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作回报,12万蜀军再出大散关,魏国朝野震惊。
由于满宠跟陆逊仍然鏖战于襄阳,司马懿为报丧子之仇,为保雍、凉二州的军屯之粮,他屡次请战,终得魏皇曹叡下诏,令他引兵20万去退蜀军。
经过襄阳一战的惨败,司马懿知道姜维用兵跟诸葛亮一样注重计谋,但这二人又截然不同:诸葛亮用兵是「稳中救胜」,而姜维却是「奇中求胜」,他用兵毫无章法可循,比诸葛亮更加恐怖。
司马懿首先将大军屯于长安,探马回报,蜀军的这次进犯,与前几次诸葛亮的策略完全不同。
蜀军出散关后并未避实就虚绕至祁山一线,而是兵分东西两路,似有与魏军决战的架势。
蜀将魏延率3万大军一路往西北的凉州而去,姜维的9万大军中,有4万驻于大散关内,由5000兵马驻守陈仓,4.5万大军攻破千阳后留了1万兵马驻守,其余3.5万兵马势如破竹,已攻破扶风郡西部空虚的陇县、华亭等县,正在往北方的安定郡开进。
司马懿刚开始还担心蜀军主力去往祁山,现在蜀军的部署可以说正中其下怀:既然姜维想决战,自己的20万大军求之不得,正好免去了与姜维斗智之苦。
司马懿留下1万兵马驻守长安,亲率19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往西开进,他先在岐山县(不是祁山)驻扎10万兵马为大本营,然后遣朱灵引兵3万驻于千阳县以东10里的隃糜县,另由费曜、王雄领3万大军将陈仓团团围住。
魏军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攻破陈仓和千阳截断蜀军的归路。
如果大散关的蜀军来救陈仓,或者蜀军从安定郡回师救千阳,都会变得很被动。
在这些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带,司马懿有兵力2倍于姜维的优势,而且他手上还有2万虎豹骑,这些都可以对蜀军形成辗压之势。
就在费曜和王雄没日没夜地攻打陈仓时,魏延的西路军接连攻克武威、金城、西平三郡,各县的官员和守军望风而逃,然而他们只能往西逃走,因为魏容、魏昌各领1000骑兵在魏延大军的身后截杀。
司马懿并不在乎西线暂时的失利,因为张掖郡的张掖县有乐綝和曹义的2万兵马驻守,仅凭魏延的3万兵马绝无可能攻克此城,他无粮之后很快就得退回散关。
司马懿估计得确实没错,雍、凉二州遍地都是小麦,但还需2个多月才能收割,魏延所带军粮不可能坚持两月之久。
陈仓外的魏军并非佯攻,而是要不惜代价地拿下此城。奈何陈仓城池坚固,费曜和王雄只得望城叹息。
已经北上至安定郡的3.5万蜀军没有回师救援的打算,安定各县城池相继被攻破,不肯投降的县令或官员都被斩杀,安定东南的新平郡不停地发来求救信函。
蜀军确实没有回师的打算,如果蜀军攻克新平诸县后继续南下,破永寿后可达乾县,这样将威胁司马懿大军回长安之路,甚至会直接攻打长安。
司马懿并不担心安定各县的陷落,因为这些县并无兵马驻守,蜀军也不可能在每个县都安插官员和驻军,待蜀军退去后,魏国可重新安排一个县令,再领百来个兵马过去,这些县城又成了魏军的地盘。
雍、凉二州百姓多数已经迁河东、河南等地,这两州全是实行的军屯,蜀军现在攻破那些县城,根本得不到任何物资。
司马懿故意不在新平各县驻军,就是在期待蜀军攻打新平。
因为蜀军攻破新平之后必然南下,他已在蜀军必经的永寿县周边部署重兵。如此一来,这支蜀军将有去无回。
第82章 步兵戏骑兵
司马懿果然猜得没错!五天后,据探马来报,蜀军将新平郡的长武、灵台、旬邑、漆县、彬县全都打了个遍。
司马懿始终想不通蜀军这样做有何目的,这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做法,因为这些地方根本就没有可用的物资。
直到蜀军离开新平郡南下时,司马懿这才发现蜀军此举的目的:他们并不是为了在这些郡县安插蜀国的官员,更不是抢夺物资,而是为了抢夺各地治所内的运粮车!
由于蜀军从汉中出雍州的四条道路非常难行,每条道都要通过狭窄的栈道,这就限制了蜀军的运粮车只能是小型的独轮车。
蜀军攻打过的这些县城,治所内的大型粮车全被蜀军抢走,那些不能用的,或是需要修复的全被蜀军砸坏并烧掉。
想到3.5万蜀军拉着5千多辆粮车,呼拉拉地在平原上奔驰,司马懿感觉又好气又好笑。
笑过之后,司马懿终于明白姜维北上安定郡的目的,他并不是想将雍、凉二州分割开,他也没想过阻截凉州至长安的通道。蜀兵大肆抢夺粮车,应该是为了雍、凉二州的小麦!
