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零的幸福生活》作者:心非尘
简介:
这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大龄女子死而复生、带着全家发家致富的同时,不断修炼技能,收获亲情、友情、爱情,走上人生高峰的故事。
============
第一章 陈沫死了
2019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刚加完班的陈沫正在往家里赶。
说是家,其实也不过是一间只有区区几平米的房间,但每个月却要花费她四分之一左右的工资。
在那个“家”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连衣柜都没有,她回去除了躺在床上,根本干不了别的事。但可悲的是,在这繁华的城市里,除了那间破屋子,她无处可去。
陈沫裹了裹身上的大衣,继续脚步匆匆的赶路。虽然她穿得像只熊,但依然挡不住凛冽的寒风,冰冷彻骨的寒风往她脖子里灌,冻得她双颊通红,嘴唇发紫。
她现在满脑子只有一个想法:快点到家,快点把自己埋在被子里!
意外发生在陈沫即将到家的时候,就在她家所在的那栋楼房旁边的巷子里。
其实,陈沫一直都知道她家的地理位置不好,尤其是这条巷子,光线不足,又脏又乱,一看就是杀人抢劫的绝妙之处。
所以一直以来,她都很怕走这条巷子。但她没有别的办法,上海房价贵,租房也特别贵。能找到这间月租不到三千、上下班时间又不超过1个小时的住处,实在是不容易。她没有资格挑。她能做的,就是每天随身携带防狼喷雾和小刀,图个心理安慰罢了。
陈沫大学毕业后就来了上海,这已经是她在上海待的第八个年头了,在这边也住了将近4年,一直平安无事到现在。
原本,她打算工作完这一两个月,等公司结完今年的工资和年终奖,就辞职回家的。没想到,意外就这么发生了。
如果抢劫的只是一个人,陈沫或许可以通过防狼喷雾和小刀把抢劫犯吓走。但倒霉的是,对方是一群人,一群17、18岁左右,酒气冲天的青少年混混,纷纷拿着刀具。他们最小的刀也比陈沫手里拿的那把大。
陈沫很识时务,一看情势不利,很干脆的把包包交了出去。对方翻了翻,只找出一块老旧的手机和几十块零钱。
这让这群混混很不满,他们凶神恶煞的让陈沫拿出钱来。陈沫慌乱的摇头,害怕的说自己真的没钱了。
混混们不信,但他们翻便了陈沫的衣兜,依然没有别的收获。一怒之下,一位把头发染得鲜红的混混一刀捅进了陈沫的肚子。
陈沫倒在地上,血液染红了她的白毛衣,看上去触目惊心。混混们这才慌慌张张的逃跑了。
躺在地上的陈沫扫了一眼被丢在地上的包,里面的物品散落一地,但没有钱包和手机,不知道是哪个混混顺走了。
她挣扎着站起来,走的跌跌撞撞,但这条小巷像没有尽头似的,怎么都走不出去。她想求救,但她疼得微弱的声音淹没在黑暗里,没人听见。
很快,失血过多的她手脚无力,跌坐在墙边,再也站不起来。她只能可怜兮兮的蜷缩在那里,任由血液流失……
意识恍惚的她抬头看着黑得无边无际、不见一颗星星的天空,不由的回想起自己的一生。
她出生于1990年,那个时候计划生育抓得正严。她不知道当时父母得知自己是个女孩而不是男孩时到底是什么心情。想必应该是失望的吧,要不然她怎么会有只小自己不到2岁的弟弟?
