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还有那些个乱七八糟的贺礼,全送去库房封起来。”皇帝微扶额头,对手底下同样“乱七八糟”的乌烟瘴气十分无语,“让他们捐灾捐不出几个钱来,送礼倒送的一个比一个大方。”
周铮:“是。”
这些个值钱物件,都来自达官贵人手中,再卖回民间是肯定不成,又不能再转手送出去,只能扔在皇库中惹灰尘。“扔”这个字说的太容易,那些个东西不仅白占着库房,每每还要招几个小宫人来日日保养着这些金石美玉,当真耗钱耗物。
眼看着刘璞这“甩手皇帝”就要踏上长乐宫前的高阶,回自家舒舒服服的暖阁里去,周铮终于打不定主意似得开口问道:“要不要挑几件送到后边儿去呢?”
他口中的后边,即皇帝稀薄的后宫嫔妃们。
女人入后宫,如同羊羔入虎口,只有进、哪有出?本朝尤甚,那些个选秀进来的女人,本抱着一腔的青春年少、满腹的旖旎心思,虽知碰上这么个不乐意沾惹后宫三千溺水的皇帝,也只能跟金石玉器这些个死物为伴。
刘璞性子虽然不特别良善,但也晓得这些个单纯女子也是可怜人,所以从来不曾亏待些许,赏赐之类更是极其拿得出手。宫中每每得了华彩之物,都是直接交给周铮分给各人的,事儿精似的老头,居然拿这种习以为常之事来问他?
皇帝停步,意味深长的瞥了周铮一眼。
周铮是个明白人,知道皇帝看了出来,也便不忌讳,轻声问道:“陛下何故把朱大人遣走呢?就算他有些不大恭敬的地方,至少功夫还是不错。”
听了这话,刘璞故意嗤笑一声,做出十分的傲然来:“他功夫不赖,难道我的功夫就差?”
练最后一层功法时,周铮是少有的知情人,当然也看见了他被药丹折磨的死去活来的模样。可年轻人毕竟是年轻人,刘璞又是少有的好强性子,人后如何挣扎的难堪,人前依然是要人五人六,装出一副满不在乎、成竹在胸的豪气来。
大概是自己真的老了?
“陛下……”
“那不是谣言,是真的。”刘璞突然正色,语气乍然轻了下来,“太后确实是怀了孕。”
七八天前,周铮的小徒弟黄德听宫人私下耳语,说是太后被把出喜脉来了,便立即回禀给了老常侍。这消息只道是捕风捉影,不想居然是真的?
“许老人说的,哪还有假。”皇帝叹口气,对这个不知跟谁姓的弟弟颇感无奈。
周铮皱了眉头,两只老眼上的皱纹愈发深了。他试探着问道:“是朱大人?”
“怎么可能?”皇帝把周铮乱安在朱七头上的“帽子”三言两语的摘了下来。他声音极浅极低,又极其平稳,如同一条夜色中安静流淌着的一条小溪:“是小襄王刘裕的种。”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 朵朵@优兰朵 的地雷~爱你么么哒,谢谢赏识十里的文章~
第38章 落雪
“底下人胡乱说,黄德又是个没脑子的东西,陛下您何必信他……再说许老人虽然医术高明,但太后总不可能劳动他老人家亲自把脉,他没准也是道听途说,不足为信吧?”
周铮絮絮叨叨,不知道他是生平一贯的小心谨慎到走火入魔了,抑或是纯属在安慰刘璞。
再怎么说,从周铮这老人家的眼里看来,皇帝都还只是个孩子而已。
刘璞神色莫测地勾起嘴角笑笑,却什么也没和周铮说,反而背着两只手,把腰杆子挺的笔直,掉头往暖阁方向去了。他借药练功,又是正值盛年,身体底子其实应该还不错,但不知怎的,或许是许老人配的药出了毛病?刘璞总觉得腰上酸痛,一条脊梁上好像扎着万千钢针似的,当真称得上“如芒在背”四个字。再者,刘璞这个人,背上越疼,反而偏要把腰挺得老直,也就越发喜欢背着两只手走路了。
明明是个少年人,骨子里却老气横秋。
老常侍习惯性的塌着脊梁,叹口气,循着皇帝的步子一同往长乐宫去。看样子皇帝的腰又得疼一晚,今夜天气阴沉,连半颗星子也没有,想来是要下雪,落了雪再把皇帝的冻了,那就太不好了。
得早早多生几个暖炉子起来才好。周铮一边拢着袖子走着,一边细细的琢磨,盘算着暖炉该生几个、得吩咐下人几时加些炭火、炉子是该放在哪里的方便又暖和、皇帝的冬衣是不是该多预备几件……
他这边正刮心刮肺、颠三倒四的担忧着龙体,刘璞那边却也真的没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轻松。刘璞刚才之所以敢那么肯定的说太后肚子里的孩子是小襄王刘裕的,不是因为道听途说、也不是因为胡乱猜测,而是因为,这都是他亲眼所见。
亲眼所见的不是把脉,也不是那几个宫人私下传言的孕中呕吐。皇帝再有多大的神通,也没办法把太后腹中的孩子拖出来验明正身,但亲眼看见了刘裕在太后的凤榻上,这难道还不够?
