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闪注意到,民间已经开始流传「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的说法。
在刘闪看来,儒家礼教也有许多可取之处,但它对于女性束缚比较多,提倡出阁前的女子不适合去大庭广众之下抛头露面。在刘闪看来,这简直就是对女性的侮辱。
当然,刘闪有这样的想法,或许他本来就不属于这个时代。
「元宵观灯」本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如果因为儒家礼教剥夺了女性的这个权利,大汉的复兴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刘闪就是想趁这一次的观灯活动,将这种礼教的束缚消除在萌芽状态。
刘闪考虑到观灯时人很多且杂乱,啥事都有可能发生,特别让各地官员维护好治安,确保百姓们平安地渡过这个不一样的元宵佳节。
正月15,成都城内,文庙街花团锦簇,热闹非凡。前往观灯的人络绎不绝,既有世家、门阀中的贵族男女,也有富家的少爷千金,甚至还有部分普通的富户百姓。
今日的刘闪没有穿皇袍,他身着普通贵族的衣冠,携众多身穿华丽汉服的嫔妃和婢女出现在观灯现场,凯旋归来的众多将领、朝中文臣也携妻儿老小前来助兴,引来百姓的一阵欢呼。
刘璿远远地就看到姜霞走来,他拉着自己大一点的妹妹刘怡,飞快地往姜霞跑去,送上早就准备好的糖葫芦和纸风车,王贵人和身着便装的宿卫兵赶紧迎了上去。
前方的广场上,围观的百姓发出阵阵喝彩,这正是刘闪特别安排的歌舞表演,百姓们得知这些表演者都是宫中的歌舞姬,全都感动地泪鼻涕零。
皇上御用的歌舞姬,在元宵佳节为普通百姓们表演,刘闪这个「明君」、「仁君」的形象很快就深入民心。
在今晚的元宵灯会上,百姓们第一次注意到汉服之美,他们意识到这样的衣服随时可以穿在自己的身上,心中无限向往的同时,都在暗下决心努力种粮换取铢钱,再买丝帛锦缎。
同时,百姓们也意识到,所谓的「好女不观灯」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人家宫庭王侯、门阀世家都没有这样的观念,他们家里的小姑娘都在无所顾忌地游玩打闹,难道她们就不是「好女」?
既然没有政令要求未出阁的女子禁足,普通百姓为何要遵守这样的规则?
姜维有意无意地靠近刘闪,再次提出领军北上的建议,刘闪当然表示赞同,不过希望姜维能过几天再走。
刘闪是考虑到兵将们常年在外征战,极少与家人团聚,希望他们在这新春佳节,国泰民安之时好好享受一番人伦之乐。
兵将们浴血奋战,立功受赏,归根到底,所为的不就是这些吗?
当然,刘闪还有自己另外的打算,就算军情再紧急,至少要办完这件事再走!
第79章 清明祭英魂
姜维成功地以襄阳为诱饵,使得吴、魏两国大动兵戈,蜀国趁机置身事外,这是姜维在战略上的巨大成功。
然而姜维并不满足于此,他要火上添油,再在魏国的雍、凉二州烧上一把火。
姜维的目光转向了蜀国的北方,羌人!
春秋时期,义渠羌部落建立了义渠国,其领域包括甘省东部、陕省北部、宁省及河套以南地区,后来被秦所灭。
到了汉代,羌人经过很长时间的迁徙分化,有的与汉民族相融合,保留着一些自己的特点或习俗,他们已经已经不再属于「异族」。
在这个时代,还被称为羌人的,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一个是河湟地区,一个是塔里木盆地以南至葱岭的西域诸国,另一个是陇南至蜀国的西北一带。
汉武帝为开拓边疆,北击匈奴,西逐羌人,他在凉州设四郡,隔绝了羌、胡之间的联系,并且加强对羌地区的统治,激起羌人和匈奴人的反抗。
在这之后的一百多年,直至东汉末年,仅仅是「东西羌」和「白马羌」就爆发了5次反抗大汉王朝的暴动,不过由于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组织比较松散,很快就被汉王朝镇压了下去。
到了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修明政治,蜀国对羌人实行的是「和夷」政策,主要以安抚羌人为主,同时任用姜维等羌族将领;
而曹魏却斩杀多个部落的羌人首领,并袭击羌人,强征军需,引起枹罕等地羌人的强烈反抗。
现在的雍、凉二州在魏国的控制之下,但他们的主力都在争夺襄阳,无暇西顾,两州空虚。
