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石头,你明个去问仔细些,这马上就要种冬麦了,得抓紧时间弄明白。”
“爹,这个俺知道,这冬麦您先别着急种,等俺明天问清楚了再说。”
老王头对于种麦这个事儿并不那么执着,家里这几亩地种的麦够吃就行了,每年剩下的麦全都卖成银钱存起来。
他们家不是佃户,田地都是自己的,所以对于多留些麦子并没有这样的想法。
相反,如果只种春麦的话,光春麦的收成就够一家吃的了。那么就可以把冬麦种成棉花,如今,棉花的收购价格这么高,老王头十分心动。
第二天王石头早早就去水泥厂上工了,在车间工作了大半天,临近中午的时候到了饭点,大家都去食堂用饭了。
食堂里的饭都是大锅饭,面饼子加大锅菜,很少给人吃米,不过量很足,管饱。每个人用饭的碗筷都是自带的,吃完后自己洗碗然后收起来第二天用。
王石头拿着自己的碗筷麻利的去打了饭回来,这次没跟他以那些车间的工友们一块吃,而是凑到了跟管事走的近的那几个人身边。
今天的饭菜里有几片荤腥,王石头很会看人情办事,他将碗里仅有的那几个肉片挑出来给旁边的一个大哥。
这个工友正吃着饭,眼瞅着碗里突然多了两个肉片,咧嘴笑了笑,直夸王石头懂事。
王石头扒了几口饭,装作不经意的说道:“我昨天回去问了俺爹,俺们家已经没有多余的棉花了,早知道以前就多留点了,俺娘不听,非说当时不卖,价格就更低了,全都卖到了镇上周扒皮那里。现在可倒好,一斤白白少了一百文。”
他这话瞬间引起了旁边几个工友的共鸣。
“谁说不是呢?俺家种的棉花还多呢,出去留下自个用的,剩下的全让俺娘给卖了。”
“俺们家也是。”
“要是再等等就好了,俺们家是前天才卖的,你们说亏不亏?”
见大家说起这事儿都很可惜自家没有多余的棉花,王石头适时的开口说道:“也不知道东家这个时候收棉花是要干啥,要是明年还收就好了,俺指定让我爹多种点。”
“就是,你们说都这个时候了才收棉花,谁知道要干啥用。”
刚才那个被人叫做韩哥的人小声说道:“具体做什么俺也不太清楚,不过上次好像听管事说起,说东家有意在城里开个织造纺,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这时候有些亲戚多的小道消息比较灵通的人凑过来小声道:“这个俺知道一点,俺有个表妹是在城里头一家豆腐铺子帮忙磨豆腐的,上次听他回家说,城东的姜公子,也就是咱们这水泥房的东家,正在准备开织造纺,需要大量的棉花,而且听说还请了记忆比较高超的老师傅来。”
“那请老师傅来干嘛的?”
“哎呀,你傻呀,织造纺织造纺,肯定是来织布的呀!”
王石头听到这话心思动了动,既然要开织造纺织布,那定然需要大量的棉花。而且不止现在需要,若是这生意做得好,恐怕是年年都需要。
人多的地方消息就多,这时候又有人道:“俺听说今年西冯村那块租种别人的地的今年领了很多棉花籽,俺表弟的姑父的二女儿就在那个村,听她说她们家今年换了东家,你们猜租的地是谁家的?”
“谁家的?”
“就是咱们水泥厂东家的!”
“这是真的吗?该不会是你小子在吹呢吧?咱们东家也太有钱了吧?不仅开了个水泥厂,现在又要折腾着搞什么纺织厂,还买了地,吹牛逼也不是你这么吹的。”
那人一看被反驳了,忍不住急了,说道:“谁他娘的跟你吹了?俺说的都是真的好不好?不信你到西冯村问问,他们村附近的那一片租地,现在全都是姜公子的产业。”
见他信誓旦旦说的煞有介事,众人也开始有几分信了。
王石头在人群中听了很多个版本的传言,当天晚上回家之后就跟老王头说道:“爹,今年的冬麦别种了,改种棉花吧!”
老王头依旧抽着旱烟,一口一个烟圈,问道:“咋,都打听出啥来了?”
王石头将今天打听到的觉得有些可信度的话,都跟老王头说了。
说完后他又道:“地皮虽然不贵,但流动的地皮不好买,俺们东家估计手上有钱也买不到更多的地,所以他这棉花说不定根本不够用。”
“咱们今年把冬麦全部换成棉花,等明年再把棉花卖给纺织厂,俺们厂里有好几个人都说城里现在有条街正在大刀阔斧的整修,就是要弄什么纺织厂。”
“爹,您想想,俺现在的水泥厂有多好,就能想到以后的纺织厂有多好。俺们这个东家特别会做生意,跟着他走一定稳赚不赔。”
老王头还没说话,王石头的娘出来了。
刚才他们说的话她都听见了,这会儿出来也是半信半疑的问道:“石头,你刚才说的都是真的不?明年你们东家还收棉花?”
