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梦呓黄土 (柳宝丁)


  烧火试灶,和面蒸馍,第二天新灶就开伙了。树青又动员几个人在硷畔东边挖了两个半截小窑,围上玉米杆,算是修了一对简易厕所。又把他心爱的马灯拿出来挂在了硷畔东边的窑面上,照的灶房前明晃晃的。知青们越感集体灶的亲切,不光是吃饭、洗涮,连刷牙、洗脚也凑到灶房硷畔上来。新灶房一下子红火起来。柳树青还是忘了一件事情,没把老灶房的粮食囤子搬下来,冬天分粮时这罪可就遭大了。
  冷庙沟的受苦人一年到头都在地里“四不”(种不完、锄不完、收不完、打不完),早、中两顿饭都在地里吃,只有晚饭回家吃。集体灶也只有晚上是红火的。每天晚上收工回来,十几个知青要聚集到灶房前,在新窑硷畔上吃饭、洗漱。锅碗瓢盘一阵乱响,个个饿的嘘唏狼吞。有精神的争吵几句、兴致大的来一段地里听到的趣事(大家不一定在一起干活)、慷慨的还要发一篇议论。累得一漫不行的、情绪一漫不高的,喝完粥拿起工具连脸都不洗就回窑去了。
  本想搬到新窑,远离村中心,知青们自在逍遥,自成一统。哪想村民们就像狗闻骨头、猫嗅鱼腥似地又趋着城市的信息、文明的气味从旧窑来到了新窑。也不怪村民老来新窑转,有几件事是必来不可,一是知青来不久,队长就把记工员改为金解都和赵熙芸了(原记工员总徇情,队上早就想换人,无赖识字的人不多。那天找了个喳,队长刘树生连骂带吆喝就给换了),天天晚上光记工的,新窑硷畔上就热闹的不行。多数社员下地都不带记分本,受苦人的袄褂上没有兜,省那几寸布。男女社员,晚上排着队来凑热闹。男社员围着金豆子,女社员围着小芸。组长、队长也赶紧吃完饭在这里盯着,记多记少要盖上他们的名章才算数。再有第二天安排的活什,此时也一个个赶紧交代。二是汪燕喜爱学医(医生世家),最近公社通知叫培训赤脚医生,燕子就自告奋勇学习去了,回来就自己开了张。这下新窑硷畔就更热闹了,头疼脑热、伤筋动骨、砍伤划破,婆姨娃娃围着燕子转,其实燕子也没什么药,就是扎个针、熏个灸,上个红药水什么的,再就是大家凑个方子自己上山抓点能采到的草药。好在硷畔长,树青把这些事都安排在新窑硷畔的尽东头,马灯挂在东崖壁上,离灶房稍有一段距离,而且记分看病都是一阵的事,一袋烟的工分,东硷畔又悄悄静静的了,毕竟受苦人各家还有各家的事,都有早睡早歇的习惯。知青还稍有点自己的空间。
  除了这些不得不揽的活什,还有些年轻儿娃子端着饭碗就是过来凑热闹。有的干脆就是占便宜来了,看知青灶上有什么好吃的,夹半块馍,捡几根菜,如果有油水大的,拿起勺子就往自己碗里舀,宝财、狗冒就是这样的,大家也懒得理,就是树青有时候要说两句,他管着灶呢。
  也有打心眼里就是喜欢这地界的。山沟沟,没有文化生活,闲的发慌。来得最多的是二女子、椒花和米莲这样的半大娃,有才、有桂已是大女子了,晚上爹妈管的严,不常出门,不过有时借口也偷偷到知青窑上耍上一阵。他们来都是吃过饭,不带碗的。二女子是个十四五岁的男娃,同升老汉快五十时还没有男娃,急的抱来一个男娃,按陕北的习俗当女子养,取名“二女子”(前面有个嫁出去的姐),还真怪,抱来二女子第二年同升就得了个儿子,精贵的不得了。二女子早早就跟生产队下地受苦去了,在地里跟知青混的厮熟。这娃子精灵好动、一刻不闲,不知哪来的那么多精力。来到灶房,先跟金豆子打闹一番,然后又到秀才窑里翻书,其实他大字不识,只找画画看。再就是缠(rān)着哪个知青讲城里的事,或不知从哪里搬来块石头,帮着知青磨锄头或镢头……。米莲是个半大女娃,她不像二女子那么疯,但是一样对知青亲切的很,来了就悄悄地站在黑地里,听知青们说话,脸上露出专注的微笑,手却捻着褂子的衣角,小芸叫她,她就钻进灶房帮着发面、洗碗,小声的问些悄悄话。
  有时候德茂、德盛等几个老汉也来,圪蹴在亮处,按上一锅烟,用火镰打着,一闪一闪的在那里吸烟,知青们要是有精神围过来,有拿个盆、手巾边洗边听,他们就讲一段他自己的和乡村的往事、风土人情、故事传说,或哼上一段道情或信天游。要是知青熬得不行,他们就吸罢一锅烟,在鞋底上磕掉烟灰,抖一下肩上的羊皮袄(或坎肩),背着手回窑去了。
  桂芝娘家离得近,常来,她招呼着还在灶房的知青拾掇这拾掇那,把第二天的馍面发上;把大铁锅洗净,温上水,一方面给知青们洗漱,一方面第二天早上熬粥也省事了。最后他再给柳树青交代几句,才回去。柳树青看看面缸、锅灶、柴碳……算计着后面的日子,拖着疲倦的身子最后回到窑中。
