"入家破家,入国破国"。他认为,佛教之"妄说",使人"不事二亲,专行十恶",由"臣子"而变为"僧尼","不忠不孝","舍亲逐财,畏壮慢老,重富强而轻贫弱,爱少美而贱耆年,以幻惑而作艺能,以矫诳而为宗旨"③。他指责佛教导致奢侈和浪费,天下僧尼,人数超过十万,均"剪刻缯彩,装束泥人,而为厌魅,迷惑万姓"。这是指建造寺院,装饰佛堂,塑立佛象的巨大花费及影响。另外,傅奕还指出僧尼不从事生产逃避租赋等问题。他建议让广大僧尼还俗,从事生产。
  ② 《旧唐书》卷七十九《傅奕传》。
  ① 上引均见《旧唐书》卷七十九《傅奕传》。
  ② 《广弘明集》卷十一《上废省佛僧表》。
  ③ 《广弘明集》卷十一《对傅奕废佛僧事》所引。
  傅奕在去世前对自己的反佛主张未能实现而深感遗憾,告诫子孙不要信奉佛教,要学习名教,"老庄玄一之篇,周孔《六经》之说,是为名教,汝宜习之"①。
  傅奕的反佛思想是坚决的,但他主要是站在儒家纲常名教立场上,从社会政治方面发论,而对于佛教思想缺乏深度的分析。
  由于傅奕任职于宫中的地位,加上他言辞的率直激烈,当时造成的社会影响较大。佛门对于傅奕的上疏,"闻者悉惊",纷纷著论反击。释法琳著《破邪论》,释明概著《决对论》,释普应著《破邪论》,他们对于傅奕所持的儒家礼教观点不便直接反驳,主要是针对傅奕个人进行激烈抨击,称其为"阐提逆种,地狱罪人"②。道教人士站在傅奕一边参加论战,清虚观道士李仲卿著《十异九迷论》,道士刘进喜著《显正论》,对佛教进行驳斥。朝臣也有参予者,太子中舍人辛谞著《齐物论》,支持傅奕对佛教的批评。因而,由傅奕引发了唐初第一次儒、道、佛的论战。
  2。狄仁杰、姚崇的援佛反佛一些儒家学者、士大夫在反佛的思想论战中逐渐认识到,单凭儒家名教观念直接抨击佛教,成效不大。于是,他们开始采用较灵活立论角度,注重论辩的战术和策略,甚而运用某些佛教教义来否定现实中的佞佛行为,可称之为"援佛反佛",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狄仁杰(约公元630-700 年),太原人,高宗、武则天时著名贤臣。少时笃好"圣贤书",后通过"明经"科考而授官,以敢于直言,不畏权势著称。
  武则天准备造大佛像,狄仁杰上疏切谏。他首先指出,"为政之本,必先人事",而如今伽蓝(寺院)"穷奢极壮"已超过宫殿,而且数量极多,"里陌动有经坊,阛阓亦立精舍",且多占有"膏腴美业","水碾庄园",还有"逃丁避罪"之人躲在寺院。狄仁杰运用这些事例试图打动武则天,证明佛教过盛已直接威胁到朝廷权威和利益。接着,他又巧妙地说,"伏惟圣朝功德无量,何必要营大像?"这是在利用武则天的虚荣心。狄仁杰进一步引证佛门之义,"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下济群品,应是本心,岂欲劳人,以存虚饰"。这就是说,佛祖本心是慈悲爱人的,如果为造佛像而劳民伤财,追求的是"虚饰",违背佛门之旨。
  这一番陈辞的确打动了武则天,"乃罢其役"①。
  姚崇(公元650-721 年),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人,为武则天、睿宗、玄宗朝著名贤相。
  中宗时,佛教势力大涨,公主、外戚都奏请度人为僧尼,富户、强丁托庇于佛寺而逃避赋役,姚崇上疏"援佛反佛",论证比狄仁杰更进了一步。他说,"佛不在外,求之于心","但发心慈悲,行事利益,使苍生安乐,即是佛身。何用妄度奸人,令坏正法"。这段话言及禅宗要旨。禅宗的真正创始人慧能自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 年)正式公开传法,其要旨即是"本
  ① 上引除另注者,均见《旧唐书》卷七十九《傅奕传》。
  ② 《破邪论》卷下。
  ① 《旧唐书》卷八十九《狄仁杰传》。
  性是佛","见性成佛",主张不要背诵佛经,不要礼拜佛像,不要布施财物,不要坐禅修行。姚崇就运用这种观点抨击奢侈糜费、追求表面形式的佞佛之举。果然,中宗"纳其言",下令有司核检僧徒,结果查出"伪滥者"12000 余人,均令其还俗。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