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的百姓贫穷困苦,从前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就算知道有很多东西能换成银子,但路不通,或是不好走,就没办法将东西换成银子,日子就会一直艰难下去。
如今的这条路修成了水泥路,而且中间有些路段是重新规划的,将主路径缩短了许多。
从主路径上延伸下来许多分岔路,通往各个地方,方便各个镇上的人们往外运输东西,进行贸易往来。
自从这条路修好之后,路上的行人肉眼可见的变多了,其中最多的就是挑着货物赶着马车去外面集市卖东西的人。
此时林昭还在衙门里办公,一旁的师爷在旁边伺候着。
师爷的岁数要比林昭的年纪大上一轮半,差不多有三十多岁,留着两撮倒八胡,时不时的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供林昭参考。
这位师爷可是跟过好几位县官的,所以,对临安城里的民情民生都相当了解。
自打林昭上任以来,他表现的还算安分,所以林昭便一直留他在身边用着。
陈师爷眼观鼻鼻观心,是个心思玲珑的人,仿佛是知道新来的县令是个有主见的正直的官,所以他一直恪守本分。
就比如现在,林昭不开口问他事情,他一般就在旁边做一些辅助性的事情,从来不多言。
他一直秉承着说多错多的原则,给林昭的印象还不错。
此时他正在帮林昭整理公文,对于这位县令上任的这些时日里又是修建水泥厂,又是修水泥路,还经常去村子里走访,体察民情感到十分惊讶。
行事别出一格,特立独行。
陈师爷惊觉这次来的是一个正直而且肯干事的官,想起前几年家里的落魄,忽然觉得以后的日子有了盼头。
虽然以前也能跟着前几任县令捞些油水,可人心底到底是有杆秤的,搜刮来的民脂民膏他不敢多捞,怕于心有愧,每每晚上入睡时总会心底难安。
现在倒是睡得很踏实,虽然俸禄不多,但就像县令大人说的那样,日子会一点点好起来的。
林昭批完了最后一个公文,起了个话头,说道:“水泥路修好了之后,百姓们感觉如何?”
陈师爷笑呵呵的答道:“大家都很满意,好些人家里有牛车的,都赶着牛车拉着东西到外面去卖了。”
“嗯,临安的百姓们出过远门的少,没怎么见过外头的世界,你让人都提醒着些,出去卖东西,长个心眼,别被骗了。”
“大人心善,下官一会儿就下去说一声。”
共事的时间长了些,陈师爷发觉林昭说话倒是没有什么架子,想说什么便说什么,这点他倒是很喜欢。
陈师爷看他拿出了地堪舆图,不知道又在看些什么,于是闲聊道:“老百姓们好不容易出去一趟,恨不能把家里能卖出去的东西都拉上。”
林昭失笑,“都是穷苦的百姓,就该让他们多赚点那些有钱人的钱,省得那些有钱人花不完还浪费。”
“大人说的极是。以前下官总觉得,人的命都是一生下来注定好的。有些人天生命贱如路边的野草,不论谁见了都能随便踩上一脚。有些人就天生好命,享受着荣华富贵,花着旁人几辈子都挣不来的钱。”
“不过现在下官倒是有另外一种看法。”
“说来听听。”林昭说道。
“虽然人生下来地位不同,境遇不同,但如果找到正确的方法,加上后天的努力,也不是不可以改善的。”
林昭一边拿起笔在地堪舆图上圈了几个地方,一边说道:“不错,还是很有觉悟的。”
陈师爷向来是最会拍马屁的人,可到了林昭这,说的话便多了几分真心实意。
“大人和以前临安的县令都不太一样,下官看的出来,您是个心里真正装着百姓的好官。”
林昭抬头看了他一眼,发现他神情正经不似开玩笑,笑了笑没答话。
他在地堪舆图上认真看了起来,然后围绕着已经修好的主干道,又规划出来了一条路线。
他道:“去把修水泥路的主要负责人叫过来。”
陈师爷不明白他想做什么,有些疑惑的问道:“水泥路不是已经修好了吗?现在叫修路的负责人过来,是还要进行查漏补缺?还是水泥路出了岔子?”