王石头没吭声,等着他爹答话。
老王头抽完了这搓烟,站起身道:“冬麦先不种了,就种棉花吧。”
王石头一脸兴奋,仿佛自己找到了什么发家致富的诀窍,明天获得了认可。
这时候他才跟他那老娘说道:“娘,这事儿就先听俺爹的,先种棉花。如果明年东家不收棉花了,等明年下半年接着种冬麦。反正左右都是卖钱,也亏不了几个钱。”
王石头的娘一看家里掌柜的都发话了,她也没法反对,只得应了声好。
庄稼地里的事一般都是家里的男人们做主,家里男人说种啥那就种啥。
同村的其他人家却不似王石头家里这么果断,毕竟传言只是传言,没有被证实,全都有犹豫豫的不敢下决心。
这几天是种冬麦的日子,王石头留心了一下,村里人把冬麦换成棉花的人家并不多。
赶上农忙,水泥厂里上工的人也少了许多。工钱是按天走的,少干一天就少一天的工钱,所以庄稼地里的年轻人们全都卖力的干活。
甚至有一些家里的老爹老娘们揽下了不少活,让儿子做完庄稼活赶紧去厂里上工。
第166章
姜子延这一阵从乡下收上来的棉花虽然不多, 但也够目前这段时间所需了。
刚收上来的棉花并不是直接从田里摘下来的,姜子延之所以收的价格比市面上高,是因为他所收的棉要求干净而且去籽。
一般棉花都要先经过清花、梳棉这两个步骤, 现在纺织厂急需用棉,所以收上来的都是干净的棉,稍微清理一下便能使用。
经过纺织将棉花变成布, 前提是要先把棉花制成线。
一般都是先用手指将棉花揉搓成指头粗的小细条, 然后接下来便是要靠纺车进行织线了。
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般都是左手拿着揉好的小棉条, 从这个小棉条里面抽出一个小头, 挂在纺车上。
脚踩踏板转动纺车,将这种线头绕起来转到转盘上,左手随时添加棉条, 慢慢的将无数个面条上的棉花拉成了纱线, 绕在一起,棉线就这么做好了。
不过这种做出来的绵线都是单线, 姜子延要求做出多股线来,将这多股线缠绕在一起, 混成一股线, 在经过纺车织成布,便会耐磨又结实。
随着材料和技术准备齐全之后,姜子延又开始通过水泥厂广贴告示, 说他新开了一家纺织厂, 正在招学徒,要求是招收的学徒全部都是女子,而且要年轻一些的, 半大的孩子也要, 可以从小培养。
水泥厂几乎招的都是男工, 而纺织厂招的几乎都是女工。
这下整个临安地界的乡下女子们简直不敢相信,她们也能去当学徒,挣钱养活自己。
世道本来就对女子多有苛刻,女子生下来几乎都是为了嫁人多换几两礼金。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地位是很低下的。一般只有上了年纪的中年女子能够在城里或镇上找到一个做洒扫的粗活。
像姜子延这种纺织厂全部只招女工的还是第一家。
江南的民风要更开化一些,因为纺织业比较发达,所以招收的女工比较多。
但在临安以南以北几乎都没有什么活只招女工,这个消息让全县的女子都震惊不已。
告示上说的待遇十分不错,不过就是赢钱给的少了些,但在那白吃白喝白住,已经很不错了。
这种条件十分适合家里太贫穷,养不起太多孩子的人家。
与其让家里的女娃早早定亲嫁出去减轻负担,不如把她送到织造坊当学徒。
关于招学徒的事,当然也不是谁来了都要的。因为是第一批学徒,以后可能会成为织造纺的中流砥柱,所以招第一批学徒的时候姜子延都是亲自看过的。
将来当学徒的人里面,嫁了人的很少,几乎都是未出嫁的半大姑娘。
其中有一个姑娘姜子延对她印象十分深刻,让他不禁想到了曾经在清平村见过的二丫。
小姑娘姓黄,叫黄招娣,能说会道,十三岁的年纪就很懂事了。
在乡底下,一般十三岁的年纪就已经定亲了。
姜子延问她为什么想到这里来当学徒,小姑娘竟然说是因为自己不想嫁人,这才磨着自己的娘带她过来当学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