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狗子是我……以前养的一条狗,那天晚上你在我脸上蹭来蹭去,我还以为是它在扑我。”
姜子延看林昭越看越觉得他像一只外表看起来有点凶,还有些不近人情的大狗狗,实际上则是外冷内热,忠于感情。
两人又说了一会儿话这才去休息。
刚入九月,下了好几场雨,温度骤然降了下来。
水泥路已经修了大半,连着几天的雨,水泥路已经停工了。
衙门的事情不多,信誉倒是高了不少,有很多百姓经常会因为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而闹上衙门。
比如今天谁家偷了谁家的鸡,明天谁又碰瓷了谁的马车,基本上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每天都层出不穷。
林昭有没有嫌麻烦不肯受理,全都当堂论断将事情解决了。
除此之外他还翻看了许多以前的卷宗,有关于民生的,关于税务的,更多的还是一些积压的悬案。
其中以杀人放火巨多,还有一些是采花大盗的案子,林昭翻看了几年的卷宗,发现这个采花大盗已经作案五六年了,至今仍没有抓到。
还有一些命案距离时间实在久远,上面记录的详细信息并不多,根本无从查起。
林昭先将这些丝毫没有头绪的案子放在一边,他在查看这些卷宗的过程中,发现里面有很多冤假错案。
其中有一桩案子引起了林昭的注意。
这是一个婆婆带着儿媳妇儿状告儿子的案子,对于这种荒诞的事情,林昭也是第一次听说,竟然还有母亲带着儿媳妇儿状告自己儿子的。
卷宗上记载,这位婆婆的儿子因为进京赶考,在路上出了意外,不幸丧命。
然而过了没多久,这位婆婆好不容易从丧子的情绪中走出来时,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一个和自己儿子长的一模一样的人。
到底是自己养大的儿子,除却容貌不说,就算化成灰,当娘的都认识。
然而等她去认亲时,却发现儿子翻脸不认人,却说自己从来没见过她,而是城里一家富户的儿子。
于是婆婆一怒之下,将儿子告上了衙门,然而衙门给出的结果却是她认错人了,说世界上相似的人千千万,那一位并不是她的儿子。
老婆婆崩溃大哭,没过多久便去世了,儿媳妇不满这个结果,再次告上衙门。
当堂受刑夹指棍,却仍是一口咬定那是她的夫君,是她尚未出世的肚子里的孩子。
这件案子引起林昭注意的原因并不是衙门审案有问题,他进来看到所有卷宗大部分几乎都有问题。引起他注意的是这个卷宗里记录的那个所谓婆婆认错的儿子的名字,这个人叫张成玉。
林昭在京城中待的时间虽然不长,可他曾听韩毓秀说过一次,她以前被一个秀才欺骗做了外室,这才未婚先孕生下了孩子,而这个秀才,就叫做张成玉。
如此抛家弃子的男人,即便是秀才,也德不配位。
雨下了好多天,林昭看卷宗也看了好多天。
五六日后天气才放晴,九月的阳光没有那么强烈,趁着白天天还长,水泥路的施工队没有接着休息,而是抓紧时间忙活了起来。
作者有话要说:
晚安
第165章
如今姜子延手里大概有一百八十亩田地, 他在临安城附近的几个村上考察了一番,发现这里的米粮价格不是一般的高,几乎都快赶上京城的粮价了。
稍微一想, 姜子延便明白了,这边的土质不好,不是很适合种粮食, 供不应求之下导致粮价升高。
城里那个富户钱老爷手上就有一家最大的粮店, 靠着这个怎能不富的流油。
临安这个地界都是旱田, 农作物只能种麦, 一年种两季,分冬麦和春麦两种。除此之外,大多都种的红枣和豆类比较多, 种棉花的倒是少一些。
这边要说米价高一些姜子延倒也理解, 可麦价格高,很大一部分都是城里的几家富户在联手炒作, 他们都是各地儿最大的地主,收上来的麦大部分都囤了起来, 再以高价卖出去, 导致百姓们尤其是没有地的佃户们过的十分不易。
姜子延想了想,决定将他手里这些田分成两种,一类春季种春麦, 冬麦全种成棉花。另一类分出来一些适合种茶的作茶田用, 另一部分就种的杂一些,红枣大豆还有甘蔗等等,包括果树都可以种, 这些只要种了, 他就有办法卖出去。
这样一来, 麦的产量应该要低很多,在开展这些计划之前姜子延还要保证佃户们能够有粮吃,在吃饱肚子的基础上能够赚钱,否则,即便赚的钱多了,可粮价那么贵,根本买不着多少米粮。
