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尝试将"心"、"性"、"情"、"欲"与儒家礼法规范结合起来。
孔颖达在《礼记正义序》中提出了"心"、"性"、"情"、"欲"的概念,这对于传统儒学思想来说,是一个突破,尤其《礼记正义》是代朝廷立言,这个突破就显得有格外重要的意义。他说:"夫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大一之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欲。夫人,上资六气,下乘四序,赋清浊以醇醨,感阴阳而迁变。故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运,性之欲也。喜怒哀乐之志,于是乎生;动静爱恶之心,于是乎在。"传统儒学是往往板着面孔讲治国治民之道的,论起礼乐教化来也是简洁、直观、通俗,因而总显得功利性特强,教诲的形式有些生硬。和玄学、佛、道的理论相比,儒学在思辨层次和论说逻辑上的薄弱就显露出来。孔颖达等显然是感觉到,单纯重复干巴巴的传统"孔门之义",已不足以对抗佛、道二家在思想领域中的进攻态势,于是也论辩起"心"、"性"、"情"、"欲",乃至"运"、
① 《周易正义序》。
② 《礼记正义·记序》。
③ 《周易正义序》。
① 《礼记注疏》卷一。
"静"、"理"、"道"。。等等名词概念,将通常为佛、道所津津乐道的名词概念拿来为己所用,并且首先从正面肯定其自然性、合理性。孔颖达将"心"、"性"、"情"、"欲"、"动"、"静",都说成是合乎礼的自然要求和反应,以此引申礼最符合人的本性。孔颖达进而又反过来说,人因为有礼,才区别于禽兽,人要依礼而行道德仁义,将人的本性引导上更高一个层次,"道德仁义非礼不成者。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称;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言人欲行四事,不用礼无由得成。故云,非礼不成也。道德为万事之本,仁义为群行之大,故举此四者为用礼之主,则余行须礼可知也"①。这就是说,人之立身行事要达到"道德仁义"的境界,凭自然发展是不行的,必须有礼来引导、指导。
孔颖达还认为,一方面人之性情需要礼法,而另一方面从人之性情中也可以反观时政,从人们无目的的、自然的感情流露中,可以总结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他说:人们吟诵的诗"虽无为而自发,乃有益于生灵。六情静于中,百物荡于外。情缘物动,物感情迁。若政遇醇和,则欢娱被于朝野;时当惨黯,亦怨刺形于詠歌。作之者所以畅怀舒愤,闻之者足以塞违从正。发诸性情,谐于律吕。故曰,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此乃诗之为用,其利大矣!"②诗是人们有感而发,因而是真情的流露。人们作欢快的诗,说明政治清明;人们作怨愤讥刺的诗,说明世道黑暗。人之性情(六情)蕴于心中本是平静的,外部事物(百物)则是会变化的。情动是缘于物动,外部事物推动着情感的变化。如果善于观察人们所"发诸性情",那么诗也可成为求治之具了。
从重训诂考据的汉儒之学,到重性命义理的宋儒之学,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兼具这两种特色,其承上启下作用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
第三,"上裨圣道,下益将来"。
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结尾写上了自己注疏儒经的心愿,"庶望上裨圣道,下益将来",这一思想贯穿于《五经正义》。他阐说儒经思想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兴趣,不是为了学术,而是致力于建立官方意识形态体系,既为现实的皇权统治服务,又着眼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孔颖达认为,每部儒家经典对于教化、致治来说,都有共同的性质,但也各有独特的作用。比如,《尚书》为"人君辞诰之典",记载了君王"事总万机",在各种情况下处理政事之"发号出令"。由于君王地位极尊,所以出言不可不慎,"辞不苟出,君举必书,欲其昭法诫、慎言行也"①。孔子志在"修圣道",对于上自唐虞下至秦鲁的君王之语,"芟烦乱而翦浮辞,举宏纲而撮机要","斯乃前言往行足以垂法将来者也"②。
同《尚书》相辅的是《春秋》,"夫《春秋》者,纪人君动作之务",既是对君王的尊崇,也是对君王的监督,"失则贬其恶,得则褒其善,此《春秋》之大旨,为皇王之明鉴也"③。
《周易》虽为卜筮之书,亦能辅助治道,"故王者动必则天地之道,不
① 《礼记注疏》卷一。
② 《毛诗正义序》。
① 《尚书正义序》。
② 《尚书正义序》。
③ 《春秋正义序》。