刘璞把眼睛闭上,又想起那日的情形。
那还是他十三四岁的时候。
他从小长得竹条子一般细细长长,没了侍卫、宫人跟随时,也是个去哪儿也不大惹人注意的小少年。那日太后招他去长寿宫,而小皇帝不知因为了什么事情,正生着他母后的气,便凉言冷语地拒绝了个干净。
可刘璞虽然从小惫懒于读书,好歹也是从老讲席那里知道了些七七八八的古礼不可废之类,再者身边还有一个迈步子都不肯走错一步的檀二公子盯着,到了晚间,闹脾气的小皇帝还是不情不愿的去了长寿宫。
这一去,可就是去错了时候。
小少年顾念着面子,不愿让宫人知道他最后还是遵从了母后的吩咐,于是猫着身子从长寿宫左边的矮墙上翻了进来。正值夏日,长寿宫中郁郁葱葱、树木繁茂,刘璞身上又有些功夫,脚步轻快,没几步就跳进了长寿宫的寝殿之侧。
暮色已至,太后是肯定呆在寝殿里的。
小皇帝顺了顺被树杈子搅乱的头发丝儿,把袖子里折进去的草叶子挑拣出来,蹬着墙,扒拉上了窗台。
夏日炎热,窗扇大开。
偌大的寝宫前殿无人,刘璞四下溜了一圈眼,轻飘飘地着了地。
他熟门熟路,溜达进了后殿凉凤亭,本打算向自家母后扭扭捏捏地认个错误、领个责罚了事,不想却看见了些不该看见的东西。
没错,入目即是巫山雨云、共赴温柔乡。
那时候的小襄王比现在略瘦些,但摊在榻上也是好大的一堆肉。刘璞从屏风后边探了一只眼睛,盯着这一堆白花花的肉,脑子里边登时充满了类似于泥巴之类黏糊稠重的东西似的,连弯儿都不会转了。
太后与小襄王私下勾结甚久,算在现在,至少也欠下了七八年的风月债。
起初,刘璞自然是接受不了的。刘裕是老皇帝的侄子,也就是太后的小辈,这两代人搅在一起,不就是乱了伦理纲常?而且无论他对母后有多大的不满意,那都是生他养他的亲生母亲,一个半大孩子,怎么忍得了母亲和别的男人纠缠?
然而愈到后来,愈冷眼旁观了许多事情后,他却只觉得太后也可怜。
一个女人家,想要护得自家儿子不被旁人篡了位,不知暗地里要花多少的心血、承受怎样的担惊受怕。
说到底,那些个不满少年郎身居高位的重臣老将们,默认该继承皇帝位置的皇子皇孙,不外乎两个选择:一则是颍川王刘宁,二则是小襄王刘裕。
颍川王自不必说,成怀王逝世时,留下了一封大将军玺密令,提早就把刘宁封去了“宁做老农不入相门”的颍川一带,摆明是断绝其一切有可能问鼎中原的念头;而襄王一脉的封地自老襄王起就不断加封,连续三任皇帝又没有一个敢把这些封地全封到一处去,唯恐其汇聚成个无法无天的诸侯国,这样一来,反倒弄的襄王领土遍天下了。
遍天下也不可怕,都是些小地方,也就很容易收拾干净。可老襄王那败惯了家的皇兄,感伤宝贝弟弟被刺杀于宫门之前,心里酸楚,大笔一挥,把南方十八郡又拨了三个给他家做补偿。
三个也就三个吧,南方地广人稀、毒瘴遍地,也不是什么富得流油的好地方。但怀就坏在,老襄王之前得的封地中,正好有两块儿在南边,东南、西北两个角都守的严实,往常没这新封的三郡时,两地相隔甚远,成不了大气候,现在封土令这么一下,可是恰好就连成了一条线。
这条线有个更为著名的标识,也就是之前纪国修建的两广大运河。
沟通东南、西北角,纵横南方地带,它是联通南境极重要的枢纽之一。当初的纪国,正是凭着这一条运河,在条件并不怎么有优势的南境,硬生生劈出了百余年的康庄盛世。
倘若不是因为那年难得一遇的蝗灾、旱灾一同席卷运河沿岸中部地带,使得这条枢纽带全线失控,恐怕朝文帝能不能带兵打进纪国都城,都不大敢拍着胸脯保证,这一片秀丽江山到底花落谁家,大约也未可知。
只是这条运河的主人,兜兜转转,如今居然落在了襄王一脉手中。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倘或襄王造反,即使举事不成,只要退居南境,重现纪国大业不是问题,朝国的天下,实际上是有四分之一,也同两广大运河一样,落在了襄王手中。既然这样,与其等他造反,不如识相一些,把刘璞这个派不上什么大用场的孩子从皇位上赶下去,乖乖的拱手让给人家刘裕的爽快。
相似小说推荐
-
我心安处 (六楼九号) 晋江2017-03-11完结方成安默默摇头,低声道:“人一生所经之事,哪有事事周详如意,若要思来想去,必有后悔之处,...
-
师兄?师叔?不,是夫君 (百里车夫) 晋江2017-03-06完结又名《师兄说过的爱都是作下的死》小受有一个不老又贪玩的父亲,小受还有一个毁了他十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