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除了那些巴不得陈佑出事的人,这里没人愿意看到陈使君身陷险境。
很快,刘守忠就带着五百余下属出了城。
现在城外还有到膝盖深的水,他们是直接划着早就备好的小舟出去的。
五百人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此时,指挥得当的话足以打破凤翔军重整旗鼓的想法,只要能拖到城内大部分兵马休息完毕恢复体力就是胜利。
自然,得到回复的葛福善回到城头,带着几名亲卫守护在陈佑身周。
第四百三十五章 大乱之后诸事繁
嘉定四年七月,诸州皆奏大雨,所在河渠泛溢害稼。
自六月末开始的这场大雨波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造成损失之大,是任何人都没有预料到的。
要说影响最大的,肯定要算关西叛军。
首先是翁章辉从秦州运送的粮草受潮,而且大雨之下后续部队也不敢继续沿着渭河谷地再次运粮,导致翁章辉陷入粮草短缺的状态。
其次是凤翔军被洪水一股脑冲了。要不是这场大雨,凤翔军就会提前离开鄠城,就不会被水淹;要不是这场大雨,即便凤翔军被水淹,也不会遭受这么大的损失。
朱重荣被京兆军找到时正在发高烧,由于城内药材短缺,硬撑了两天之后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除了朱重荣,廖远也活着,他运气要好很多,基本上没有什么外伤。只可惜洪水来得突然,当他遇到京兆军时也只收拢了三十多人,还都是有气无力的残兵败将。
这不怪他们,不同于鄠城早就做好了浸水的准备,凤翔军军营之中的粮草是一粒没剩,被水泡了一夜,又没什么吃的,能神采奕奕地活蹦乱跳才是奇迹。
总之,等到雨停之后,来时的一万多凤翔军,最后也只收拢了四千多人。扣除掉之前战损的人数,依然有数千人不见踪影,这些人不是死了就是当了逃兵,只是连累了京兆府还得再来一次剿匪行动。
七月初四,云中城破,燕王降辽,辽帝耶律阮封其为忘恩侯。
到七月中,北边战事基本结束,燕国之地,周国总共也就拿下了蔚州、朔州、幽州这三州之地,其余诸州尽皆落入辽国之手。
不过赵元昌增援及时,早些年被辽国抢去的蓟州、平州以及檀州被拿了回来,只要守好几座关隘,幽蓟一片基本上是不会出问题。
因此,成德节度使、河北都监焦继勋随驾入京,归德节度使、开封府尹薛崇转为卢龙节度使,驻扎幽州。
而关西这边,凤翔军惨败的消息在雨停之后很快就传到了翁章辉耳中,京兆府也在召集人马意图攻入盩厔配合静难军、彰义军将雄武军堵在凤翔。
不等京兆府行动,缺粮的雄武军在卢璟的一次夜袭中炸营了,雄武节度使翁章辉在逃往五丈原的途中被追兵所杀。
持续一个月的叛乱就此落幕。
陈佑在武功县同卢璟见了一面,标准的下官见上官场景,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
缴了军令,京兆尹陈佑终于回到府衙所在的长安城。
梁关山得到消息就带着府衙诸官吏等在了城外,趁着入城的这段时间给陈佑介绍长安诸事。
这次城内参与叛乱的总共只有三家,让陈佑颇为惊奇的是高启竟然同叛乱没有任何联系。
再之后就说到了彭三。
“你是说,”陈佑脸色复杂,“带头叛乱的是这彭三?”
“正是如此。”
“提前通知有人叛乱的也是彭三?”
“的确是这样。”梁关山面色如常,“此人还说曾经联系过使君,意图在灞桥将一干贼首扫除,可惜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没能成功。”
陈佑不知道自己这时候该说点什么好,很显然,出问题的那个环节就是他陈佑陈使君不相信彭三当初给的消息,根本没派人配合。
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了。
陈佑转眼看着车外景象,开口问道:“前些天大雨,长安情况怎么样?”
