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颜师古对《五经》文字是怎样考订的,我们已不能了解其具体做法。但是,他在此前后为太子承乾注《汉书》,又作《匡谬正俗》8 卷,使我们可以看到他校勘《汉书》文字的做法,看到他在《匡谬正俗》中论诸经训诂的做法。今人赵仲邑先生对此曾有专门研究①。关于文字的校勘,一是"据古本,复古字",因为原书多用古字,而后人在习诵过程中往往以意刊改。二是"删秽滥",因为古今异言,方俗殊语,后来学者不明古语,根据己意随意增损,给原书添加一些秽滥处,所以删去。三是"正科条",原书虽有一定编纂体例,但文字繁多,遂致舛杂,前后失次。颜师古循文究例,普遍加以刊正。四是"断句读",原书中有些礼乐歌诗内容,后来读者有所不知,在断句时
  ① 见《校勘学史略》第十节,岳麓书社1983 年版。
  往往出错。颜师古为之改正。颜师古在《匡谬正俗》中论诸经之训诂,主要是对字音、字义,详究根源,引经据典,务使后学一目了然,既是训诂,又是校勘。
  颜师古用了约三年的时间,将《五经》文字校定完毕,奏上。唐太宗为慎重起见,又诏宰相房玄龄会集一些儒生"重加详议",即予以评审鉴定。由于这些儒生"传习师说,舛谬已久",对于经书中的错谬已是习惯成自然,因而很不服气颜师古的考定结论,提出很多问题来非难颜师古。颜师古胸有成竹,引证晋、宋以来的古本,从容地对各个问题"随方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答辩结果是"诸儒莫不叹服",唐太宗也是非常满意,"称善者久之",赏赐颜师古帛五百匹。贞观七年(公元633 年)十一月,唐王朝正式将颜师古新校定的《五经》颁布天下,完成了统一经学的第一步工作。同年,拜颜师古为秘书少监,加授通直散骑常侍,令他"专典刊正",对于"所有奇书难字,众所共惑者",颜师古皆能"随疑剖析,曲尽其源"①。2。陆德明与《经典释文》唐初国子博士、经学家陆德明,是为经学统一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他所撰《经典释文》是关于儒家经典之源流、版本、音韵的重要著作。
  陆德明(约公元550 年-630 年),本名元朗,字德明,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年青时,"善名理言",在学问上即崭露头角。陈太建年间,陈后主为太子之时,曾召集"名儒"入承光殿讲论。陆德明刚行过冠礼(男子20 岁行冠礼,表示成人),坐在下首。国子祭酒徐孝克主讲儒经,他自恃位尊,滔滔雄辩,众人都居于下风。唯独陆德明初生牛犊不怕虎,屡次驳倒徐孝克之论,在座之人都惊叹不已。陆德明初入仕途,为陈左常侍。陈亡入隋,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与鲁达、孔褒在门下省讲论辩难,"莫能诎",迁国子助教。又被越王杨侗任命为司业,"入殿中授经"。他对儒、道、佛三家理论都有研究,因而入唐后,能在高祖李渊组织的三家辩论中充当裁决角色,迁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唐太宗阅其《经典释文》,"嘉德明博辩",赏赐其家布帛二百段。陆德明传世的著作有:《经典释文》30 卷,《老子疏》15 卷,《易疏》20 卷。
  《经典释文》的突出贡献是什么呢?原来,儒家经典历经千百年的流传,其文字的读音和含义渐渐积聚起不少疑问。而要读懂这些儒家经典,搞清楚经文的音义是首先要越过的障碍。文字的发音并不是可以忽略的小事,音与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读音可以训释词义,利用读音的转变可以区别词义,利用不同字读音的相同相近可以通假文字,等等。历代学者为儒家经典注音的著作很多。我们从《经典释文》中就可以看到,陆德明所著录的关于《礼记》的前人著作,属于一般"注"、"疏"的有7 种;而专标明"音"的著作有11 种,诸如"刘昌宗《礼记音》五卷;射慈《三传·礼记音》一卷。。"。从两汉开始,中经魏晋南北朝,迄于唐初,这类对儒家各部经典注音的著作可以说是相当繁富了,但是,却缺少一部汇各家注音之书精华的集大成著作。前代注音之书,多数产生于分裂时期,写成于各个地区,时代的变迁,方言的隔阂,致使音注说法纷纭,莫衷一是。显然,儒家经典不仅需要文字上的
  ① 以上分见《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旧唐书》卷七十三《颜师古传》。统一,也需要音训上的统一。当然这种统一是基本标准、定义上的统一,并不是指对字辞只规定一种僵硬的理解。
