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当然,如果自己是姜维,占领襄阳后也不会派兵截杀,这样只会打草惊蛇,唯有固守襄阳城,守株待兔才是最好的选择。
  探马报来司马懿大军的动向,姜维得知后暗笑不已:有的时候就是这么奇妙,越是聪明的人反而更容易上当!
  当年曹孟德自以为看破了诸葛亮的疑兵之计,选择了华容道的小路,最终被关羽给截住;
  当年的司马懿自以为看破了诸葛亮的伏兵之计,30万大军面对一座空城却退走。
  如今也是一样,如果司马懿是一个莽夫,获悉前方有人截杀定会避开。
  正是他自以为看破了姜维的疑兵之计,这才让五万多大军自投罗网。
  司马懿领大军前来时,蜀军的二十几支木筏仓惶往西岸逃去,司马懿更加坚信这是姜维的疑兵,他满脸欣喜地带着饥肠辘辘的魏军往襄阳而去。
  姜维早已让中卢小镇的十几万大军后撤20里下寨,司马懿率领大军来到襄阳城下,城头上的曹爽只让司马懿和十几名将军入城,麾下兵马全被安排到中卢去扎营。
  司马懿和朱灵、郭淮等将领刚刚入城就被蜀军擒获,在中卢那边,等待魏军的不是粮饷,而是杀气腾腾的蜀军。
  在大将军没有下令招降或处斩以前,他们可以获得少许的面饼,这点食物肯定吃不饱,但也不会饿死。
  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姜维敬重每一个有气节的将领。
  被擒获的司马懿和十几名将领都不愿降蜀,并且一句话也不说,姜维也不杀害,让人好生招待,不许任何人前来打扰或侮辱他们。
  有的事情姜维并不知道,刘闪则非常清楚。从黄巾之乱起到群雄割据,再到三分天下,最终归于晋,在这个时期的各个势力并无好坏之分,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已。
  各个势力之下的臣子也无好坏之分,他们都是为了维护自己效忠的君主之利益。
  就如司马懿跟诸葛亮为敌,两人生死相斗6年多,相互之间都十分敬重对方。
  当初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蜀国大军撤走后,司马懿曾来到诸葛亮病逝的营帐内,以水代酒诚心地祭拜。
  公元263年魏国名将钟会伐蜀时,他也曾亲自到定军山的诸葛亮墓冢前祭拜。
  司马懿和钟会都代表着自己的国家,对敌国的死者如此崇敬,在历史上确实罕见。
  此时的姜维跟他们一样,虽然俘虏了魏国的将领,除了希望将其招降外,从来没想过侮辱对方,或者随意杀害,这都是发自内心的敬重。
  当然,如果到了战场上,这些人在姜维的眼里,全是必死的敌人!
  由于荆州的襄阳已被蜀军占领,蜀国的使臣向朗就没有选择从汉中出蜀。
  他和几名随行的护卫进入襄阳城,得知蜀军大破14万魏军并俘虏十几名敌将,兴奋得顾不上休息,换了几匹马后直奔洛阳而去。
  蜀军大胜,兵将无不欢喜,唯有关索愁眉不展。
  关索忆起当年的襄阳之战,父亲历时七个月也没能攻克襄阳,只能无奈地败走麦城。如今的关索站在襄阳的城头,是对父亲英灵的最好慰藉。
  想到这座至关重要的坚固城池很快就要交给吴国,关索如何高兴得起来?
  近期蜀军接连大胜,姜维也不想将襄阳交给吴国,但姜维的眼光看得更远。同时,姜维也有自己的无奈。
  姜维耐心地告诉关索和众多的将领,现在的蜀国国力太弱,还没到逐鹿中原的时候。
  魏国身居富庶的关中之地,人口众多,兵源和粮草充足,很快就能重新集结数十万大军。
  将襄阳交给吴国之后,魏国很快就会前来争夺,吴国自然不愿放弃。
  届时,吴、魏两国必起纷争,他们兵戎相见的时候,蜀国正好置身事外。
  在拿下襄阳之前,众多的将领坚决执行姜维的部署,虽然对姜用襄阳与吴国交易之事多有不解,但从未相问。
  如今姜维加以解释,众将对自己的大将军更是钦佩不已,都在憧憬着北伐中原、蜀国一统华夏的那一刻。
  众将都在庆贺胜利的时候,姜维写好一封手书,让几名近卫亲手将其交到魏延的手里,然后领着十几名近卫跟牛金和张绍一同前往中卢。
  姜维从没忘记刘闪的嘱托!
