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原来魏国朝臣误会了向朗的意思,他们以为每个将领要100万斛,这才大发雷霆并不停地砍价,这魏国到底有多强大?他们到底有多少存粮?
  向朗默不作声,刘晔以为他不满意,赶紧让人送来酒菜,推心置腹地劝了很久,向朗终于点头同意。
  两人又商谈好粮饷交割的细节,刘晔出了驿馆,兴高采烈地向曹叡报喜去了。
  蜀国攻克襄阳的秘密不会保持太久,满宠正要大胜之时收到曹叡的书信,毅然回师兵进南阳郡,陆逊自然有所怀疑。
  他向孙权上表后,领着10万大军马不停蹄地赶往江夏,同时派人前往襄阳打探消息。
  另一边,魏延攻克长安后整顿兵马欲取潼关,却收到姜维的密信。
  魏延也了解两国的现状,知道现在不是对魏大举用兵的时候,于是撤兵返回。
  魏延听闻姜维欲用魏国将领换取粮饷,考虑到蜀国粮少兵寡,也考虑到魏国大军没那么快赶到雍州,于是在返回时将附近郡县大肆劫掠了一番,得到5万多斛粮饷后才退回。
  由于潼关守将胡遵的兵力不占优,也惧怕魏延之勇,自然不敢派兵追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蜀军带着劫掠的物资回到散关和陈仓。
  曹叡为了尽快换回司马懿和曹叡等将领,紧急征招了五万多民夫,日夜不停地将粮饷送到襄阳城下。
  满宠的15大军与吴国交战时损了4万多,眼看就要大胜吴军却被紧急召回,心中忿闷不已。
  他将10万大军驻在紧邻襄阳的蔡阳、筑阳、朝阳和阴县等地,准备换回魏国的将领后,一鼓作气攻克襄阳,再挥师南下,以雪魏国今日之耻。
  向朗完成自己的使命返回襄阳时,蜀国的10万大军和刘闪征招的5万民夫正将襄阳的粮饷运往永安,所有百姓和兵卒的脸上都洋溢着欢笑。
  陆逊到达江夏之后,通过各路探马汇总后的消息,了解到姜维与司马懿交战的全部过程,对姜维之才佩服不已;
  他得知姜维用俘虏的魏国将领换得600万斛粮饷之后,心头升起一个大大的「服」字,对着襄阳方向竖起了大拇指。
  孙权急于得到襄阳城,他与姜维互通书信后,陆逊领兵5千屯于襄阳东南的黎丘。
  由于蜀军要将襄阳之粮运往永安,路途十分遥远,陆逊知道姜维运粮完成之前不会将襄阳交给自己,征得姜同意后,派出5万大军协助蜀军运粮,两国之间的关系仿佛又回到曾经的「蜜月」时期。
  除夕之夜的蜀国,国泰民安,家家户户团圆之际,也在庆贺蜀国的大胜仗,这种事情在以往从来不会发生!
  由此可见,刘闪的爱国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说明百姓们已经认同自己是大汉的子民,开始关心大汉的兴衰。
  正月初一,早朝。
  刘闪鉴于向朗出使魏国所立的大功,将其任命为「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千斛,另加赏2万铢,众臣对此并无异意,向朗拜服谢恩。
  另外,刘闪还将蜀国打胜仗的实惠落实到每个百姓的身上,他向各郡县发出官文:为庆贺蜀国的大胜仗,所有蜀国的百姓都可在正月15那天,在当地的大汉银行领到2斗稻米。
  蒋琬和众臣都认同刘闪的「惠民」措施,不过他们认为,此举会增加重各郡县官员的事务,建议收取税赋时将其扣除即可。
  这种建议遭到刘闪和财政局局长孟光的极力反对,孟光详细解释此举的目的之后,众臣无不佩服刘闪的高明之处。
  每人少收2斗稻米,百姓只会认为是少交了点税。
  每人送2斗稻米,这跟少收2斗稻米的性质一样,但又完全不一样!
