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讲学时间并不长,于34 岁就去世了,弟子们私谥老师为"文中子"。其主要著作为《续六经》,或称《王氏六经》,其中包括《续诗》、《续书》、《礼论》、《乐论》、《易赞》、《元经》共六种,均已失传。后人据以探讨王通思想的著作为《中说》,或称《文中子》,非王通自著。其成书方式类似《论语》,系弟子和家人记王通言行,汇编而成,基本反映了王通的思想。
学术界对王通思想的研究一直是较薄弱的,自尹协理、魏明的专著《王通论》①于1984 年出版后,改变了这种局面。近年来,重视王通思想研究的当代学者渐有增加,对王通思想的价值和历史意义逐步有了较深入的认识。2。明王道王通深切感到,统一的王朝需要有一种统一的思想,自然是儒家思想最适宜充当这一角色。然而,在佛教、道教蓬勃发展、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下,儒学则衰微不振。他决心以明王道来挽回儒学的衰微被动局面。《魏相》篇载,王通以《周礼》为王道的最高准则,"子居家,不暂舍《周礼》。门人问子,子曰:'先师以王道极是也。如有用我,则执此以往。通也,宗周之② 《中说·王道》。
①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12 月第1 版。
介子,敢忘其礼乎?"那么,什么是"明"呢?该篇又说:"不杂学,故明。"即,明王道就是要阐发儒学经典,以《周礼》为核心,不要杂学。
王道要靠人去宏扬,而人在于教化,王通从历史中总结出这一观点。他说:"'人能弘道',苟得其行,如反掌耳。昔舜禹继轨而天下朴,夏桀承之而天下诈,成汤放桀而天下平,殷纣承之而天下陂,文武治而幽厉散,文景宁而桓灵失,斯则治乱相易,浇淳有由。兴衰资乎人,得失在乎教。其曰太古不可复,是未知先王之有化也,《诗》、《书》、《礼》、《乐》复何为哉?"①太古的圣王之道是可以在后世复兴的,因为先王之化借助于儒家经典传留下来了,如果不是这样,那儒家经典还有什么用处呢?
在《王道》篇,王通认为孔圣人借助于《尚书》、《诗经》、《春秋》而讲述历史,传达长治久安之理,并且三部经典各有侧重。他说:"昔圣人述史有三焉。其述《书》也,帝王之制备矣,故索焉而皆获。其述《诗》也,兴衰之由显,故究焉而皆得。其述《春秋》也,邪正之迹明,故考焉而皆当。此三者同出于史,而不可杂也,故圣人分焉。""化至九变,王道其明乎!"这表明,不能仅仅从抽象理论中理解王道,王道最真切生动地体现在历史活动中,要在对历史的"索"、"究"、"考"中,获知帝王之制,兴衰之由,邪正之迹。
所谓"王道",是与"霸道"对称的。主要指"以德服人",实行仁政。王通在隋末重倡"王道",是有针对性的。他指出,王道已丧失很久了,"上失其道,民散久矣"②。他对于两汉还是较为肯定的,但对于魏晋以来的政治则大为不满。对于数百年分裂局面下统治者恃力施暴和隋朝愈来愈严重的暴政,王通以古今对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愤慨之情。他说:"古之为政者,先德而后刑,故其人悦以恕,今之为政者,任刑而弃德,故其人怨以诈。""古之从仕者养人,今之从仕者养己。""古之仕也以行其道,今之仕也以逞其欲。"①这种对当世暴政的批判是尖锐激烈的,统治者的做法恰恰与他们应该做的相反。上述几条简洁的对比,形象勾勒出现世统治者的残暴、自私、专横的嘴脸。"悠悠素餐者,天下皆是,王道从何而兴乎?"②白白吃饭的官到处都是,王道从哪里能够兴起呢?
