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夫君是未来首辅[基建] (长亭渡)


  水泥路修成之后林昭立刻就写了折子上书给了皇帝。
  皇帝经常微服私访,上次科考的时候还去了同文馆,这次在折子上看到林昭说这条水泥路已经修好了,忍不住穿上便服去西郊外看了看。
  一眼望过去,水泥路有些发白,地面坚硬平整。他坐在马车上在水泥路上行了一会儿,发现丝毫颠簸的感觉都没有,平稳而且速度还快了不少。
  皇帝十分欣喜,当即对林昭大家赞赏。
  林昭在桌子上还说到用水泥这种材料可以建房子,修建出来的墙壁十分坚硬,而且房屋又整齐又防风,甚至在遇到地动之时也有奇效。
  这让皇帝十分心动,下令让工部将这种水泥大力推广下去,主要官道上尤其是通往重要地区的官道,一律采用水泥进行修建。
  如今从临安通往京城的水泥路已经修建完成,这不禁给来往两地经商的商人们给予了非常大的便利。
  往常需要走一天的路程,现在竟然缩短了一半,只要半天就能到地方。
  姜子延之前在临安城内买了一条地处偏僻的街上所有的铺子,这些铺子有很多一直挂着转让出售,姜子延索性将它们都买了下来。
  既然要发展,那就要推陈出新,这排房子地处位置偏僻,不如好好规划一下,开一排小作坊。
  木棉可以卖出去,也可以自己加工纺织,完全可以引进技术,在这边开一个纺织厂。
  除了纺织一些精美的布品之外,还可以,请人来做成衣。这个时代的成衣样式很少,姜子延翻了翻百科全书上的服饰那一章节的介绍,加上自己素描的功底,完全可以描几个成衣花样出来。
  生产出来一批批的成衣可以卖到京城去,不过要借用一下荣王府的力了。
  他的名下可没有成衣铺子,不过荣王府家大业大,成衣铺子应该是有的,新做好的样衣可以拿到荣王府的铺子里卖。
  姜子延规划的十分完善,第一步就是种棉。
  第二步便是改造临安城里那一排铺子。
  那么多棉花,不一定非要做棉衣棉被,可以先生产布料。像前世他所见过的那些多根纱之类的,全都是用棉来进行纺织的。
  对于纺织业他懂得并不多,而江南的制造业发达,他完全可以请教朱秉良来帮忙。
  自从他到京城之后,与朱秉良时常有联系。只不过因为两人所隔甚远,互通的信件每次都要隔大半个月才能收到,所以交流不是很频繁。
  朱秉良经常会写信问他一些生意上的意见,他结合自己在前世所见的生意之道适当的给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倒是让两人的交情更加深厚了。
  此番关于纺织业的事他便给朱秉良行写了信,寻求他的帮助。
  虽然江南的制造业大多都是值得锦缎,所用都是蚕丝,不过织布的方式倒是有异曲同工之法。
  有了朱秉良的建议,姜子延请来了几个善于制造的织女,给他们讲解多根纱还有其他纱类和布类的纺织原理。
  棉花需要先捻成线,但大多数都是捻成的单线,捻成多线来进行纺织,要比单线耐磨,而且也更具有韧性。
  现在农户们身上穿的布料大多都是单线制成的,韧性差,稍不留神,被哪个地方挂住就会撕拉一片下来,所以古代人身上的衣服经常会有补丁。
  但如果用多根纱来做布料,会更加耐磨结实。
  到时候染上各种颜色,就成了质地更好的棉布,用来做成衣是再好不过了。
  这几日姜子延几乎每天一大早就跑去城内的安西街,也就是她买下这一排铺子的那条街。
  买了这个不景气的街道下来几乎把她带来的银票花光了。
  得亏城里还有一个酒坊一直运作着,酒坊自开业后生意一直都十分好。
  尤其水泥路修好之后,往来运输酒的马车更加平稳了,极大的减少了那些装着酒的瓷罐的磕碰。
  之前运送的时候底下不知塞了多少棉被捂着,从怕路上磕磕绊绊给碰烂了,那酒就会全撒了。
  如今这般平坦的道路只要马车不赶的太快,酒瓶碰烂的损失几乎是没有的。
  之前被姜子延帮过一把的张氏已经在酒坊里干活一个月了,每日她的活就是负责给前来买酒的人打酒。
  酒铺里的酒大多都是散酒,不论有钱没钱,只要酒瘾犯了,都会前来灌上一壶,喝上一两天。
  而里面架子上精美的雕花瓷瓶装着的酒大多都是被城里的富户买走的,价格虽然贵,但他们也不缺那点钱。
  靠着这个酒铺挣得钱,姜子延好歹手里还能有点儿净收入的银钱供他应急。
  这条街上的铺子姜子延数了数,大概有二十几家,他让人将其中一部分中间的墙打出来一扇门,做成一间一间互相连通的小作坊。