司马懿确实有战略误判,不过他的兵马部署没有半点问题,就算蜀军已经收割完二郡之粮,陈仓和千阳的魏军也能阻止蜀军将粮食运往散关。
蜀军先头部队的2千兵马已到永寿县境内,另有2千兵马拉着1千辆粮车紧随其后,两队兵马相距不过3里地。
眼看二州的小麦收割在即,没有粮车就不能将小麦运往各地城中打晒,并且蜀军正好进入重兵把守的永寿县,司马懿可不会轻易放过这队蜀兵。
陈泰领着2千枪骑兵出永寿北门,排好阵列后往蜀军猛扑过去。
先头的2千蜀军都是步兵,他们老远就看到魏国的骑兵冲来,自然不敢与之硬拼,赶紧往后退方撤退。
陈泰见蜀军往后退,不停地挥鞭策马猛冲,誓要歼灭这4千蜀军以报襄阳被俘之仇。
骑兵的速度确实太快,几里的距离转眼即至,陈泰冲到近前时才发现情况不妙:蜀军已将1千辆粮车并排摆放,再首尾相连后组成一个方圆之阵,并且每辆粮车前方都绑着长长的戈矛,这2千骑兵根本就不敢靠近,这简直就是一个「铁桶阵」!
陈泰令骑手兵分两路,绕着「铁桶阵」阵转了一整圈,发现根本就无懈可击,然而蜀军弓弩齐发,陈泰的部队倾刻间就伤了近百骑。
陈泰正在考虑破敌之法,蜀军远远地掷出无数的绊马钉后又返回「铁桶阵」内,也就在此时,蜀军阵中的几百具蹶张弩射出密集的标枪,仅一轮齐射就伤了一百多骑。
眼看破敌无望,陈泰赶紧下令退兵,退去时蜀军又齐射了2次蹶张弩,加上绊马钉造成的损失,仅一刻钟时间魏军就伤了五百多骑!
魏军的骑兵退去后,蜀军士卒立刻拾回外围的绊马钉,并将轻伤的马匹牵回阵中,重伤的马匹都被宰杀后放到粮车之上。
这队蜀军恢复行军阵列后继续南下,在永寿城以北15里处扎下营寨。
蜀军的动向被魏国哨探看得一清二楚,位于岐山的司马懿苦思2日,仍没有想出破敌之法。
也就是在这2日,蜀军的3.5万兵马和5千辆粮车全部集结在永寿城周边,城内的魏军听说蜀军每日都在烤食马肉,他们除了猛吞口水之外,更多的是无可奈何。
永寿县城驻有3万魏军,由郭淮、陈泰、陈佐、陈坦等人统领,他们本来奉命在此截杀蜀军南下的部队,自陈泰与蜀军先头部队交战失利后,他们再也不敢派出骑兵,只得另觅他法。
夜里三更时分,一队魏军趁夜靠近北面的蜀军营寨,刚要越过外围的粮车杀入寨内,却被巡逻的蜀军哨探发现。
和衣而睡的蜀军抓起自己的连弩就冲出营帐,一阵乱射后,魏军丢下百来具尸体退回城中。
次日午间,从岐山赶来支援的徐质、戴陵引2万兵卒出现在永寿城的西面,先头的3千魏军簇拥着20架投石车和30架井栏缓缓靠近。
“卧槽!他们学得还真快!”西面寨中的罗宪见势不妙,骂骂咧咧地令兵卒拔寨往北门退去。
陈泰见蜀军惧怕投石车和井栏退走,兴冲冲地率2千骑兵前去追击,然而他追出一阵后就停了下来,再也不敢继续靠近。
陈泰发现个奇怪的现象:蜀军聪明地将每10辆粮车牢牢地锁在一起,就算退走时也可拒止骑兵的追击,并且它很快就可以从行军状态,转换成下寨或防守时的「铁桶阵」。除此之外,陈泰还远远地看到粮车上堆满了绊马钉!
魏国的投石车和井栏也可以拆卸,但毕竟太费时间,推着走速度更慢,徐质和戴陵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蜀军退走。
次日,徐质和戴陵推着投石车和井栏一路尾随,将蜀军从北门赶至东门,再从东门赶至南门,最终放弃追赶。
因为蜀军一直绕着永寿城外围转圈,他们即没打算攻城,也不准备退走。
司马懿一时之间也想不出蜀军此举的用意。就算蜀军想取二州之粮,就算他们能收割完并运往城中打晒,这5千辆粮车也需要多次往返才能完成。
在司马懿看来,魏国有20万大军在此,蜀军根本就不可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完成收割、打晒并运回散关。
姜维到底想干嘛?司马懿无时无刻不在问自己。
面对蜀国的步兵,魏国引以为傲的骑兵竟然使不上劲,司马懿无时无刻不在郁闷。
当然,司马懿可能不知道,这一招诸葛亮早就教给了姜维,只是以前没用过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