陈师爷有些担心,这能为家乡带来便利的水泥路才修好没几天,可千万不能出岔子。
林昭摇摇头,解释道:“不是,是叫他过来商量一下,准备接下来要修的路。”
“还要修路吗?”陈师爷有些惊讶,他唤来一个衙役让他去叫修水泥路的总工过来一趟。
林昭觉得在这些事情上还是要跟身边的助手讲清楚些,免得什么都不知道,到时候手忙脚乱,提前知道也能做个准备。
他说道:“已经修好的那条路,主要是官道,算是一期工程。”
一期工程这个词他还是跟姜子延学的。
“如今这条路已经修好,投入使用后反响也不错,所以本官打算开始着手修建二期工程。”
陈师爷虽然不懂什么叫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但从字面上理解并不难。
这可是建设家乡的大好事,陈师爷十分兴奋的问道:“大人,您是说咱们不只修一条水泥路吗?是不是后面还有三期工程?四期工程?临安这地儿会修很多条水泥路对不对?”
林昭点点头,“嗯,目前是这么打算的。不过有些地方的路得实地勘察一下,明天去找几个专门绘制路线图的人过来,把路线规划一下,再商量修其他路的事。”
“没问题,您放心,这事交给下官来办。”
陈师爷的老家是在临安城下面一个叫做泗水村的地方,泗水村属于白水镇,但白水镇距离临安城比从临安到京城的路还远。
因为有一段近路不能走,只能绕着半个山才能到临安,出行十分不便。
陈师爷虽然在临安县衙里当职,家里妻儿还有老母都接来了,但他们村子就走出了他们一家,其他人都还在村子里,出行不便,生活十分艰苦。
若是从泗水镇到临安城的路修好了,那往来做生意就会十分方便,村子里的乡里乡亲们也都能改善生活了。
林昭看他面上挺高兴,又怕他着急做事不稳,便说道:“别急,慢慢来吧,路人一条一条修,我来这里的使命就是帮助临安的百姓们脱离贫苦的。”
…………
水泥路的二期工程已经在规划中,不过两三个月的时间,已经动工开始修建了一点。
而第一批棉花也到了采摘的时候,佃户们按照姜子延的要求几乎全都种植的棉花,如今全都开始下地摘棉花。
棉花成熟之后壳会裂开,露出里面白色的棉芯,将棉芯揪出来放到筐里,采棉就完成了。
而棉花杆砍掉之后,还能当柴烧,这些柴都是佃户们自个儿的,谁家种的地砍下来就是谁家的。
当第一批新鲜的棉花收上来之后,在纺织厂的一个宽敞的大间里进行集中清花去籽等等一系列步骤。
这一批新鲜的棉花姜子延打算卖一半给别的客商,留一半供织布使用。
现在能做成品布的只有几个老师傅,招来的几个年轻的织女用多根线织布的技巧还不太熟练。
而新招的学徒们才刚学没多久,最多也就捻根线头,所以整体消耗棉花的数量并不多。
很快,第一批多根线织成的布便出来了,但织布染布是一体的,姜子延的纺织厂里并没有染布这个技能的人,所以他只能委托给一个染布坊,将他们织好的布染成需要的颜色,晾晒之后给他们送来。
姜子延如今需要做的便是找几个技艺高超的裁缝坐班制进行上工,按照他画的图样做样衣。
几乎是一个流水线工程的作业。从织线织布,染布,裁缝做成衣,大概是三个主要流程,如果再加上一个清洗棉花,算上也就是四个。
姜子延觉得日后将这个纺织厂扩大规模了,便可以安排四个这种大车间模式进行作业。
奈何现在人手少,会专有技能的人也不多,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所以现在是能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赶在腊月之前,由姜子延绘制的图样、多根线织出的布做的成衣做好了。
第一身衣服选用的布料是深蓝色的,斜襟的扣子,每个扣子中间都有一幅吉祥鸟的图案,衣襟斜折,后背上字肩往下起嵌两行线,还有一幅龙腾云雾的图案。
这是一身棉衣,因为用了多根线的布,布料厚实防风,加上中间填充了棉芯,棉芯用线全都固定好,整个棉衣看上去一点都不臃肿,反而有一股整齐贵气的美感。
这个深蓝的颜色偏暗,姜子延是给荣老王爷做来穿的。外衫是一件披风,披风里面也加了棉,衣领上镶嵌了一层皮毛,看起来华贵典雅,重要的是保暖性比较好。
虽然王府里有地龙,冬天烧起来一点都不冷,但人总是要出门的,这身衣服出门的时候穿就刚好。
成衣拿回来的那一刻,姜子延立刻就拿给林昭看了。
林昭摸了摸那厚实的衣袖,夸道:“样式好看,衣服也厚实,应当是京城里没有的款式,我都有些嫉妒祖父了,竟然能穿你做的第一件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