  请了附近几个手艺比较好的织女前来教习织布做衣服的手艺。
  不过也是有条件的,收徒只收年岁轻些的,这种学的快。而且在学徒期间,每月只给二十文钱,管吃管住,学纺布的一应事物全都由作坊提供。
  学成之后必须到这里的织造坊做工,会发放正式的工作服,每个月还有正式工的工钱,只要你不偷奸耍滑,这会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好工作。
  只是前期准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还有银钱。光请来负责教习的织女们姜子延就花了大价钱,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上了年纪的师傅们,给的待遇更是丰厚。
  折腾了一个多月,纺织厂总算是准备妥当了。老师傅们也把多根纱的方法掌握了,接下来就是招学徒了。
  不过在这准备期间,有几家佃户上门说种子的事,姜子延这才想起来到了该种庄稼的时候了。
  于是赶紧吩咐小钟采购种子,要买那些品质好的,然后再让佃户们来领。
  佃户们隔了三天领到了种子,十分高兴。虽然时间晚了一些,但好歹种子全都发放到位了。
  冬季种棉花的地界居多,等棉花收成的时候,就能为织造纺供应新鲜的棉花,用来织布做衣服。
  现在第一批今天的棉花还没下来,姜子延只能先向农户们收购多余的棉花。
  一斤棉花五百文进行收购,和市面上的收购价差不多,而且是大量收购,就是有多少就要多少。
  种棉花的并不多,家家户户的棉花,除了自己用来做些棉衣棉被,剩下的几乎全都卖给镇上收棉花的了。
  而且卖到镇上所收的价格极低,但转过头来,别人要去买棉花时,价格就很高。
  所以乡底下一般谁家需要棉花了就去种棉花的那家问问,如果有多余的棉花就可以买一些。
  姜子延这次没让人到村子里去宣传收棉花的事情,而是让人在水泥厂说了一下,水泥厂现在做工的工人很多,跟他们说了之后,让他们回家跟乡里乡亲们说,更加省事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于是在水泥厂里做工的村民们回到家,逢人便问家里有没有多的棉花,开水泥厂的东家说要收棉花,一斤按五百文收购。
  不过虽然一斤五百文文价格很高,但要的都是去过籽晒干的干净棉花,十斤棉花有一大袋,足够做好几床被褥。
  家里还有棉花囤着没有卖掉的这次就沾了光,卖到镇上也才一斤四百文,卖到水泥厂一斤能多赚一百文,这差价相当大。
  黑风村,村头的老王家。
  老王的大儿子王石头就在水泥厂做工,每个月工钱就有一两多银子,而且中午还管饭。王石头心里对这个水泥厂十分有感情,谁要是敢说水泥厂一点不好他就跟谁急,是水泥厂妥妥的忠实员工。
  水泥厂现在也不是那么好进的,人员已经趋于饱和之下就不再招工了。现在那些当时只怀疑态度,没有报名前去的,心里都后悔死了。
  每每听见谁家说有人在水泥厂做工,王石头就与有荣焉。
  这次水泥厂的管家说了,东家要收购棉花,他晚上回到家,赶紧跟自个儿爹说了这事。
  奈何他们家种的棉花极少,采摘下来也仅仅只够一家人做棉被,做棉衣的,省的再花钱买了。
  王石头的爹抽了口旱烟,蹲在门沿上忍不住问道:“石头,你说你们东家明年还收棉花吗?”
  王石头扭头看向他爹,挑完最后一桶水,说道:“这个俺也不知道,管家没说,反正现在是在收。”
  想了想,他又问道:“咋了爹,应该不会是想今年冬麦不种了改种棉花吧?”
  他爹缓缓吐出一口烟圈,道:“明天我去趟你妹妹那,看她家还有没有多余的棉花,那个时候趁着人家高价收棉,赶紧让她卖了去。”
  王石头的妹妹去年嫁到了另外一个村,和他们这个村中间隔了一个村子,并不算很远,只是路不太好走。
  王石头一听,说道:“不用,爹,你不用专门跑一趟,二妹,那个村也有人在我们那干活的,这消息肯定都回家说去了。”
  老王头点点头,“你说的也对,你妹妹那肯定也知道了。”
  “爹,您先别着急,等俺明天去水泥厂上工了,再打听打听,看看东家要收棉花时想干啥,要是明年还收,咱们也多种点棉花。”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