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3。官方的方针在结束中国的长期分裂战乱后,隋文帝杨坚是相当踌躇满志的。他又开始着手进行巩固隋王朝统治的工作。杨坚懂得,若要维持统一的大帝国长治久安,必须加强思想领域中的控制。
  在儒、佛、道三家思想中,哪一家更适于作为第一位的统治思想呢?杨坚选择了儒学。开皇元年(公元581 年),隋王朝刚刚诞生,文帝就下诏宣布官方思想方针,"建国重道,莫先于学;尊主庇民,莫先于礼",认为乱世之后首先要以儒家礼教来收束人心,使"家慕大道,人希至德"。《隋书·儒林传》也记述了文帝在隋初的重儒之举,"遵问道之仪,观释奠之礼。。。超擢奇隽,厚赏诸儒。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开皇九年(公元589 年),文帝又颁诏书,重点在于进一步普及儒学,要求内外官吏和黎民百姓都要学习儒学,作为言行准则,彻底杜绝不轨不法行为。但隋文帝在晚年改变了重儒的方针,他精力衰退,进取心泯没,"不悦儒术,专尚刑名",上行下效,"执政之徒"也"咸非笃好"儒学之士。隋文帝竟又走向废儒的极端,"仁寿间,遂废天下之学,唯存国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①。"太学、四门及州县学并废。"②隋炀帝即位后,对文帝晚年废儒之举有所纠正,《隋书·儒林传》序称炀帝"复开庠序,国子、郡县之学,盛于开皇之初。征辟儒生,远近毕至"。炀帝刚刚即位,大概是由于靠弑父杀兄才谋得皇位,心里格外不踏实,于是愈加做出励精图治的样子。他重新推崇儒学,让儒者为长治久安出谋划策,"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之下,纳言定其差次,一以闻奏焉。于时旧儒多已凋亡,二刘(刘炫、刘焯)拔萃出类,学通南北,博极今古,后生钻仰,莫之能测,所制诸经义疏,搢绅咸师宗之"。先是隋文帝实行科举取士,接着隋炀帝又"建进士科",以经取士,读儒经成为普通读书人跻身于统治阶层的阶梯。科举制的创立,为儒学最终牢固确立在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科举取士是选拔各级官员的最主要途径,从上到下一系列科举考试,考核的是儒经,而不是佛教、道教之书。这样,选拔出的儒生又居于各地、各级官位上,保证了儒学成为居第一位的统治思想。
  ① 《颜氏家训·养生篇》。
  ① 《隋书》卷七十五《儒林传》序。
  ② 《隋书》卷二《高祖纪下》。
  炀帝进一步提高孔圣人的地位,加封孔子后裔,隋文帝封"孔子后为邹国公",炀帝"改封为绍圣侯"。炀帝扩大内廷讲论儒经的规模,"征天下儒术之士,悉集内史省,相次讲论"。精于儒学"三礼"的江南儒生褚辉,在公开讲论时,"博辩,无能屈者",被擢为太学博士。炀帝在大业三年(公元607 年),下诏宣称儒家礼义是做人的根本,"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他还认为,光在上层提倡儒学还不行,还需加强对民间的引导,于是遣使去各地推广儒学礼教,优奖孝悌之人,旌表义夫节妇。炀帝一再宣称,君民建国,以儒教为先,去浮伪之世风,从今做起。但是,当炀帝以为自己的根基已牢之后,仗恃天下富足,就开始倒行逆施起来,"外事四夷,戎马不息。师徒怠散,盗贼群起,礼义不足以防君子,刑罚不足以威小人"。这种社会局面给儒学带来严重损害,"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其风渐坠,以至灭亡。方领矩步之徒(指儒者),亦多转死沟壑。凡有经籍,自此皆湮没于煨尘矣。遂使后进之士,不复闻《诗》、《书》之言,皆怀攘寇之心,相与陷于不义"①。隋末的黑暗政治和社会动乱,使儒学大伤元气。因此后来唐初又花大气力进行了儒学复兴工作。
  隋统治者在尊奉儒学的同时,对佛教、道教也积极扶持和利用。隋文帝、隋炀帝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倾向性,既不坚持崇佛抑道,也不坚持崇道抑佛。尽管有时对二教的政策有些调整,但文帝、炀帝始终都把二教看成是维护统治的工具,如果某一教有脱离控制的苗头,则马上采取制约措施。以往有的学者在研究隋代道教时,则说文、炀二帝崇道;另外有学者在研究隋代佛教时,则称文、炀二帝崇佛。其实,二帝均是根据自己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而侧重利用某一教,并无重此轻彼之意。