  陆德明广泛参考两汉以来的诸儒训诂音训著作,考辨同异,慎重去取,以音释为主,注儒家经典十二种,另外兼取玄学,注《老子》和《庄子》,共花费了二三十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经典释文》30 卷。此书开首是《序录》,阐说经学演变及传授源流,然后依次注释《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
  对于儒家经典的研习和传播来说,《经典释文》大致有四点功用:其一,音、义俱明。在释读音时,也释字义。为一目了然,请看释《毛诗·伐檀》例句:伐檀坎坎寘涟猗待丹反木名也苦感反伐檀声之豉反置也力缠反风行水成文曰涟于宜反本亦作漪同《伐檀》的头三句,原文是:"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这样就可以看出,陆德明不是对经文的每个字都注,而是"摘字为音",选择不易理解或容易产生歧意的字作注。注的方法,是先释读音,即说明反切等注音方式,如"檀"的发音是"待丹反"。然后是释含义,"檀"是"木名也"。如此注法,使读者既知该字的发音,又知其含义。
  其二,经、注兼释。以往对儒家经典的注释,即使注音,也只是光注经文,不给注注音。陆德明则有了改变,他认为前人的注也是理解经文的关键,对这些注搞不透彻,也会妨碍对经文的理解,因此,他对前人重要的注再加音注。他说:"先儒旧音,多不音注。然注既释经,经由注显。若读注不晓,则经义难明。混而音之,寻讨未易。今以墨书经本,朱字辩注,用相分区别,使较然可求。"①再以《伐檀》篇为例:有县貆宵田貉子音玄下皆同本亦作狟音桓徐郭音喧貉子也音消夜也户各反依字作貈《伐檀》原文是:"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其中并无"宵田"、"貉子"的字样。陆德明在此对《毛诗·郑笺》的注文"宵田"、"貉子",也注释了音和义。为了不使读者对经文与前人注弄混淆,用墨笔写释经的文字,用红笔写释注的文字。另外,上引"貆,本亦作狟",是注出异文,保存一家之说。
  其三,留存旧音。陆德明在注释经典时,对于自己未采用的某些字的旧音,没有简单地弃置一旁,而是保留在书中,给后人留下研究的材料和线索。他说:"世变人移,音讹字替。如徐仙民反易为神右,郭景纯反餤为羽盐,刘昌宗用承音乘,许叔重读皿为猛。若斯之俦,今亦存之音内。既不敢遗旧,且欲俟之来哲。"①对于神右反切为易,羽盐反切为餤,类似种种发音上的异说,经《经典释文》的保存,使后人在考辨字音时,面对的就不是陆氏一家
  ① 《经典释文·序录·条例》。
  ① 《经典释文·序录·条例》。
  之说,而是有了可以比较研究的资料。陆氏这种保留异说的科学注释方法,和"视学问为天下之公器"的坦荡胸怀,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其四,辨明版本流变和师传家法。《经典释文》中的"序录"部分,介绍经传的源流演变、师传家法,是一简明的该经典研究小史。如对《论语》的介绍,先说明成书原因及经过:《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所言,或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终,微言已绝。弟子恐离居已后,各生异见,而圣言未灭,故相与论撰,因辑时贤及古明王之语,合成一法,谓之《论语》。郑康成云,仲弓、子夏等所撰定。
  再说明西汉以后,世所传《论语》有3 个版本系统,即鲁《论语》、齐《论语》、古《论语》。鲁《论语》是鲁国人所传留下来的,也就是"今所行篇次"。齐《论语》是齐国人所传留下来的,别有"问王"、"知道"两篇,共22 篇。其中20 篇中的章句比鲁《论语》多一些。唯独王阳名家古《论语》,出自孔氏壁中,共21 篇,篇次与齐、鲁之《论语》不同。
  该序录还说明了历来为《论语》作注及传播情况,如安昌侯张禹从夏侯建处受鲁《论语》,再从庸生、王吉那里受齐《论语》,"择善而从",将自己的汇编之作称之为"张侯论"。又如魏吏部尚书何晏汇集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各家之说,加上本人的心得,撰成《论语集解》,"盛行于世,今以为主"。
  其五,保存古文异体。《经典释文》不限于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汇集"旧音旧诂"之功用,还在考明古字方面大有贡献。今人张舜徽指出了这一点,他引用清末吴大澂之语云:"人生周、孔千数百年之后,何以能读周、孔时之钟鼎彝器?曰:幸有《经典释文》多古书字为之证也。。。求之《说文》而不可通者,往往于《经典释文》得之。。。凡彝器中古字,见于《释文》者甚多。然则陆德明为古籀之功臣,可也。"①《经典释文》在注释和传播儒家经典方面有突出的贡献,不是偶然的。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