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① 《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
  ② 《申鉴》卷四《杂言上》。
  ① 《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征传》。
  ② 《贞观政要》卷八《刑法》。
  代治乱兴衰的原因,并不认为有什么"天命"可言。
  纵观太宗言论,很少涉及"天命"这个问题。贞观六年,臣下以祥瑞为美事,颇有表贺庆,太宗表示:"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无祥瑞,亦可比德于尧、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有芝草遍街衢,凤凰巢苑囿,亦何异于桀、纣?"①同时,对隋文帝命王劭在朝堂上读其《皇隋感瑞经》,表示"实以为可笑"。至于隋炀帝丧身灭国,太宗虽然也表示了"虽复帝祚长短,委以玄天"的意思,但他强调的却是"而福善祸淫,亦由人事。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②,仍然不忘君臣的作为。
  魏征在"总加撰定"五代史时,则完全着眼于从"人事"上"取鉴于亡国"。在《隋书》中,对于隋灭陈的分析,他这样写道:"隋氏自此一戎,威加四海。稽诸天道,或时有兴废;考诸人谋,实二臣之力。"③这里的"天道"与"时"相联,是指"天时",即客观形势。就是说,隋文帝统一南北,一是客观形势发展的结果,二是韩擒虎、贺若弼等人的主观努力。书中论述隋炀帝亡国,更是以大量事实来证明"吉凶由人"。不信"天命",自然厌弃"鬼怪",反对"妖讹"、"符瑞"入史。书中《艺术传》叙"玄妙"、记"迂怪",目的在于"明乎劝戒",揭露"变乱阴阳"、"假托神怪"者的实质是要"曲成君欲"、"荧惑民心"。针对李百药的二元论思想,魏征在《北齐书》帝纪最后加写了一段总论。其中特别指出:"天道深远,或未易谈;吉凶由人,抑可扬榷。"最后断言:齐氏之败亡,盖亦由人,匪唯天道也。①由于太宗是为"在身"寻找"龟镜",所以"取鉴"的对象自然集中在"前王"身上。其所谓"人事",则主要指亡国之君的作为。
  贞观六年,君臣议论"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的问题。太宗提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②"人推"与"人弃",显然是完全着眼于"人事"决定兴废。而关键在于天子是"有道"还是"无道",使其深感"可畏"的是"无道则人弃而不用"。因此,在贞观君臣的鉴戒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颇具辩证特色的内容--居安思危、善始慎终,生怕做出"无道"之事,被人"弃而不用"。一次,太宗论及秦朝兴衰,说:"秦始皇初亦平六国,据有四海。及末年不能善守,实可为诫。"③魏征在修史的过程中,着重分析、对照了秦、隋这两个二世而亡的典型:始皇并吞六国,高祖统一九州;二世虐用威刑,炀帝肆行猜毒,皆祸起于群盗,而身殒于匹夫。原始要终,若合符契矣。
  并得出结论:其隋之得失存亡,大较与秦相类。④
  ① 《贞观政要》卷十《灾祥》。
  ② 《贞观政要》卷十《行幸》。
  ③ 《隋书》卷五十二"史臣曰"。
  ① 《北齐书》卷八"郑文贞公魏征总而论之曰"。
  ②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
  ③ 《贞观政要》卷十《慎终》。
  ④ 《隋书》卷七十"史臣曰"。
  这是以历史长河进行对比,找出二世而亡的教训。进而,对比隋文帝前后不同时期的政治状况,认为其晚年的作为已经产生出严重的后果,以致他刚刚一死就衰象毕露,即"坟土未干,子孙继蹱屠戮;松槚才列,天下已非隋有"。最后,魏征这样总结隋朝的衰亡过程:迹其衰迨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这是一种"见盛观衰"的史笔,表现出辩证的思想方法和事物向反面转化的认识,目的自然是用以"戒"王者"居安忘危、处治忘乱"了。
  3。"取鉴"的基本特色太宗君臣"取鉴于亡国",从典型的亡国之君的作为得失中,总结出以下一些颇具特色的基本认识。
  其一,重视民心向背对历史的影响。
  太宗曾对侍臣说:"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率土苍生,罕闻嗟痛。"他看到天下百姓不为隋亡而哀,表明民众对于隋主的厌弃。而当自己即位后,采取了顺应民心的措施,尽管饥馑,"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②。这又使太宗看到民心向唐的趋势。这样对照,较比"载舟覆舟"的说法,更富于时代感。