梁关山是个人精,从彭三的描述中大概能猜出原委,此时见陈佑不愿多说,也就没在继续下去,而是回答新的问题:“西南边地势较低的那一片被淹了,其余地方都还好,总共也才十来个人出事。”
说到这里,他由衷赞道:“这多亏了使君安排修整水渠,否则的话怕是整个长安都要受灾。”
陈佑笑了笑,没有多说,只是静静听着。
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除了叛乱和水灾之外,长安并没有出现什么大事。要说最大的意外,大概就是梁关山主持府事的时候,少尹高启竟然没有夺权。
这一点,不仅仅是超出陈佑的预料,也令很多人想不通。
不过这都不是重点,高启不捣乱,陈佑也能容得下他。甚至于,如果高启真心实意地配合,陈佑帮他树立少尹威严都没问题。
顺带一提,陈佑这时候的想法,同当初林师德到河南府时候的想法一模一样。不同的是陈佑当初还有正三品职事以及河南府兵权,双方角力的结果是陈佑赢了,而高启除了是个地头蛇之外什么都没有。
战事水灾都刚刚结束,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所有事情都堆到了一起,陈佑也就是叮嘱一声刘河多关注京兆府,便把经历放到政务军务上了。
首先第一条是灾后处置,其它地方还好,虽然被水淹了,但损失还不算太大。不像开封,水深二尺,坏墙屋不可胜计。更不像鄠城,城里面也就只剩下一些比较坚固的建筑了。
没房子的暂时忍一忍,陈佑把府兵都派出去帮忙整修房屋,算成训练的一部分。
房子好说,现在还是夏末秋初,水退了之后找个墙根挤一挤也能坚持几天,问题是粮食不足。鄠城和长安还好,鄠城早就做了准备,而长安则是粮仓防水防火做得很到位——更多是因为长安粮仓都位于东北地势较高处,这次基本上没有太多受潮的。
这次基本上沿河一带都遭了灾,各地都缺粮,陈佑不得不直接让钟家和陈家的商行迅速从未受灾的地区收购粮食运到京兆来。这只是补救措施,现在需要做的是统筹调度全府粮食,争取不产生大面积饥荒。
至于第二件事涉及到的人就不多了,那就是陈抟。
当初的安排是,借着邀请陈抟的幌子在京兆府驻军防备叛乱,但现在叛乱已经结束了,石守信刘守忠这两个军还要不要留在这里?
陈佑当然不希望他们留下,但这不是他说了能算的,所以他写了一份奏章,连同奏请减免受灾地区部分秋税一起写了进去,安排驿传迅速送往洛阳。
第四百三十六章 为寻钱粮出新策
陈佑回长安之前,陈抟已经在五松的陪伴下抵达长安城了。
毕竟是后世有名的隐士,虽然他也修道,但陈佑还是抽空带着礼物前去拜访。只可惜也不知陈抟是不想说还是不会说,总之除了一些为人处世的思想外,问到如何为政,他只是说一些套话。
虽然沉迷修仙,但陈抟不是傻子,很清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他不想沾染政治,陈佑也不强求,转而邀请他抵达洛阳之后去书院讲一堂课。
陈抟没有拒绝,反正他身体好精神好,去洛阳见见皇帝顺便讲一堂课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由于官家回复还没到,侍卫司的两个军去向未定,所以陈抟还留在长安,陈佑专门买了一个宅子让他住着,五松小道士每日陪在他身边学道。
说起刘守忠和石守信,这两个都是历史上赵匡胤义社十兄弟一员,可惜的是陈佑只是依稀听过这个名词,具体有哪十个人他说不上来,也就石守信在后世比较有名,他能记住。
所以,当这两个人来到京兆府的时候,陈佑是准备不着痕迹地同石守信拉一拉交情的,可惜阴差阳错之下最后是带着刘守忠一起上了战场。
说实话刘守忠做得也不错,但不知道什么原因,陈佑总感觉差了点什么,也因此对这个结果有些惋惜。只可惜他不敢光明正大地同禁军将领拉关系,这点遗憾只能放在心里。
除了上面这两件大事以外,还有一件事是陈佑需要考虑的。
如今京兆府五千多府兵,看着人数不多,但这是获准挪用需要上交国库的那一部分税收得来的。如果秋税无法挪用,京兆府维持这五千人就有些吃力了。
陈佑现在犹豫的是要奏请增加京兆府日常府兵员额呢,还是裁剪一部分府兵呢。
为此,陈佑特地召集了一干僚属来商议,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想要京兆府维持现状,五千府兵是底线,再少的话府衙就必须放弃对一部分偏远乡村的掌控。
府兵和派驻的禁军不同,府兵是府衙来养着的,而禁军粮饷主要是来自京师,府衙供应的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如果京兆府奏请增加禁军数量,只要理由充分,很容易就能批下来,但是奏请增加府兵数量,就要冒点风险了。
毕竟当兵吃粮,吃谁的粮就听谁的话,你一个地方官要养那么多兵马作甚?
这是陈佑提出的后勤改革的一部分,结果他自己也无法躲过这个新规定。
相似小说推荐
-
汉末小士族 (牛角的二师兄) 起点VIP2021-08-15完结张俨穿越到雁门马邑的一个小士族家的嫡子身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丈夫生于...
-
大明第一吏 (纸花船) 纵横VIP2021-05-23完结山村小人物一脚踏进了大明官场,成为了县衙里的一个小小捕快!玩弄人心,堪破毒计,出身寒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