如果领一军迅速越过这二州,进入羌人聚居区,宣传蜀汉的新政,使之像南人一样归顺蜀汉,待时机成熟时,汉中兵马北上,羌人东进,雍、凉二州就唾手可得。
现在的羌人都以部落的形式存在,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更不是「五胡」时代乱华的那羌。当然,这些事只有刘闪才知道。
在刘闪看来,姜维的计划确实非常完美,但还是激起朝上多数文臣的反对,或许就因为姜维是羌人,或许是他们身为汉人在骨子里的那种优越感。
刘闪自认为勇猛比不过那些武将,谋略比不上姜维,论治国比不上蒋琬,论聪明比不上黄月英。
就因为他是穿越者,拥有「上帝视角」,比这个时代的人多了一点阅历而已。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刘闪存有民族大一统的思想,与这个时代的人截然不同,他也知道现在的羌地跟南中一样,将来都属同一个国家,自然对姜维的建议持支持态度。
刘闪坚定地排除异意,坚决地支持姜维领兵前往,但他觉得不差这一点点时间,因为很快就是24节气中的「清明」节。
清明节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到了汉代甚至更早的时候,清明节已经演变成祭祀先祖的日子。
在一千多年之后,清明节更是上升到缅怀先辈和英雄烈士的传统节气。
刘闪希望将这种风俗提前到现在,趁着「大汉英雄纪念碑」落成之日,祭奠死去的英灵,同时激励军中将士,在百姓中建立起「参军光荣」的理念。
位于成都南门的「大汉英雄纪念碑」,还在修建时就引来百姓的密切关注,因为百姓们已经从各地的榜文中获悉,所有为大汉复兴而死的兵将,他们将与蜀国的前「车骑将军」张飞、前「前将军」关羽、前「骠骑将军」马超,以及蜀汉的丞相诸葛亮等人一样,名字被篆刻于碑上,并有专门的史官记录其生平,使之名留青史,自然受到蜀中百姓的支持。
清明节时,皇上将率文武百官前来祭奠的消息不径而走。一国之君亲自己祭奠臣子或普通兵卒,这种事情从来都没有发生过。
在这个时代,「皇权至上」的观念早就深入人心,百姓们都不相信这种事情会生在蜀国,所以一大早就有数千百姓前来围观,一探真伪。
当身着素衣的刘闪和文武百官出现在碑前时,百姓们终于相信传闻非虚,早就感动得热泪盈眶。
一群精心挑选的兵卒手捧花圈,迈着整齐的步伐来到碑前,刘闪首先接过花圈向纪念碑躬身行礼,身后的文武官员七十多人陆续送上花圈并行礼。
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花圈进献完毕后将由刘闪宣读祭辞。
他接过孙玄送上的白娟来到碑前,正欲高声诵读时突然傻了眼!
刘闪似乎忘了,自己不认识这个时代的文字!
怎么会在这种庄严肃穆的场合出岔子?
文武官员和数千百姓都在盯着,刘闪也不慌乱,他面向碑身躬身行礼,就拖延了片刻时间,他的脑中已经有了基本的大纲,稍稍整理之后朗声念道:
“自恒灵帝始,汉统衰弱,国乱岁凶;自黄巾之后,群雄并起,生灵涂炭;为平天下之乱,为安四方百姓,昭烈皇帝,顺天继皇;为复汉山河,壮士赴战场,生当斩敌寇,至死亦不降;天地同泣,举国同殇。”
刘闪再次躬身行礼,脑中整理言辞后继续念道:“壮士虽已去,生者当更强,值此清明际,全民寄哀伤。”
刘闪又在躬身行礼,文武官员也跟着行礼,孙玄却汗流浃背,因为这根本不是他拟好的祭文。
这篇祭文不符合传统祭文的格式,许多地方用辞不当,而且跟皇帝的身份不符。
孙玄纳闷之际,细细品来,抛开那些不当的用辞,其实意境比自己拟的要好许多。
孙玄仍在纳闷时,刘闪已经转过身,他面向文武官员和后方的百姓,高举右手大声说道:
“朕乃汉之君,值此汉佳节,率我汉臣民,祭我汉英魂!愿我汉儿郎,入我汉家军,拓我汉山河,复我汉天下!大汉万年!大汉万年!”
“皇上万年!大汉万年!”
文武官员和现场百姓齐声高呼,现场气氛即悲壮又热烈,不少人已经热泪盈眶,身为大汉臣民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空前高涨。
祭祀活动结束后,刘闪就在「大汉英雄纪念碑」前向大将军姜维下诏,令他率兵北进,收羌人,抗曹魏。
全场百姓闻之,震天动地的欢呼声经久不息。
第80章 兵分两路
大军出发前,刘闪特意在坤宁殿设下宴席,他为了表示自己对朝中「主战派」的支持,只邀请了众多的武官和他们的家眷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