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欺世盗国 (司史)


  想了两天,陈佑的应对方法是拆分府军。
  京兆府的府兵现在分为三个部分:老府兵、警察营、防务营。他本就不准备把这三个部分合在一块,既然如此,索性就彻底分开。
  在奏章中,陈佑声称各州府紧要关隘都有禁军驻扎,无需供养太多兵马,应该取消传统的州兵府兵。
  取消府兵之后,可以设立一个治安曹,专门管理境内治安侦缉事宜。治安曹管辖警察,按照负责事务的危险性划分不持械、持棍、持刀等,同时增加治安曹内技术官的比例。
  再之后是税曹,现在京兆府还在让府兵警察营帮忙威慑不愿意缴税的人,以后应该在税曹底下招收专门的税务员。这些人不需要懂账目也不需要接触钱粮,更甚者持械的机会都很少,他们所要做的就是身穿统一制服,保护税曹的税吏核查账目收缴税赋。
  最后就是防务营了,不管怎么说,禁军都是朝廷才能调动的,日常需要剿匪、押送、护卫之类的,还得地方自己来。这防务营人数不必太多,只要能满足日常使用就好,比如陈佑觉得京兆府有两千人就够了,临时人手不够的话还可以拉上持械警察。
  如果这份奏章能够获批,毫无疑问,警察和税务员都是从府兵转过去的,而且京兆府这么大。不论是警察还是税务员都不可能太少,这样算下来,人数超过五千没什么问题。再说这也不是养兵,是为了更好的治理百姓,申请多一些税赋份额也更容易。
  毕竟地方官,想法子钻中枢的空子为自己施政争取好处才是正理。如果陈佑以后执掌朝政,那肯定得想办法堵上他当地方官的时候找出来的漏洞,这就叫屁股决定脑袋。
  这份奏章也很快朝洛阳送去,哪怕他前一份奏章才送过去没多久。
  说实话,若不是不想表现得太过谄媚,陈佑甚至动过每天一份奏章的念头。
  比如下雨了、天热了,虽然没变成天灾,但他这个京兆尹看到之后心中焦急,同官家说一说;再比如发现了新奇的事物,立刻派人送给官家看一看尝一尝;又或者突然降温,就想到官家要注意保暖保重身体。诸如此类的琐事,为得就是让皇帝不会忘了你,觉得你和他一条心。
  然而陈佑可不仅仅想要做一个被皇帝看好的臣子,如果无法更进一步的话,至少也得让皇帝不得不依赖他。
  这个目标有些远大,短时间内实现不了,所以陈佑需要表现自己在政务上的价值,日复一日强调自己的能力与忠诚。
  没过几天,李明卿来信了,问的就是削减府兵和设立治安曹、税务员的事情。李明卿好歹也曾当过一州刺史,首要问题就是府兵少了,偌大一个京兆府他要怎么管。
  现在可不是承平年代,说是乱中有序,其实就是乱,一个弱势的府衙,只会让京兆尹的命令出不了长安城。
  陈佑不得不去信解释治安曹的作用,可惜李明卿认为既然是治安警察,你要是进行军事训练肯定会让官家不满,不进行军事训练作用就比不过正规府兵,说白了就是这东西没什么用。
  你还别说,李明卿说得确实有道理,陈佑仔细想想也不得不承认。
  可朝廷留给京兆府的税赋份额不多,如果不能继续挪用需要上计的部分,要么裁军,要么加大税负。陈佑不想留下一个不惜民力的名声,设立治安曹等举措是他暂时所能想到的最好方法,可以光明正大的要求增加京兆府留用的税赋份额。


第四百三十七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一)
  他所要做的,就是尽量让治安曹能起到作用。至于治安警察的操练问题,等建立起来之后再说,到时候需要耍一些小手段。
  对此,李明卿只给了他一句话:“你有准备就行。”
  倒是赵元昌有些疑问,刚回到洛阳没多久就派人带着手信来询问。
  官家都亲自问了,陈佑也不敢过多隐瞒,能说的全都写在信中,不能说的打定主意要做得隐秘隐秘再隐秘。
  问归问,赵元昌当了几年皇帝,别的不说,至少这奖惩十分及时。
  陈佑的信才被宦官带走,圣旨就到了。
  从京中来的圣旨总共两份。一份慰劳京兆府军民,令受兵灾水灾的地方秋税减半。另一份则是这一次的奖赏,这是按照陈佑报上去的名单来的,绝大多数都是军中将校,少数是苏锦帆那样的文官。
  其他人此处且不细表,就说陈佑,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赐银钱若干。
  实质性的东西也就一个“赐银钱若干”,官阶升了也没什么大用,检校工部尚书只是一个名头罢了,同工部没有半文钱关系。