所以姜子延跟林昭商量了一下,准备在城里开一家米粮店,但米粮市场几乎都被城中的几个富户垄断了,如果没有林昭这个县令在背后支持,怕是开不起来。
林昭也在想这个棘手的问题,要不就从中想一个折中的法子,让米粮行业在临安城的价格降下来,要不就自己扶持一家米粮♂风铺子打破他们垄断的现状。
可不论哪种,若想实行下去都很困难。
如果姜子延开了家米粮铺,价格比其他的米粮铺子低,那么肯定有人争先恐后的来店里购买,即便进行限购,也禁不住大家全都跑这里来买,库存量根本不够。
等他铺子里的米粮卖完之后,其余几家米粮店照样高价经营,根本起不到什么抑制的效果。
这个法子也行不通,这个时代的米粮价格虽然不是随便定的,也是要看当地官员的意思办。
历来都是讨好官员同意其涨价的,若是林昭强制要求让他们降价,只怕他们不情愿还会出其他幺蛾子。
照这个思维想下去,仿佛走进了一个行不通的死胡同。
姜子延换了个角度,与林昭说道:“不如暂时先不考虑让他们降价,米粮铺子咱们还照样开,每斤价格只比他们低一文。同时,靠木棉还有甘蔗,水泥等等增加百姓们的收入,这样他们就能有足够的银票去买更多的粮食。”
林昭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们想要涨价,那是不可能的,一旁有你开的米粮店和他们竞争。另一方面,老百姓挣得多,购买的米粮也多,长时间下去,他们肯定会损失不少,应该会比对着你的米粮铺子降价的。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不得不说,比起经商头脑,还是姜子延更加懂得变通。
两人商定好了计策,便开始分头进行实施。
如今正值九月,水泥路也修的差不多了,冬麦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收割,等割完这一季的冬麦,姜子延买的田就可以自己作主更种了。
姜子延亲自去了佃户们所在的村子,毕竟是新上任的东家,而且下一季要种的东西不再是麦了,如果他不好好安抚一番,恐怕没什么佃户们愿意上门租种。
关于木棉的情况姜子延说了一遍,将好处全都罗列出来,给的分成并不是按实际的棉花量来算的。
和种麦不同,每年种的麦都是按二八分成,两成的麦子归佃户,八成的麦子归地主。
姜子延只要答应给他们的利润换算成银钱比平时两成的麦子多,这些农户们还是愿意租种的。
最重要的是,姜子延承诺,只要农户们愿意来租种他的地,不论种什么,种子一律免费发放,不需要农户们自己购买。
虽然这对农户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诱惑,但还是有很多人不相信。
往常他们租种别人的地时,基本都是种麦,麦的价格不低,东家一开始也是说种子免费发放。然而等到实际播种时,上门要种子推三阻四,眼看就要过了播种的好时间,佃户们还自己倒贴了一部分钱。
此番姜子延说田里不管种什么种子都是免费发放的。这些种子的价格有高有低,像棉花来说,这里种的人少的原因其中一个便是种子比较贵。
姜子延在购买的田地附近几个村全都宣传了一遍,言说如果有愿意的,可以到水泥厂签订租种合同,也就是契约,如果他们不放心,可以把免费发放种子这一项也写进契约里。
这个保证让农户们十分心动。
一开始没有什么人前去报名,过了一天后,有一个村里的年轻人顶不住诱惑去报了名,当天就拿到了签订好的契约。
有一个人去尝试了,接下来便有陆陆续续的人跟着去报名,发现姜子延所说不假,如果田地里不种麦,则是都按收成的三七成发放银子。
比他们以前尊重别人的地要多一成的收入,几天之后姜子延招到了许多佃户们做工。
他之前在青平镇的时候就买过地,其中流程怎么走他已经很有经验了。
当时画的梿枷的图纸他还有,找木工多做一些,放到各个地方售卖,价格不高,但却帮农户们省了许多力气。
赶在农忙收成前,水泥路紧赶慢赶总算是完工了。
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路,西起临安县大河镇附近,黑风村就属于大河镇,水泥厂便是在这个地界。东到京城西郊外,距离京城西城门很近,也就是说以后从临安到京城运输货物十分方便。
只是换成水泥路之后,骑马什么的可能就有些费马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