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陆德明的撰述主旨就是要重振儒学之权威,解决儒学经典流传中的积弊。他作此书不是官方交付的任务,完全是个人的责任感促使他20 多年里笔耕不辍。
  前面已提到,陆德明是熟悉儒、道、佛三家理论的,但出入三家之后,他更觉儒学理论尤为切实致用,因而他在佛、道二家理论呈进攻态势,当儒家理论趋于衰微之时,于《经典释文》中着意恢复儒家早期正宗的传统理论。这里需强调一点,唐初儒家思想振兴尝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力求恢复儒家思想早期的状貌,即较为质朴的人文色彩、笃实的治世安邦之道,同时力求摒弃汉代已降赋予儒学的神学色彩和魏晋已降赋予儒学的玄虚色彩。无论是陆德明的《经典释文》,还是后面要讲到的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都有这样的主导思想。
  陆德明在每部儒家经典前的小序中,对于以往历代注家"神化"、"玄化"的大量言辞,一概弃之不采,只是选取前人较为平实的说法,突出儒学的资治功能以及在学术上、思想上的主流地位。在《周易》小序中,赞扬《周易》居"名教之初"的尊贵显重地位,"虽文起周代,而封肇伏牺,既处名教之初,故《易》为七经之首"。在《古文尚书》小序中,指出《尚书》本
  ① 《愙斋集古录序》。
  为"王之号令","《书》者,本王之号令。右史所记,孔子删录,断自唐虞,下讫秦汉,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而为之序"。又指出《尚书》"理后三皇之经,故次于《易》"。
  陆德明对儒家之礼治是相当赞赏的,《三礼》小序指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郑子太叔云:夫礼,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左传》云: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教之设,其源远哉!帝王质文,世有损益,至于周公,代时转浮,周公居攝,曲为之制。故曰经礼三百,威仪三千。"对儒家礼教的如此推崇,在唐初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礼教之设",的确集中体现了儒学思想"入世"的品格。礼教是保持封建等级制度秩序的基本规范,人们的行为和言论只要不违背礼,君和臣,夫和妻,父和子均分别保持忠义、主从、慈孝的关系,整个社会就会安定。要防止魏晋南北朝分裂的重演,要巩固空前的全国一统局面,儒家礼教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陆德明对儒家经典的阐释没有采取夸大、拔高的神化方式,而是着眼于扎实具体的研究整理。让我们看一下他在《经典释文》中的"《春秋》总序"和"《左传》序"所表达的观点。《春秋》总序云:"古之王者,必有史官,君举则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诸侯亦有国史,《春秋》即鲁之史记也。孔子应聘不遇,自卫而归。西狩获麟,伤其虚应,乃与鲁君子左丘明,观书于太史氏。因鲁史记而作《春秋》。上遵周公遗制,下明将来之法。褒善黜恶,勒成十二公之经,以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为之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春秋》所贬损人当世君臣,其事实皆形于传。故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此序上述文字大致是选取了《汉书·艺文志·春秋》小序和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的精要之言,而没有采取前人另一些通行提法,没有把孔子说成"圣人",也没有把《春秋》评价为"圣人之意","百王之法","万世准绳"等等,也没有接受以《春秋》明灾异的神学迷信观点。只是如实地把孔子描写为一个有政治抱负的学者,以改编鲁国史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春秋》文字隐晦,是为"免时难",避免"当世君臣"的报复,因而有《左传》、《公羊传》。。等对《春秋》记事进行解释。对《春秋》价值的肯定,在于其"上遵周公遗制,下明将来之法,褒善黜恶"。