  陈佑这时候才惊觉,他已经成了那种封赏只能给虚名的外臣了,想要得到实在的,就只能进中枢占个位置,然而适合他的位置不多,盯着相同目标的人却不少。
  反应过来之后,他有一种松了口气的感觉,哪怕在这种乱世待了五六年,他仍然能感觉到皇权带给他的压力。那是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带来的,人们通常称之为“体制的力量”,陈佑这种身处体制中且想继续向上的人对这种力量感触最深。
  而现在,他终于成了周国这个体制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哪怕只是这些人中最底层的那一个。
  感慨过后,还得处理政事。
  京兆府急需处理的事情渐渐减少,陈佑也有空把精力放到其它方面,比如商行,比如工坊,再比如书院。
  商行的话,陈家商行比不过钟家商行,原因就是陈家没有太多可以信任的人来负责。虽然早早开始自己培养,但时日尚短还没多少成效,相反钟家经商那么多年,可信者就多了。这是先天条件,没办法比的。
  水灾之后陈佑一面放出府县储粮,一面让两家商行购买粮食运到京兆府来。这些商队来到京兆府,陈佑肯定要见一见谈一谈,尤其是属于陈家的商队,可以趁机考核一下。
  再就是工坊。陈家工坊依然是那种手工作坊,每个工坊人数都不多。工坊分两种,一种是数百上千人的,引入了流水线的概念,负责生产,另一种基本上是几十人甚至十几人,主要负责研究。
  部分研究型工坊同书院算学院有合作,每个月需要向陈佑上报研究进度。这些研究都偏向于实践,比如怎么用最少的木头做出一把椅子、如何制造合格的大块玻璃等等。
  陈佑需要做的就是投钱进去,然后视这些人的成绩进度决定是砍项目还是砍人。
  正如之前所说,由于某些原因他不能在书院之中开设类似工学类的课程,只能用工坊代替一小部分学校的作用,因此他还得通过负责人们递上来的资料决定要选什么人去书院学习一段时间。
  这很不容易,学而优则仕总比学而优则工吸引人,如何让挑选出来学习的研究员学成之后会继续研究而不是企图借此进入官府,这是一个挑战。
  钱的确是一个好东西,但有时候,权力带来的安全感不是钱能带来的。当然,这个时间段还得加一句,兵权带来的安全感才是最充实的。
  最后是书院,今年夏天有大概十几个人毕业。这个毕业,是正正经经完成所有学业,获得教员认可的那种毕业,像白茅他们临时出来参加科举的那只能算是肄业或者结业。
  按照陈佑所想,毕业了就得给毕业证书,于是书院就制作了十几份证书模板送到京兆府来让他签字。
  这还不算,因为他无法到场且毕业人数较少,所以陈佑还要了这些人日常的资料,准备给每个人都写一封信。
  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强化他在书院诸生心中的印象,为这些人打下深深的“陈佑”烙印。
  这些事情都要占用他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这次大战结束后他对京兆府的掌控力度又上了一个台阶,因此他开始给府衙官员放权,而更多地关注整个国家的甚至国与国之间的形势。
  府尹书厅中,陈佑和高启坐在一块,慢声细语地讨论着一些琐事,就好像一开始斗得不可开交的不是他俩一般。
  谈了没几句,门外来人了,是彭三。
  “甘泉且进来吧。”陈佑招呼一声,转头对高启道:“少尹恐怕不知,这次贼人祸乱长安,之所以能够有惊无险,全是靠了这彭澧彭甘泉啊!”
  “哦?是么。”高启眸光闪烁看向彭澧。
  彭澧本身形象不错,也读过几天书,听到两人的对话,躬身谦虚道:“在下只不过是起了一个引子的作用,说到底还是使君早有安排的缘故。”
  陈佑笑了笑没有接这个话头,而是道:“听说甘泉行走在外常被称为彭三?”
  “这都是府里面一些游侠儿的称呼,上不得台面。”彭澧不敢多谈自己以前的经历,说了这一句之后就闭口不言。
  陈佑却笑道:“说来也巧,我有个幕僚也是彭三。”
  高启不知道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因而也只是附和说笑两句。
  简单交流几句,陈佑突然道:“我觉得甘泉你也是有能力的人,不知道可愿进入府衙?”
  旁边高启听到这话,眉头一挑。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