  先前司马懿和众将进城的时候,身在暗处的姜维和牛金并未见到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想必他应该混在普通兵卒队伍中到了中卢。
  能否顺利地在5万多魏卒中找到司马昭,姜维并无十分的把握。
  在找到司马昭之前,这些魏军中肯定混有司马懿的死士,姜维对此特别担心,所以暂未下令招降。


第75章 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自春秋时起,一国之君不能缺少文臣武将的辅佐,从本质上来说,这些臣子就是君王的幕僚,食其禄,担其忧;
  同时,这些臣子也会有自己的智囊或家将,只不过他们不是直接对君王效忠。
  这种情况在古时十分常见,在这个乱世也是如此。比如被斩首的陈祇就是费祎的家臣,魏延的将军府内也有二百多个家将,帮姜维送重要信件的就是他的私人近卫,在汉水东岸被截杀的死士就是司马懿自己的「私兵」。
  只有拥有极高的俸禄才有能力豢养自己的家臣,这些家臣首先对自己的主人效忠,主要从事参谋、情报、护卫等职。
  正因为这样,豢养了自己家臣的臣子可以更好地为君主效命,这样的臣子几乎都在朝中身居要职。
  现在的姜维豢养的只是贴身近卫,自从截杀了司马师之后,他对「死士」有了全新的认识,深刻地了解了死士的可怕之处,也有了自己豢养死士的打算。
  姜维想在几万魏卒中找到司马昭的踪迹,其实并不容易,这得从秦代延用至今的军制说起。
  现在的军中最小军职是以5人为一组的「伍长」,2「伍」设「什」,5什设为「队」,由「队率」统领;
  在「队」之上则是「屯」,每屯由2个「队」组成,由「屯长」统领;
  2个「屯」再设一「曲」,每个「曲」的200名兵卒由「侯长」统领;
  2个「曲」再成一个「部」,「部」的统率则是「军司马」,所以一个「军司马」可以统率400兵卒,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战术任务。
  一支大军的列阵经常以「部」为单位统一指挥,这个职位一般都由战功卓越的普通兵卒逐渐升任而来。
  在「部」之上的则是「营」,「营」的编制各国都不相同,以蜀国为例,一个「营」含5「部」,合计2000兵卒,其统率称「将军」或「校尉」。
  蜀国以步兵为主,如果营将军没有特别的要求,每个营设2部长枪兵、2部弓箭手、1部盾牌兵,这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战斗单位。
  这个时代的百姓并不了解军中的编制,所以他们遇到带兵统领,不论他是「军司马」还是「侯长」或「屯长」,都以「将军」做为称谓。
  职位低于「将军」的统帅听了自然心里舒服,职位高于「将军」的统帅听了也没什么不妥。
  在一千多年后的影视剧中,经常有「领兵XX人前往某处」,或是「领兵XX拒敌」等说法,很多人都不了解,在关键时候还要一个一个地清点士卒数量,必会浪费很多时间,甚至觉得这种事不可能发生,包括刘闪也是这样认为。
  刘闪也是了解到军中的编制后才明白,「领兵XX人」其实用不了几分钟时间,对那些熟息自己部下的将领来说,这是瞬间就能完成的事。
  虽然这几万魏卒有基本完整的编制,要在这些人中找出司马昭却不是易事。
  由于经常发生各种减员和兵卒补充,以及掉队、归队、临时重编等情况,基本的「伍长」或「什长」不认识自己的兵卒十分正常,甚至有的「什长」也不认识自己下面的「伍长」,军中混入几个陌生人就极难发现。
  “不论在军中居何职,如果谁认识并指认出司马昭,赏钱10万铢,封「四镇」。”将军!”
  这是姜维为找出司马昭采用的激励之法,在魏军疯狂的骚动和短暂的混乱之后,确实找到了司马昭,然而结果却让姜维哭笑不得。
  不错,这些魏兵确实指认了混在军中的司马昭,可惜不是一个,而是一千多个!经过牛金仔细辨认,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司马昭。
  看来这些兵卒都想获得奖励和封赏,他们把自己的「伍」中不认识的人,全部当做司马昭给指认了出来。
  姜维文韬武略,运筹帷幄,在战场上指挥数十万兵马也轻松自如,但要在不认识的几万大军中准确地找出一个人,确实有些为难。
  司马昭的身边肯定有数量未知的死士,再加上已经打草惊蛇,要找出真正的司马昭已经没有可能,这几万魏卒更不敢轻易地招降。
  姜维不动声色地离开,他不想再浪费一粒粮食去供养这几万魏兵,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只得做出近乎疯狂的决定:既然找不出谁是司马昭,那就找出不是司马昭的人!
  经过这段时间与吴、魏两国的战斗,姜维的大名已经响彻三国,上至各国朝堂,下至普通百姓都知其名,他的大军招降魏卒,自然有人愿意跟随。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