  在表达了上述较为笃实、谨严的"《春秋》观"之后,陆德明又对以往的《春秋》研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春秋》总序中除说明《春秋》的成书经过及主旨外,还说明了《公羊传》、《谷梁传》的来历,传授系统,立于学官情况。尤为具体的是,对授者与受者的姓名、郡望、朝代、本人身分或官爵、是否"博士"。。等有关情况都有记载。因《左传》最为流行,陆德明在《左传》序中单述其传承情况,并增记了若干学者关于《春秋》、《左传》的著述,还简要记录了《左传》几经周折被朝廷立于官学过程。
  最后,陆德明说明了《经典释文》注释三传所采用的底本。《左传》用西晋杜预注,《公羊传》用东汉何休注,《谷梁传》用东晋范宁注。
  应提及的是,陆氏作《经典释文》之时,《左传》独盛,另二传衰微。
  但陆氏慧眼独具,对三传都进行注释,对于《公羊传》、《谷梁传》流传后世功莫大焉。他说:《公羊》、《谷梁》"二传,近代无讲者,恐其学遂绝,故为音,以示将来"。可见,陆氏虽重《左传》,但也不废弃另外二传,有明确的为后世保存较完整的《春秋》系列经典之意。三传互补,可以对《春秋》有较全面的理解。同时,三传本身也是展现儒家政治观、伦理观、历史观等思想的不可缺少的典籍。因此,陆氏兼注三传,是颇有远见之举。
  《经典释文》是整理儒家经典的一项艰巨工程,层次较高,成就较大,这些都为当时和后世所公认。那么,陆氏本人的思想动机是怎样的呢?他对自己这项工作是如何评价的呢?
  首先,他认为前代注音之书存在一些问题,对于人们钻研儒家经典不能起到"指要"作用。他说:"夫音书之作,作者多矣。前儒撰著,光乎篇籍。"著作虽多,但也出现"偏尚"。具体表现为,或是"质文详略,互有不同"--这是指文字繁简和文风方面的问题;或是"专出己意"--这是指著者主观随意性过强;或是"祖述旧音"--这是指著者过于拘泥缺乏探索。这样就使得儒家经典的音注之作,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解说和观点,就像各人面貌不同一样。再加上著者所处地域不同的因素,"楚夏声异,南北语殊",更造成了音注的混乱。著者对于"是非"和"轻重"的判断,只依据个人"所闻"、"所习"而定。上述混乱和问题,使"后学钻仰"儒家经典,"罕逢指要",缺乏一种较为可靠的工具书。
  其次,准确理解字音字义,是领会经典意旨的关键。"夫筌蹄所寄,唯在文言,差者毫厘,谬以千里。夫子有言,'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①筌同荃,是竹制捕鱼器;蹄,即系蹄,是捕兔器。筌和蹄的价值在于捕捉鱼和兔。如果说捕猎的目的需凭借筌蹄来实现,那么,领会经典的意旨也需通过准确理解具体的文字才能做到。对文字的理解如发生小的错误,对意旨的理解就会发生大的偏差。陆德明这里谈的就是弄清楚文字音义与掌握儒家经典意旨的关系。以此说明,《经典释文》虽形式上是音注诠释一字一辞,但实质目的在于准确理解和传播儒家经典的思想观点。
  第三,针对前人之失,《经典释文》在撰作上突出几个特点。如"循省旧音,苦其太简",陆氏一方面增加音注诠释之字辞在全文中所占的比例,一方面尽力将每一选注的字辞解释清楚,必要时罗列数家之说。又如,针对"微言久绝,大义愈乖,攻乎异端,竞生穿凿"现象,陆氏花费大量劳动,从亲身研究中寻求经典的本义,一方面是"研精六籍",即精审研讨儒家《六经》;另一方面又"采摭九流,搜访异同,校之《苍》、《雅》"②,即广泛涉猎诸子杂家各种典籍,寻找核定儒家经典文字的旁证,再参校《三苍》、《尔雅》。陆氏就是以这样的功力和方式,试图去除前作之弊,"救其不逮"。据陆氏《经典释文序》,此书始作于"癸卯之岁,承乏上庠"。"癸卯之岁"即陈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 年),"承乏上庠"即任职于国子监,当时陆德明仕陈为国子助教,此书陆续撰述达数十年。至贞观中陆德明去世后,唐太宗见到此书大为赞赏,此书方大为流行。因为《经典释文》正符合了唐初振兴儒学的需要,构成了唐初对儒家经典统一文字、音注、义疏三环节中的一个中间环节。