  如果是送,百姓们更能切身地感受到,只有蜀国多打胜仗,等到蜀国复兴大汉的那一天,自己才能得到更多的实惠,也能激发百姓们努力耕种、主动从军的意愿。
  由于现在的襄阳与魏国「接壤」,魏国运粮至此自然方便许多,他们已经按照约定将600万斛粮饷送到,姜维逐步释放了多名魏国将领,唯独司马懿和曹爽仍被留在襄阳。
  魏国派来使臣多次催促,姜维始终以粮草未运完为由拒绝释放曹爽和司马懿。
  刘晔获准入城查看,实情确实如姜维所说,由于蜀道难行,估计还需半月才能运完。
  姜维并未阻止刘晔与曹爽和司马懿见面,由于这二人都被蜀军以礼相待,刘晔只得作罢,继续留在城中时刻督促蜀军尽快运粮。
  刘晔毕竟是文臣,他能忍,满宠却不能忍。
  满宠已令2万魏军驻扎在邓县,这里与襄阳城仅十里之遥。
  魏军每日都到城下辱骂挑衅,姜维一笑置之,仍是不慌不忙地运粮。
  十天后,粮饷终于全部送到蜀国境内,姜维依约释放了曹爽和司马懿,并依照与吴国签订的盟约,全军退出南郡,等候已久的陆逊急忙引1万兵马进驻襄阳。
  在这之后的事情跟姜维预料的完全一样,陆逊进驻襄阳之后,满宠的大军迫不及待地发起猛攻。
  陆逊也不着急,他的1万马足以守住襄阳,并且屯在江夏的大军几日之内就可前来助防。
  吴、魏两军在襄阳打得火热,姜维为免除吴国的后顾之忧,他只在秭归部署了1万兵将,由梁绪和梁虔驻守,其余的14万蜀军全部撤回蜀国境内。
  蜀国在隔岸观火的同时,大将军姜维又有了新的计划,他觉得这火烧得不够旺,他要再给魏国添上一把火!


第78章 汉服之美
  可能只有刘闪才知道,在一千多年后的华夏大地,民间悄然引发了一股「汉服」热朝。
  人们在欣赏,甚至崇敬汉服之美的同时,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汉服热朝”的背后,其实隐含着普通百姓「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望。
  《汉书》记载:“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清稗类钞》记载:“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汉服,令俱秃发。”
  华夏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便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实行「剃发易服」的政策,将身穿汉衣冠、束发者治以重罪。
  这个统治者入关后,下令汉族剃发易服,“衣冠悉尊本朝制度”。
  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摄政和硕睿亲王谕:“各处城堡著遣人持檄招抚……有虽称归顺而不剃发者,是有狐疑观望之意,宜核地方远近,定为限期,届期至京,酌量至京,酌量加恩,如过限不至,显属抗拒,定行问罪。”
  仅从以上这些史料记载就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服饰衣冠,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一个民族的兴衰。
  汉服,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华服,汉装,并不是狭隘的汉代服饰。
  汉服是华夏民族「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华夏」的体现,承载了汉民族的织、染、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在一千多年以后,“汉服。”
  传承了3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到保护的华夏工艺美术。
  从广义上来说,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汉服通过自然演化,形成了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在这个时代,普通百姓穿的粗麻布衣,以及宫庭嫔妃、富家千金们穿的锦罗绸锻都属于汉服。
  对普通百姓来说,它只是蔽体或保暖的基本生活用品;
  对那些嫔妃或富家千金来说,锦罗绸缎除了能体现自己的优越或富贵之外,汉服承载不了太多其他的东西,至少在这个乱世是这样。
  刘闪对此却不认同,他允许普通百姓穿锦罗绸缎,其目的是激励百姓努力耕种,实现自己「大汉万年」的宏伟目标。
  要实现大汉万年,除军事上的开疆拓土之外,他还要让汉服成为汉民族的文化和骄傲,使之万年传承。
  允许普通百姓穿丝织或锦罗绸缎,这条政令的推出并没有遇到大臣们的极力反对。
  刘闪之所以让各郡县百姓们在正月15这天领取稻米,其实还有另一种用意。
  正月15那天,蜀中各郡县都有「元宵花灯」。今年的花灯与往年不同,它由各郡县的官方主办,其规模将会非常庞大,包括南中的「蛮荒地区」也是如此。
  纺织局生产的首批丝帛锦罗已经陆续运到各郡县,在这一天,刘闪的新政令将正式生效。
  百姓们到大汉银行领取稻米时,自然能看到大汉银行旁边的丝帛布料销售店。
  届时,纺织局的织工将首先穿上这种布料做成的汉服,在各销售店推广销售,各郡县官员和他们的家眷也会出现在现场,向百姓宣传新的政令。
  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这些身着华美汉服的织女和官员家眷也将出现在「观花灯」的现场,这也是一种强有力的推广。
  除此之外,这场活动还包含了刘闪的另一层深意。
  汉代时期,儒家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并没有其他朝代那么严重,不过已经有了萌芽的趋势。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