使一物失其性;行必协阴阳之宜,不使一物受其害。故能弥纶宇宙,酬酢神明,宗社所以无穷,风声所以不朽"④。
即使是《诗》,也可以作为求治之具,"夫《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⑤。
《礼记》讲的是礼仪,然而也能"光赞大猷,垂法后进",礼仪不是可以忽视的小事,而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运转的基本规范,"顺之,则宗祏固,社稷宁,君臣序,朝廷正;逆之,则纪纲废,政教烦,阴阳错于上,人神怨于下。故曰,人之所生,礼为大也!"①值得注意的是,孔颖达借颂扬孔子整理儒经,强调了一个没权没势的学者也可以有挽救时弊的力量,思想学说可以对社会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他说,"先君宣父生于周末,有至德而无至位,修圣道以显圣人"②。面对春秋时期"王纲不振","内叛外侵,九域骚然,三纲遂绝"的乱世局面,孔夫子"逢时若此",一介书生能有什么作为呢?想要"垂之以法",但没有权位;想要"正之以武",但没有兵卒;想要"赏之以利",但没有钱财;想要"说之以道",但有权人不采纳。夫子认为,虽然"不救于已往",对已发生的混乱没办法了,但可以"垂训于后昆",对后人可提供鉴戒的经验教训。所以夫子刊修《春秋》警戒世人,"一字所嘉,有同华衮之赠;一言所黜,无异萧斧之诛。所谓不怒而人威,不赏而人劝,实永世而作则,历百王而不朽者也"③。孔颖达虽用辞有些夸张,但却反映出他对儒经所具有的干预社会能力的充分肯定。
颜师古的《五经定本》与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五经》部分,在《五经正义》成书时就汇编在一起了,成为朝廷钦定的《五经》读本,被指定为科举考试用书。全国的读书人若要参加科举考试,都要研习《五经正义》。由于《五经正义》成为广大士子生徒的必读书,成为朝廷选拔官员的试题库,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儒经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又由于《五经》有了文字、音训、义疏统一的标准定本,有了朝廷钦定的权威身分,因而在儒、道、佛三家中处于正宗地位,道、佛可以互相非议,儒可以非议道、佛,但道、佛却不敢非议儒经。儒家思想无可争辩地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而道、佛二家思想却只能处在附属地位。
儒学在皇权干预下,消除了宗派异说,实现了东汉以来未曾有过的统一,并借助于科举制的发展又出现一段时期的辉煌。但是,官方对儒经的统一,也意味着对儒经的束缚;钦定的"思想",本能地排斥批评与争鸣。《五经正义》既使儒学走向自己发展的高峰,也使之走向僵化。所以,日后一些有胆识的学者要开新的风气,要打破《正义》成说,"以己意说经"。
《五经正义》受玄、佛、道思想的影响,出现一些对心性义理的探讨,尽管是粗略的,但却开汉学向宋学过渡之先声。
④ 《周易正义序》。
⑤ 《毛诗正义序》。
① 《礼记正义序》。
② 《尚书正义序》。
③ 《春秋正义序》。
五、儒、道、佛思想论争(一)三家并立的基本国策尽管唐统治者力矫数百年来儒学不振之弊,但其明智之处在于并未一概排斥儒学以外的其它学说。
1。对儒、道、佛的认识这里不准备采用"三教"的提法,因为,严格说来儒教是不存在的,只有儒家的学说。孔子和天地君亲师都不是宗教意义上的至上神或教主,儒学从不认为自己是宗教,也没有神职人员,儒家经典也不阐述宗教教义。
儒家思想的基本倾向是入世的,进取的,直截了当地探讨治国安邦之方法,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问。统治者对这一点非常欣赏。而道家学说主张清静淡泊,无拘无束;佛教思想则提倡脱离尘俗,寄心于成佛或来世。对于维护王朝统治来说,当然是儒家思想更为直接有力,更为切要稳健。唐初官方花大气力整理儒家经典,统一儒经理论,以儒学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从资治目的出发的必然选择。
唐太宗首先推重儒学的思想是非常明确的,他对儒家礼乐教化作用评价极高,"可以安上治民,可以移风易俗,揖让而天下治者,其惟礼乐乎!"①但是,他并不将儒与佛、道的关系看成对立的,他在扶植佛教和推崇道教方面也有不少事例(下面要讲到),他认为佛、道二教都有可以为己所用的因素,对这些有利因素要利用,对不利于统治的因素要限制。如贞观五年(公元631 年),唐太宗对左右大臣说:"佛、道设教,本行善事,岂遣僧尼道士等妄自尊崇,坐受父母之拜,损害风俗,悖乱礼经,宜即禁断,仍令致拜于父母"②。于是下诏,僧尼道士也要致拜父母,不可违反礼教。唐太宗扶植佛教主要是做一种表面姿态,实际上对佛教另有看法。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