王通从现实的弊病中感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光恢复古代王道是不行的,暴政的古今表现不一样,针对暴政的王道也要有所发展。因此,他著《续六经》是要对古之王道予以继承和发展。"贾琼请《六经》之本。曰:'吾恐夫子之道或坠也。"③他又说:"王道之驳久矣!《礼》、《乐》可以不正乎?大义之芜甚矣!《诗》、《书》可以不续乎?"王通表示,自己是孔子的继承人,"千载而下,有绍宣尼之业者,吾不得而让也"④。
王通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勤于著述,阐发王道,未必能用于当世。但他放眼于后世,认为后世总会有人实行的,"丰年"总会到来。"文中子曰:'仲尼之述广大悉备,历千载而不用,悲夫!'仇璋进曰:'然夫子今何勤
① 《中说·立命》。
② 《中说·事君》。
① 均见《中说·事君》。
② 《中说·王道》。
③ 《中说·周公》。
④ 《中说·天地》。
勤于述也?'子曰:'先师之职也,不敢废,焉知后之不能用也。是藨是衮,则有丰年。"⑤他的这种以明王道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要实行王道,当然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但最核心的一条,统治者要"无私","夫能遗其身,然后能无私。无私,然后能至公。至公,然后以天下为心矣,道可行矣!"①这可以说是指出了要害问题。
3。三教可一王通所处时代,正是儒、佛、道相互争长之时,三者间对立情绪较大。
王通则主张调合三教的分歧,认为它们应停止相互攻击,"程元曰:'三教何如?'子曰:'政恶多门久矣!"②三教的激烈攻贬对政治是很有害的。王通虽为"名儒",但却没有固持唯儒独尊的门户之见。他以较平和的心态肯定各教均有善有弊,应该像司马谈善于分析诸子各家长短那样,知其弊,通其变,"史谈善述九流,知其不可废而知其各有弊也,安得长者之言哉?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故曰:存乎其人。安得圆机之士,与之共言九流哉!安得皇极之主,与之共叙九畴哉!"③因此他提出:"三教于是乎可一矣。"④即三教可以相互取长补短,逐步走向合流。
对于道教,他认为其追求长生而不顾仁义孝悌,是一种贪婪的表现。"或问长生神仙之道。子曰:'仁义不修,孝悌不立,奚为长生!甚矣!人之无厌也。"⑤对于佛教,他肯定佛是圣人,但又认为佛教属"西方之教",到中国则不完全适应,显然需要改造。
他指出,不能把前代一些亡国的责任推给儒、佛、道三教,"《诗》、《书》盛而秦世灭,非仲尼之罪也;虚玄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易》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虚行'。"①这是很有见地的,三教都可以作为意识形态工具,起到教化和维护统治作用,但却没有必然亡国的性质。关键在于人的掌握上。
那么能否干脆废除佛、道二教,只保留儒学呢?王通认为这个简单化的作法行不通,前人早已实行过,但是失败了,"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②。"太平真君"系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建德"系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年号。这二个皇帝都曾采取暴力强硬手段灭佛,但并不能禁绝佛教徒心中的信仰,同时,僧人所受到的迫害以及一些僧人舍身护法之举,反而博得更多人对佛教的同情乃至崇信。在灭佛的皇帝死后,佛教就以空前的气势卷土重来,出现一个发展的新高潮。所以,实践证明,用暴力强制手段解决宗教信仰问题,结果适得其反。
⑤ 《中说·关朗》。
① 《中说·魏相》。
② 《中说·问易》。
③ 《中说·周公》。
④ 《中说·问易》。
⑤ 《中说·礼乐》。
① 《中说·周公》。
② 《中说·问易》。
三、唐初鉴戒思想的发展我们民族有一种最富传统性,又极为普遍的思维方式,即从"往事"中为"现世"寻找各式各样的依据或说法,通常叫做"以古鉴今"。这一思维方式,伴随着一朝一代的盛衰兴亡,越来越加发展。在唐初,取鉴思想得以充分发挥,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将这一思维方式的政治功用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贞观君臣"以古鉴今"的意识贞观年间,太宗君臣为求"致治",议政之隙,经常讨论历代治乱兴亡的得失,"以古为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极大地推进了鉴戒思想的新发展。
1。太宗"以古为镜"
唐太宗总结自己在位期间"勤行三事",说到的第一事便是"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①。他在临终的前一年,为皇太子留下一部"帝王之大纲"--《帝范》,专门阐述帝王为政之道。其序强调:"所以披镜前踪,博采史籍,聚其要言,以为近诫云尔。"②史籍中关于太宗与大臣"共观经史"、同议历代兴亡的记载,大都有"终及日昃"或"乙夜忘疲,中宵不寐"的情形。若独自观经读史,更是"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了。概括而言,太宗与参预中枢决策的"侍臣"所论,多为"前王得失"。其中,尤重汉文帝之"得"和秦、隋之"失"。对于地方军事长官,太宗同样要求他们读史,但侧重点却不在"前王得失"。贞观三年,太宗奖励凉州都督李大亮敢于直谏,赐荀悦《汉纪》一部,称此书"叙致既明,论议深博,极为治之体,尽君臣之义",要其"宜加寻阅"①。至于太宗为新修《晋书》帝纪撰写史论,谁都明白那是在告诫皇太子记取西晋"居治而忘危","失慎于前,所以贻患于后"的教训,警告唐室功臣不要有亏"贞臣之体","见嗤后代"。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