陈沫的一生,最开始的记忆就是自己和弟弟两个小娃娃躺在床上玩,弟弟却把自己咬得哇哇大哭的场景。
整个童年,一大半的记忆都是对弟弟的嫉妒和对爸爸妈妈的怨恨。
她嫉妒弟弟有自己渴望但得不到的玩具,嫉妒他拥有爸爸妈妈的爱,自己却像个没人要的小孩。
她怨恨爸爸妈妈对弟弟的偏爱,怨恨爸爸妈妈对自己有一点错误便是非打即骂,怨恨爸爸妈妈永远一句“你是姐姐,你得让着弟弟”,所以她必须干家务、任由弟弟欺负自己不能还手,任由弟弟的玩具一件件增多自己却什么也没有。
于是,她变得胆小、懦弱、孤僻、自卑。
童年的另一半记忆是对爸爸妈妈的思念,以及和爸爸妈妈短暂相处的幸福。
爸爸妈妈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只有小学的学历,夫妻两个为了挣钱,辗转了多个城市打工,好不容易有了一点存款,也为了生小孩而倾家荡产。
他们带着两个孩子四处漂泊,在城里又混了好几年,依然没有买下房子、定居下来。为了减轻压力,他们便把6岁的陈沫留在了农村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
然后,陈沫便过了6年留守儿童的生活。没有天天和父母相处,没有处处和弟弟对比的伤害,陈沫的生活很平静,也很孤单。
爷爷奶奶不是话多的人,在农村那个一个年级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她也没能交到要好的朋友,于是她越发的沉默。
那个时候,她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爸爸妈妈回来看望她的日子,也许是因为愧疚,那短短的几天,爸爸妈妈会和颜悦色的对待她,还会为她带来好吃的零食和漂亮的衣服。
后来,父母终于在一个小城中有了稳定的收入,打算定居在那个城市。于是,他们把陈沫也接到了过去,一家人租住在几平米的小屋里。
那时,他们一家四口的日子过得很贫苦,摩擦不断。远离了六年的嫉妒与怨恨又缠上了她。
陈沫和父母分开六年,本就和他们产生了隔阂,这样一来,原本淡漠的亲情越发的岌岌可危。
然后,她上了初中,开始住校。她孤僻的性格让同学们都对她敬而远之,但她却把学校当做逃离家庭的避风港,每天独来独往、三点一线,过得也算平静。
直到上了高中,父母终于买上了房子,一家人搬进了不大的新家。
也许是生活的重担缓下来了,父母的脾气渐渐温和,也不再一味的偏爱弟弟,陈沫的日子好过了。这些使得陈沫内向到自闭的性格有所好转。
但她与家人的关系始终得不到改善,长期住校的她早已习惯这种与家人不远不近的距离。
然后,她去了一个遥远的城市上大学。
室友们几乎每天都会给家人打电话,即便是后来适应了大学生活,一个星期也会打一次。
只有陈沫,对她来说,给家人打电话是一种煎熬,因为她不知道该和他们说什么,每次费尽心机找的话题总会被父母一句话终结,她和父母似乎没办法像正常的亲人那样聊天说笑。
第二章 鬼魂
大学四年,陈沫和家人之间的关系依旧不顺,但她的大学生活却很美好。
追剧、看小说、每天最大的烦恼就是吃什么。她还是很沉默内向,但已经改善很多,和室友相处还算愉快。
这样的生活可以说是陈沫一生中最自由、最轻松的时光。
但陈沫心里清楚,她大学期间的自由轻松,是由父母的负重前行换来的。那个时候,父母频繁生病、收入也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后来弟弟也上了大学,经济负担大幅度增加。
这样的情况下,陈沫不敢想考研的事,她只能选择一毕业就找工作,挣钱减轻家里的负担。尽管她清楚,她一个二本的学历,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前途渺茫。
毕业后,陈沫去了上海,有两个原因。一是想在大城市开阔眼界,如果能找到上海户籍的男朋友说不定还能留在上海。二是大城市收入高,尽管开支也大,但终究比家里的小城挣得多些。
但命运之神始终没有眷顾她。
这些年在上海陈沫吃尽了苦头。刚来的时候,她身上只有几百块钱,在找到第一份包吃包住的工作之前,她睡了一个星期的大街,活得像一条流浪狗。
八年过去了,现在她月收入过万。其中的辛酸苦楚,只有她自己知道。
然而,即便过了八年,她在这个城市依旧无牵无挂。虽然有关系不错的同事,偶尔可以聊聊天、说说话,却没有人能走进她孤单的内心。她没有朋友、也没有爱人。
她累了、倦了,所以打算回到家在的那个小城。
也许是年龄大了,开始恋家了,明明和家人的关系没有多好,但血缘的联系是她割舍不掉的。大概在她内心深处,她始终觉得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吧。
陈沫告诉父母,她想结完今年的工资和年终奖就辞职,过得轻松自在些。
父母喜忧参半。喜的是外出多年,好几年过年都没回来的女儿终于可以回来了团聚了;忧的是家在的小城与上海相比差得实在是太远了,想要有份月入5000的工作都不容易,更别说上万了。
最终,到底是父母年纪大了,不忍心女儿30岁了还在外面孤苦无依的生活,反过来劝说陈沫,家里虽然不如外面繁华,但至少能为她做上一日三餐,吃喝不愁,让她放心回来。
决定要回家后,陈沫内心深处多年的不安、无助消失了,心情变得无比轻松。
为了在走之前尽可能多的挣钱,也是因为年底了、公司业务繁重,陈沫便天天加班,想尽可能多的挣一点加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