  作者有话要说:
  这章从解决知青的吃住问题入手,详细描述了陕北农村在吃住生活细节上的民俗风貌。例如窑洞的结构和建筑过程,饭食的品种和制作过程。
  本章讲了三个情节,打新窑、派饭、建集体灶。
  看似讲知青内容,展示的却是陕北农村生活。集体灶的建立使荒僻的山村加入了城市文化的气息。
  集体灶实际是是一个创举。
  谢谢编辑审阅。


第5章 第三章 放假 梦开始的时节
  “五一”节时知青就吵吵放假,正是春耕大忙,队里哪能允许。
  麦收过后,一场洪水,累得人困马乏、惊魂未定,加上大豆芽受伤回城,知青们情绪有些低落。实在熬得不行。这时集体灶也起来了,学生生活的气息又渐渐回到身边,大家热烈的希望在大半年昏天黑地的受苦过后,有一个短暂的歇息,就鼓动灶长柳树青去跟队里请假。
  自从集体灶开起后,知青和生产队的联系就全靠柳树青了:要驴驮碳、拉车买菜、盘炕修灶,甚至开会学习、批判斗争、分工派活,不是树青找队里,就是队里找树青。树青就是个传话筒。树青这人实在,不会转寰,也不会拒绝,谁托他干什么,总是应承了,再想尽办法完成。何况集体灶是大家对他的信任,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大家一撮促,树青就硬着头皮到老胡那里去请假。老胡是大队支部分管知青的支委。
  “大家熬得蹭不定了,歇两天吧。”树青跟老胡说。
  按说农村没有休假一说,从开春忙到深秋。冷庙沟地多,更是种不完、锄不完、收不完、打不完。受苦人只要还能动弹,天天都在地里。队里从来没有给受苦人放过假,老胡拿不定,就和老贾、老申、刘树生等几个支委商量了一下。老贾说:“城里娃受了大半年苦,熬煎的不行,歇就歇两天吧。马上就是六月六了,‘六月六,新面馍馍就羊肉’。打一场新麦,杀两只羊,全村也乐呵乐呵。”
  那天晚上,胡干大来到集体灶上,宣布队上批准歇两天。知青们欢乐不已,高呼“胡干大能活一百岁。”要不是当年忌违“万岁”二字,真能喊出:“干大万岁!”来。
  半年来,起早摸黑,没洗衣服、没洗澡、没写一封家信,城里人最低的物质和精神标准都没有了。男生的身上已经起了虱子,女生的头发成了毡。
  这绚丽多彩的两天假期,开启了他们黄土高原上的梦想。“黄土梦”从此开始……
  队里虽同意放假,农活忙得直挨过六月六(阴历)才放他们的假。
  六月六,队上宰了两支羊,知青灶上分了七八斤肉,一斗麦子。第二天知青放假,大家弄了些萝卜洋芋炖了。上午集中在灶房,闻着肉香,学了一阵毛选,七嘴八舌的议论了一番。中午就把羊肉汤吃了个精光,只可惜新分的麦子还没磨成面,吃不成老乡们称道的“六月六,新面馍馍就羊肉”。
  下午各自休息,拾掇自己的事情。有一天半的自由时间,这帮年轻人,毕竟是读过书的,自有其自由的意识和浪漫的情怀,需要尽情的享受失去久远的舒适与自由。于是各自去探寻和享受这夏季陕北山沟的风情,陶冶心中的情操。
  作者有话要说:
  知识青年劳作了半年以后,队里给放了两天假。
  这章用很浓重的笔墨描述了放假这两天所发生的十个故事,几个知青人物与羊只、果树、水源、柳树、主峰、密洞、废村、静沟、冷庙等的交织情节,把读者带入陕北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瑰丽又神秘的画卷。篇幅很重、情节曲折,是整个小说脉络和主题的重要部分。这十个故事都和冷庙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有关,和以后故事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有关。老杜拔苗事件引出了本作品的第一场悲剧,也引出了李新华对生命的思考。
  情节虽是为悲剧铺垫,但这里大量深入的描写陕北美景,应该能够改变读者以往对黄土高原的印象(这些美景不是作者杜撰出来的,是作者亲历见证过的)。相信看了这部作品以后,会有更多的人喜爱陕北,产生去深入的看看陕北的愿望。大美陕北,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探索为什么凡是去过陕北,在那里生活过的人,都对她魂牵梦绕(抗大的干部和北京的知青):“几回回梦见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