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宝石使用了它的灵力,送她转世投胎去了。
青年关上盒子,对着陈沫消失的方向,缓缓说道,“我有种感觉,我们还会再见的。”
第四章 重生
陈沫迷迷糊糊的醒了,在床上躺了好久才回过神来。
她愣愣的看着房顶斑驳的墙皮,耳边听着电视机传出的声音,感受着自己的呼吸、心跳,又看了看自己幼小、白嫩的双手。
她真的活过来了!
但感觉好像不是投胎转世啊,现在的她似乎是个孩童。
她爬起来,环顾四周老旧的家具,有种莫名的熟悉感。床边的挂历告诉陈沫,现在是1995年的2月3号,刚刚过完春节,年味还不曾散去。
“沫沫,醒了啊。来吃午饭,吃完饭,把感冒药吃了再睡。”
陈沫看着推门进来人,忍不住热泪盈眶。这是她的妈妈啊,年轻的、漂亮的、脾气不好的妈妈。
原来,她这是重生回到了小时候!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不是转世投胎,而是重生。但自己的人生可以重来一次,真是太好了!
这一次,她要努力不再留下任何遗憾。
“怎么哭了啊,不舒服吗?”陈沫的妈妈——夏玲,赶紧放下手中端着的饭碗,伸手摸了摸陈沫的额头,“没发烧啊。”
陈沫随手抹了下眼泪,嫩声嫩气的说 :“有点难受,我再睡会就好了。”
“吃完饭和药再睡。”夏玲端起饭碗,用勺子舀起一勺粥,吹了吹,递到陈沫嘴边,一脸心疼。
年轻时候的夏玲,只有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才是温柔的。
“我自己来。”陈沫拿过饭碗,一口一口吃起来,圆溜溜的大眼睛,一直盯着夏玲看看,生怕一眨眼眼前的妈妈就不见了,重生只是她做的一场梦。
夏玲被陈沫看得有些不自在,她感觉今天女儿有些不一样了,但又说不上哪里不一样。
陈沫吃完饭,吃完药,躺在了床上,夏玲为她盖上了被子,拉上门出去了。
屋子里的陈沫一动不动的躺了很久,天马行空的想了很多很多,最后抵挡不住睡意,沉沉的睡去。
……
到底怎样才能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呢?陈沫自从感冒好转以来,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她曾经看过很多小说,重生类的不少。
主角们回到过去,有记得某期大奖的中奖号码的、由此一夜暴富;有记得哪些股票涨势喜人的,一下子几万变几十万,再变几百万;有家里房子要拆迁的,或是知道哪一块地、什么时间要拆的,提前低价买回来,坐等一夜暴富;有凭借着自己多年累积的各种知识,脱贫致富,创建商业帝国的……
可惜,这些都与陈沫无关。虽然她重生回到了1995年,多了后面二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但这没有丝毫的作用。
学生时期,她没有学到什么可以挣钱的本事,只是混了个二本学历,根本没看头,唯一有用的,大概就是她考的驾驶证吧。
毕业了,她换过两次工作,最终她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后勤人员、管理公司的各项杂事而已。如果不是她当后勤人员的同时还是老板娘的私人司机,随叫随到,根本不可能拿到过万的工资。
前世的她从来没有关注过经济、股票、彩票。她也不是热爱学习的人,连学了十来年的英文最终都没能达到与人交流的地步,更别说依靠累积的各种知识、创建商业帝国了,她连一个小工厂怎么运作都不知道。
可以说,她的脑子里根本没有什么有用的东西可以帮她发家致富。
她只知道,房价一直在上涨,尤其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速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后来开始划分学区房,名校周边的房价更是水涨船高。
再后来,城市待开发的土地资源紧张,开发商便开始拆迁低矮的平房,盖上更高的楼房,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拆二代”。
往后的二十多年是房地产的繁盛时期,无数人赚得盆满钵满。直到2017年之后,国家开始对房地产行业逐渐采取了一些措施,这才使得全国房价上升的速度慢慢缓下来。
所以,她得快点想办法让爸妈赚到钱,然后尽可能多的买房子。
可是,爸妈当初一无所有的来城市闯荡,好不容易赚了点钱,为了生下弟弟交罚款赔光了。然后他们一家才来到这座城市谋生,现在一家四口还租住在几平米的小屋里,完全没有可以利用的资本。
所以,她愁啊。到底怎样才能尽快的赚钱,但原始投资少呢?