  隋文帝杨坚出生在般若寺,有尼姑智仙称此儿有异相,不可养于俗世,于是杨坚在寺院被尼姑养到13 岁才还家。尼姑预言杨坚为"天佛所祐","晚得天下"②。有此一段因缘,杨坚即位后除大建寺塔,广度僧尼外,还下诏整理佛经,辨别良莠真伪,又令各地由官方出资抄写佛经置于佛寺,另又抄写,藏于秘阁。"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③他利用佛教为自己罩上灵光,下敕称:"佛以正法,付嘱国王。朕是人尊,受佛付嘱。"①在佛教拥有广大信徒的情况下,连皇帝也愿从佛那里获得一份在位的合法性。
  杨坚篡周自立,得到道士的大力协助。北周末年,杨坚执掌大权,欲以禅代方式当皇帝,急需"以符命曜于天下"。道士张宾、焦子顺得此信息,马上宣扬杨坚非人臣相,有符命在身,及时为废周建隋造了舆论。杨坚"受禅"后,让张宾当华州刺史,让焦子顺在皇宫附近建五通观。把开国年号定为"开皇",出自道典。又下令重修道观,增度道士,并亲幸道场②。杨坚在位期间,道观和道士在数量上有所增加。
  开皇二十年(公元600 年),隋文帝下诏重申对佛教、道教的崇信和保护,诏曰:"佛法深妙,道教虚融,咸降大慈,济度群品。。。并生养万物,
  ① 《隋书》卷七十五《儒林传》序。
  ② 见《隋书》卷一《高祖纪上》,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乙。
  ③ 《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
  ① 法琳《辩正论》卷三。
  ② 《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二卷,第351 页。
  利益兆人,故建庙立祀,以时恭敬。敢有毁坏偷盗佛及天尊像、岳、镇、海、渎神形者,以不道论。"③炀帝杨广在开皇年间曾为扬州总管,请名僧智f 为自己授"菩萨戒",得法号"总持菩萨"。不久,杨广又写《宝台经藏愿文》,自称"菩萨戒弟子杨广"云云。杨广即位后,广造佛寺,治佛经,铸佛像,度尼僧。大业三年(公元607 年)下《行道、度僧天下敕》,开首即自称"菩萨戒弟子、皇帝总持"。
  炀帝对于道教也同样很崇信,早年镇扬州时,亲修书一封恳请道士徐则出山辅佐自己。即位后与道士多有往来,当与著名道士王远知"见于临朔宫,炀帝亲执弟子之礼,敕都城起玉清玄坛以处之"④。大业中,道士以术进者甚众。炀帝迷信道教长生不死之说,不惜花费巨万,役使千人,大起道观,让道士为自己炼金丹。炀帝"在两都及巡游,常以僧、尼、道士、女官(冠,道姑)自随,谓之'四道场'"①。以上大略可见隋帝对佛、道之态度。③ 《隋书》卷二《高祖纪下》。
  ④ 《旧唐书》卷一九二《王远知传》。
  ① 《资治通鉴》卷一八一隋炀帝大业六年正月。
  (二)王通的思想1。生平和著作王通(公元584-617 年),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两《唐书》称他为隋代的"名儒"、"大儒"。
  王通的家庭有仕宦和儒学传统,父王隆在隋初为国子博士,向隋文帝上奏《兴衰要论》,"言六代之得失",得到赞许。王通受家庭影响,精研儒学,立志在政治上、学术上都有作为。他并不死读书,18 岁开始到处游历求学,《文中子世家》称其耽于学问,"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他参加科考,考中"秀才高第"。仁寿三年(公元603 年),王通向隋文帝上奏"太平十二策",即促使天下太平的十二条建议。文帝很欣赏,让臣下讨论,然而臣子们却不高兴,态度不积极。于是王通未获重用,只是被派往偏僻的西南,任蜀郡(今四川)司户书佐,蜀王侍读。隋末,天下将乱,王通归乡著述讲学。他认为天下多事是由于"圣人之道不行",因此决心宏扬儒学,明周、孔之道。他先用九年时间打下聚徒讲学的基础,即对儒家《六经》细细钻研,并作《续六经》。他说:"余小子获睹成训勤九载矣,服先人之义,稽仲尼之心,天人之事,帝王之道,昭之乎!"②这显示出他重振儒学的气魄和信念。他在河汾之间收徒讲学,弟子达数百以上,也颇名重一时。时称"河汾门下",也有人誉王通为当世孔子,称其为"王孔子",或誉为"河汾道统"。弟子中有唐初若干名人,如薛收、温彦博、杜淹等。但王通的亲属后人在《中说》中加入不少虚浮自炫之辞,将唐初名相、名将多说成是王通弟子,如房玄龄、魏征、陈叔达、杜如晦、李靖、王珪,这反而导致后世有人怀疑《中说》为伪书。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