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统治者虽曾一度推重儒学,但对于佛教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予以大力扶植。加之隋年祚短促,振兴儒学的大业并未完成。
唐初统治者深知天下大一统的局面来之不易,要真正防止数百年的分裂与战乱再次出现,就必须要有一个适于中央集权制度的、统一的指导思想。就当时并立的儒、佛、道三家而言,儒家思想显然是最适合作正宗的指导思想的。儒家学者必须依附统治者,不必担心其有佛、道那样的自立倾向;儒家思想长于尊王攘夷之说和治国治民之术,要比佛、道讲空论无切实有用。当然,对于佛、道的长处也是要加以利用的,这放在稍后讲。
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都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尊重儒学、振兴儒家思想的举措。
1。选拔儒学之士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 年),置经学博士,诏诸州以明经入贡。
武德四年(公元621 年),秦王李世民被加号为天策上将,开文学馆。
当时各地战事渐息,李世民乃"锐意经籍",以文学馆招纳天下名士,以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许敬宗等十八人为学士。这些人多为儒家学者,深获李世民信赖。十八学士被安置在李世民身边,李世民"降以温颜,与之讨论经义,或夜分而罢"。
武德七年(公元624 年),高祖李渊又下诏,令各州向中央推荐通经学之士,有能明一经以上的人,由有关部门经考核后授予官职。
贞观元年(公元627 年),太宗即位后"益崇儒术",在正殿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令他们除所担任官职外,另兼弘文馆学士,轮流在馆内日夜值班。唐太宗在处理政务的闲暇时间,将学士"引入内殿,讨论坟典,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①。唐太宗还诏令京官职事五品已上的子弟"嗜书者"24 人,在弘文馆"习书",又置讲经博士。
2。兴学培养后继人才武德初年,高祖李渊就诏令在秘书省别立小学,教李唐宗室子孙和功臣子弟学习经学。府、州、县学,亦以儒家经典教授生徒。
武德七年(公元624 年),高祖亲赴国学祭奠儒学先圣,然后召博士徐文远、僧人慧乘、道士刘进喜,各代表儒、佛、道当场讲论。儒学大师陆德明予以评议,"随方立义,遍悉其要",高祖大为赞赏陆德明之论,说:"三人者,诚辨,然德明一举辄蔽,可谓贤矣。"赐陆德明帛五十匹①。陆德明此时被李世民聘为家庭教师,"以经授中山王承乾",承乾在太宗即位后被立为太子。
贞观二年(公元628 年),太宗下诏,停周公为先圣,在国学立孔子庙堂,恢复祭孔的仪式。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尽召天下儒士,令他们齐诣京城,分授不同官职,分布在国学走廊、孔庙内,甚是壮观。太宗数次临幸国学,命国子祭酒和博士们"讲论经义"。学生凡通一经以上,都授予官职。这样一来,"四方儒生负书而至者,盖以千数","文治煟然勃兴"。唐太宗还令博士们给皇宫的御林军"玄武屯营飞骑"讲经学。史称:"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②这些举措都是扎实而具体的,行之有效,社会反响颇大。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 年),唐太宗以褒奖前代儒学名家的形式,给当代儒学一个新的支持和推动力。二十一年(公元647 年),又对南北朝以前的历代名儒21 人进行褒奖。唐太宗在诏令中称这21 位名儒,"并用其书,
① 《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
① 《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卷一九八《陆德明传》。
② 《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
垂于国胄,既行其道,理合褒崇,自今有事于太学,可并配享尼父庙堂。"①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唐初统治者并未囿于儒学历史上的派别之争,而是采取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方针,从排列儒学统系的整体角度,提高儒学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3。以崇儒为基本国策贞观二年(公元628 年),唐太宗对大臣们发了很长一段议论,说明了自己对于儒、道、佛三家的看法。他先是说明"上有所好,下必从之"之理,以证君王一言一行的重要性,指出君王应施行"仁政"。他说: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