  《隋书》中考察文帝开基、炀帝丧国的原因,与上述太宗的思路如出一辙,认为文帝、炀帝二人"所为之迹同,所用之心异"。文帝虽然"戎车屡动,民亦劳止,不为无事",但其出发点是,"其动也,思以安之;其劳也,思以逸之"。而炀帝却反其道而行之,"肆其淫放,虐用其民,视亿兆如草芥,顾群臣如寇仇,劳近以事远,求名而丧实"。比较而言,文帝"诚在于爱利,故其兴也勃"。炀帝之世,尽管土地、人口、甲兵、仓廪都盛于文帝之时,但其作为却"自绝民神之望,故其亡也忽"①。
  其二,注意民生枯荣与治乱兴亡的关系。
  一次在读过周、齐史后,太宗对魏征说:"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
  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齐主即是也。"又有一次说到隋亡,太宗认为:"炀帝恃此富强,所以奢华无道,遂至灭亡。""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②在《隋书》的编纂中,魏征等注意揭露炀帝"虐用其民"导致经济崩溃、政权覆亡的史实。书中不厌其详地实录了每次较大规模的徭役、兵役,对其动用的民力情况、死伤数字等,记述之详尽,在官修史书中并不多见。同时,反复披露"六军不息,百役繁兴"所造成的恶果:"居者失业,人饥相食","流离道路,转死沟壑",以至"相聚萑蒲,蝟毛而起","人自为战,众怒难犯"③。书修成之后,魏征专有一段总结性的言论: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
  ① 《隋书》卷二"史臣曰"。
  ②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
  ① 《隋书》卷七十"史臣曰"。
  ② 《贞观政要》卷八《辩兴亡》。
  ③ 《隋书》卷四《炀帝纪下》。
  ④这已成为当时论"守成之难"的共识。
  其三,强调君臣共理,以成治道。
  隋炀帝"性不欲人谏",终至"左右之人,皆为敌国",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这是太宗君臣耳闻目睹的事实,因此记忆犹新。贞观初的几年,太宗反复对侍臣论说此事:"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当说到隋朝滥刑时,炀帝命于士澄"捕盗",稍有怀疑,即"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大理丞张元济虽已"究寻"得实情,但有司"不执奏",皆遭杀戮。太宗抓住此事,再次强调:"非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得不败?"①因此,太宗面对出现的"贞观之治"的成就,没有居功自傲,仅仅这样表示:当今远夷率服,百谷丰稔,盗贼不作,内外宁静。此非朕一人之力,实由公等共相匡辅。②在"朕即国家"的社会中,不把社稷之功仅归于一人,表明太宗是实实在在以亡国之君为"在身"树起一面历史的镜子。
  魏征以政治家兼历史家的眼光,既看到了隋炀帝"无人君之量,恃才傲物,所以至于灭亡"③的深刻教训,又从正面作以概括:大厦云构,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长短殊用,大小宜异,■棁栋梁,莫可弃也。④贞观年间"谏诤"成为"美谈",同太宗君臣的这种思想认识是直接相关的。其四,注重亡国之君"无道"带给社会的巨大灾难。
  "取鉴于亡国",使太宗君臣将目光集中在亡国之君的"失德"、"失道"方面。贞观前期,君臣们经常讨论的议题之一就是隋朝之失,尤其是炀帝之失。虽说太宗、魏征往往将秦、隋之失加以对比,但对秦皇还有"英雄之主"的称赞,而于隋炀帝却无只言片语的肯定。太宗经常讲的是:"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亡灭。"他本人讲,还要求群臣"为朕思隋氏灭亡之事"①。
  《隋书》集中记述了炀帝方方面面的暴政及其造成的各式各样的灾难。
  如"内怀险躁,外示凝简","淫荒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刑参五虐,锄诛骨肉,屠剿忠良","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征税百端,猾吏侵渔",终至"宇宙崩离,生灵涂炭,丧身灭国"。在数十篇史论中,魏征两次强调:一人失德,四海土崩。
  一人失其道,故亿兆罹其毒。②针对专制社会中独裁暴君给生民百姓带来种种灾难,作这样的断语似不宜简④ 《贞观政要》卷一《君道》。
  ① 《贞观政要》卷六《君臣鉴戒》。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