  3。孔颖达与《五经正义》
  ① 《经典释文序》。
  ② 《经典释文序》。
  唐初不但统一儒经文字、音注,统一儒经义疏的工作也在进行。所谓"义疏",简言之,就是对儒经文字及前人注释的较为详细的解说。义,是大义、含义;疏,是疏通证明,串讲。义疏的特点是逐字、逐句串讲经书文字,其所凭藉为前人注解,同时也对前人注解再进行通俗的解释。
  贞观中,唐太宗因儒经"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达等诸儒撰《五经义疏》,后又诏改为《五经正义》。正义,就是正前人之义疏。对于前人关于儒经的种种繁杂的注疏,来一番彻底的清理。不管是南学北学矛盾,也不管是今文古文之争,更不囿于哪种师传家法,将前人之注疏均一律作为资料看待,辨析各家之说的优劣短长,翦其繁冗,撮其机要,取文证详悉,义理精审之说,对《五经》的文字内容及思想观点作出了统一的标准解释。《五经正义》一举结束了汉代以来数百年的经说纷纭局面,统一了儒学思想。这是唐初统治者为适应政治大一统需要,在思想领域内统一思想的重大举措。孔颖达是撰述《五经正义》的中坚人物,在经学史上有突出地位。他生于北齐武平五年(公元574 年),卒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 年),冀州衡水(今属河北省)人。8 岁时开始读书,"日诵千余言",遍读儒家经典。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成为一名知识相当渊博的青年学子,尤其精于《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并且"兼善历算,解属文",在家乡以教授学生为务。隋炀帝大业初年,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当时隋炀帝征集各郡儒生会集于东都洛阳,让他们与国子秘书学士论难争鸣,"颖达为最",表现出精深儒学造诣。由于他年少,"先辈宿儒"耻于居颖达之后,竟暗中收买剌客企图杀害他。幸亏礼部尚书杨玄感惜颖达之才,让他住到自己家,才躲过暗杀。这场辩论过后,颖达被留在朝廷任职,补太学助教。隋末大乱,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颖达进入李世民慕僚之列,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武德九年(公元626 年),颖达升任国子博士。贞观初年,又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太宗即位之初,留心政事,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唐太宗很欣赏颖达的儒学造诣,曾向他求教。一次,太宗问颖达:《论语》上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这些话是什么意思?颖达答道:圣人设教,是引导人们谦虚谨慎。自己虽有能力,也不自高自大,仍向能力不如自己的人求教;自己的才艺虽多,仍以为少,还要向才艺比自己少的人去求得启示;自己虽"有",但外表要像"无";自己虽"实",但外貌像是"虚"。不仅仅是普通人要这样去做,帝王之德,也应如此。若是处在至尊之位,炫耀自己聪明,以才凌驾他人之上,粉饰自己短处,拒绝臣下进谏,那么就会上下隔阂,背离君臣之道。自古以来覆灭的帝王,莫不由此。颖达这一番话既解说了儒经之言,又有现实针对性,太宗"深善其对"。贞观六年(公元632 年),颖达任国子司业,这是国子监的副长官。太宗崇重儒学,而颖达作为儒学权威的地位,也得到了举朝公认。颖达"与诸儒议历及明堂,皆从颖达之说";贞观十一年(公元637 年),颖达与诸儒修定《五礼》,"所有疑滞,咸咨决之";太子承乾令颖达撰《孝经义疏》,成书后,"学者称之"①。因为有这样的儒学造诣和撰述经历,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 年),颖达被任命为国子祭酒,成为国家最高学府的最高长官。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