按照原本的轨迹,再过一年,爸爸妈妈还是经济困难,照顾两个小孩压力太大,于是便把陈沫送回了农村老家。
然后他们离开了现在生活的成都,再次辗转两个城市,最终在一个小城里,开了家卖服装的店铺,定居在那里。
为了不回到老家那个贫穷的山窝窝,也为了让爸爸妈妈可以顺利在这个城市定居。陈沫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天,权衡利弊,最终决定想办法劝说父母卖小吃,最好是在学校附近卖。
原因有三。
一来,父母从农村出来以后,因为学历低、找不到好的工作,所以一直在做小摊小贩,每天拉着三轮车去集市卖副食,也算是有经验。
二来,饮食行业门槛低,原始投资少。
三来,小摊小贩中,只有卖小吃的销量大,人气高,更别说学校附近向来都有小吃街的存在,只要味道不错,一定少赚不了。
想法是好,但实施起来还是有难度的。
首先,做饮食最重要的就是手艺,这一点是陈沫父母没有的。陈沫父母的厨艺都很一般,做些家常菜还行,但能拿出来摆摊的特色还真没有。
其次,陈沫的爸爸——陈建党的性格说好听点是沉稳,说难听点就是瞻前顾后、缺少胆量,他就是想得太多,所以往往想着、想着就放弃了。
到底应该怎样说服父母呢?又应该卖些什么小吃呢?手艺的问题又该怎么解决?
陈沫努力回想当初上学时,外面小吃街上卖的东西。烧烤、炸鸡、煎饼、炒饭、馅饼、包子、烤鸭、羊肉串……
想着想着,陈沫咽了咽口水,她想吃了……
第五章 老人与少年
人来人往的集市上,没几个人关注到夏玲守着的小摊,生意惨淡,夏玲满面愁容。
陈沫安安静静的蹲在边上,看着夏玲发呆,感觉时间差不多了,便对妈妈谎称是去爸爸那里玩,偷偷溜走了。
陈建党和夏玲每天都是这样,一人在集市这头,一人在集市那头,守着两个摊子, 争取不放过一个客人,虽然生意一直都不怎么好,但好歹比在饭馆打工、工地搬砖赚得轻松点。
通常情况下,他们每天早上都是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便拖家带口的骑着三轮车从家里出发,直到天快黑了、人烟稀少的时候才收拾东西回家。
整个白天,他们任由两个小孩在集市里窜来窜去。这个时候人贩子还不猖獗,小孩几乎都是这么放养的。
于是,这给了陈沫出去调查的机会。
她每天早上9点左右出去,午饭时间回来吃饭,然后又出去,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回来。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直到调查结束,他们都没发觉陈沫这胆大包天的行为。
其实一开始,陈沫心里也挺害怕的,怕人贩子,怕遇到坏人,再加上她本来就内向的性格。
但她没办法,她只能硬着头皮,向那些上了年纪的、看着慈眉善目的老人打探情况,问他们成都有哪些学校、分别在哪些地方等等。
经过多天的打听、信息分析,最后她看中了温江县。
温江县有多个大学,离陈沫一家现在的住处不是很远,坐公交车一个小时就到了。既然还只是县,房价也贵不到哪儿去,直接在那里租房就更方便了。
这天,陈沫带着自己一直存着的零花钱,以及家里唯一的折叠水果刀,跟在一个大人身边,顺利的混上了去温江县的公交车。她这是要去实地探查。
上一世的陈沫看过太多拐卖小孩、拐卖妇女的信息,尽管这个年代人贩子还没有那么泛滥,但她也不敢掉以轻心,这把随身携带的小刀能让她心里踏实一点。
下车后,陈沫问了问路人,直奔小吃街的位置。由于学校还没有开学,小吃街没有营业的小贩,显得有些冷清。
她四处转了转。街边的店铺大多是小饭店,卖什么的都有,种类丰富,甚至有好几家卖的东西都差不多,由此对学生的消费能力可见一斑。
陈沫溜达着,看见了一个二手书店,书店的名字很特别,叫做“风声”。
进入书店,她的目光立即被琳琅满目的书籍吸引。这间书店挺大,分上下两层。一楼的书籍种类繁多,甚至还有杂志、报纸、言情小说。
“小朋友,你需要什么?本店的书籍都很便宜,较新的只需要原价的一半,较旧的只需原价的四分之一即可。”一位穿着简洁大方、透着股书卷气息的老人和蔼的看着陈沫询问道。
陈沫对老人露出一个浅浅的微笑,问,“有菜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