接着举出梁武帝萧衍、简文帝萧纲父子二人因迷信佛道而国破身亡之惨痛历史教训: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武帝末年,频幸同泰寺,亲讲佛经,百僚皆大冠高履,乘车扈从,终日谈论苦空,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
梁武帝父子热衷于谈论佛教所宣扬的"苦"、道教所宣扬的"空",结果是朝政一片混乱,侯景乱兵一起,百官连乘马都不会,更不要说领兵御敌了,"死者相继于道路,武帝及简文帝被侯景幽逼而死"。梁代皇帝的愚昧并没有到此结束,继起的梁元帝仍做出了令人可悲可叹之事,唐太宗接着说:孝元帝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僚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絷。
这真是罕见之闹剧,北魏将领万纽于谨以率大兵攻城,梁朝廷内皇帝却讲论《老子》没个完,百官身着戎装在听课。结果,君臣同当俘虏。庾信对此无限感慨,作了一首《哀江南赋》,赋中写道:"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在讲过上述历史教训后,唐太宗鲜明表示了自己的态度:此事亦足为鉴戒。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①唐太宗这样剖明心迹,表明"上之所好"乃是儒学,自然是要求"下之所行"也为儒学,而不可迷信佛、老之道。
唐初宰相魏征领修《隋书》,其《经籍志》总序乃各部类小序,亦为魏征亲撰,所谈到的对儒学的评价,应是代表官方的看法。该序说:"儒之为教,大矣!其利物博矣!笃父子,正君臣,尚忠节,重仁义,贵廉让,贱贪鄙,开政化之本源,凿生民之耳目。百王损益,一以贯之。虽世或污隆,而斯文不坠;经邦致治,非一时也。涉其流者,无禄而富;怀其道者,无位而尊。"这一段话,明白指出了儒学对于国家政事与教化,对于君臣父子之人伦,对于仁义忠信之名节,甚至对于个人之富贫尊卑,都具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还认为无论世道或兴或衰,儒学统系都没有断绝,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儒学之"经邦致治"的功能,是由来已久的;把握了儒学,就能对历代
① 《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
① 《贞观政要》卷六《慎所好》。
"百王"之"损益"得失,做到"一以贯之"的通达认识。
(二)官方对经学的统一唐初发展和完善了隋朝建立的科举取士制度,读书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以成绩决定是否录取授官,这就为社会中下层的人走上仕途提供了一条个人奋斗的出路。对于大唐帝国的繁荣强大,对于盛唐文化的绚烂多彩,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唐初科举考试面临一个问题,科举考试的科目主要是"明经"和"进士",这二科都要求考儒家经典,当然前者考"经"的比例大一些。当时把儒家经典分为三类:《礼记》、《左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由于数百年来经学经历了曲曲折折的嬗变,流传至唐的经学典籍也相当杂乱。同一经书,文字互有不同,注疏也多种多样。而科考取士,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否则,考生答题,考官判卷,都会出现问题。
因此,由官方来进行统一经学的工作,就势在必行了。
统一经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前代流传下来的各种经传,其蕴涵的形形色色的政治思想观点,不完全符合唐王朝目前的政治需要,必须加以清理甄别。这些经传中,或有浓重的天人感应色彩,或有谶纬神学的印记,或有倾向虚无的玄学思想,或有经古、今文之争的门户之见,或有南学与北学之争和学风差异。。。统一经学,实质也是统一学术思想,统一教育方针,统一官方意识形态。
1。颜师古与《五经》定本统一经学的第一步,是考订出经书的文字定本,先统一文字,然后才可以进一步统一对经文的注疏。
贞观四年(公元630 年),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
颜师古(公元581 年-645 年),名籀,字师古,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著名经学家。他继承家学传统,少年时代即有才名,博览群书,尤精文字训诂。他接受太宗交付的任务后,在秘书省对《五经》"多所厘正",即以一较完备的传本为底本,取其它传本和古籍,参照进行考证校勘,最后确定一个定本。这《五经》是:《易》、《诗》、《书》、《礼》、《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是经书的主体,《五经》之称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出现。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