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汪舜华摆事实讲道理,指着军营外的旗帜上飘扬的字问他们认不认得,这回大家异口同声——“明”“朱”。
“这不就是了?你们不识字,不是你们说的天生愚笨,而是没有人来教你们;这两个字看多了,听人念多了,自然就学会了,别的字不也一样?你们只要坚持每天认一个字,用不了三年,你们就能认一千个字,也就是说日常用的那些字都能认识,那么不仅看布告没有问题,甚至还能读邸报了。——到那个时候,再没有人敢轻易欺压你们,你们也能明白朝廷的想法,更好的承担自己的使命。”
汪舜华拿自己举例子:“当年在闺阁中,我也没怎么念书,是进宫以后,先帝亲自教我读书,这才明白圣贤大义和国家之乱兴衰的道理。你们比我还忙吗?”
“朝廷不会用你的出生把你定死。只要你肯努力识字,奋勇杀敌,总结经验,就可以跑得比别人快,就可以让你的家人甚至后人过得更好。我希望有一天,三军推广的战术方法,会以你们其中某些人的名字命名;武举甚至朝廷授职授爵的名单上,有你们的名字;甚至后世传颂的将星战神,有你们中间的一些人。”
听着她带着煽动性的语言,朝臣中有人开始感到不安,三军将士则开始激动起来。
第144章 似水流年
回到文华殿,汪舜华接着料理朝政。
直隶广平、真定、大名,山东济南、兖州、东昌、青州等府,今年五六月中暴雨成灾,要减免赋税、要安排赈济,命商辂带着户部和黎淳去了,顺带把李东阳也捎带上,程敏政就不去了。
小家伙,应该叫小伙子今年参加了顺天府的乡试,一举拿下了第二,要准备明年春天的会试;今年另外几个大臣子弟没有被录取,主考官倪谦还受到了弹劾。
汪舜华让内阁和礼部复查,没有发现问题,气的把几个胡乱告状的大骂了一通。集贤院的王文和陈循禁不住抖了一下。
九月初一,河南济源县遣老人焦顺进瑞粟,一本二穗至四五穗者百余,汪舜华对此很不感冒:你要是能弄出杂交水稻来,我就服气!
当即批示:“不必来,好好种地。”
写完才想起,良种是需要一代代选育的。这种瑞粟的基因能不能保存先不说,貌似当年康熙自己亲自培育和推广了双季稻,这倒可以试试——明朝正值小冰川期,天冷其实没啥,夏天温度也没见低到那里去,只是华北地区缺水,种植水稻有难度;但东北大米太有名了,这个是可以试试的。辽东人口少,但有军屯,洪武初年产量相当可观,但现在被侵占的厉害,每年要大量从南方调粮。
汪舜华看着地图上明朝在东北的实际控制区,只剩下相当于后代辽宁大半部分,叹了口气,内部还没有理顺,去东北开荒还是缓缓。
因此召见了焦顺,加以赏赐;回头将种子交给张懋和清宁宫庄负责人,吩咐他们安排人员试验;同时行文南直、浙江、湖广、江西等省政府和都司,从官田、军屯中各选百亩,试种双季稻,田赋全免,种成有赏。
随后和兵部商量起京城附近的牧马草场,近因胡虏窥边,以致废弛,要求整理筑城堡,置房屋,仍旧养马。
襄王瞻墡有病,他是仁宗皇帝的嫡子,近枝宗室,甚有贤名,在宗室和群臣中很有威望,要派人关怀慰问。
把宗室晾了那么久,大家怨气满腹,还是应该有正面典型。
文安伯张輗有病,也要派人去医治。
免了重阳节的宴,只是让命妇进宫陪太皇太后说话。
随即接到肃州大火的消息,延烧官军人等五千四百余家,直接死亡人数达六十多,粮草军器损失惨重。
汪舜华确定自己最近没有派人到肃州检查粮仓军械什么的,处理了几个责任人,又要求加强防火防盗,这便过去了。
接着接到福建老人贺炀的奏疏。汪舜华仔细看了,觉得有关严格县令任职和加强义仓管理实在说得很好,随即批转吏部、户部执行,同时下旨褒奖。可惜他已经年过七十,不能任官,不过太后赐银五十两,绢帛百匹,还有御书“心存社稷”,心满意足了。
十月初一,还是让于谦去祭祀太庙;随后安排张懋等前往天寿山祭奠祖宗;含山大长公主以年老,奏求工料营生坟,江渊说没有先例,考虑到她的身份和年龄,特别恩准了。
十一月初一,颁布了明年的大统历。
南直隶宁国、苏州、松江、太仓,四川重庆、顺庆、泸等府州连月不雨;北直隶广平府、陕西等地暴雨成灾,初秋早霜禾稼伤损,租税无徵,命户部查验赈济。
接着又得到湖广长沙、辰州、永州、常德、衡州、岳州、铜鼓、五开等府卫旱灾的消息。可能前两年老天垂爱,基本上风调雨顺,今年攒够了,一起发作。命体仁阁大学士彭时带着一拨儿翰林官和言官去了。只是汪舜华看着这一长串的地名还有灾情描述,手有点抖。
灾是要救的,但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是办法;甚至可以说,现在的赈济,只是缓解症状,连医治都说不上。
冬至节到了,遣官祭祀了祖宗,免了庆成礼,次日,文武百官到奉天门东廊朝贺亲王,其实也就沂王和德王。隐帝的孝期已经过了,不让他们出来,怕言官该说话了。
不过大局已定,群臣也不愿横生枝节,行了礼,就各自散了。
接着让徐埕去修宣武、东直二门水关闸坝,出来这么久,该活动一下了。
十一月的最后一天,举行了禫祭仪式,正式除去丧服,不过还要素服一个月,等明年正月才能完全恢复正常。
十二月初一,让于谦代皇帝省郊祀牲;回头又开始忙乎,当然各部门也很不能轻松:要处理日常事务、要总结汇报工作,还要听侯太后教训。
刚刚得到表彰的建安县老人贺炀再接再厉,上书说起了学校教育的事情:“郡县学校师儒之官,真才实学者百无二三。”
汪舜华以为很是,交代吏部,有时间对天下的教谕进行考核黜落,以后除了一甲进士和庶吉士留京,其他的进士全部放到地方做县令,成绩突出的,调回北京作言官,务求经世致用、脚踏实地;另外,县丞、主簿、县谕这几个官职都要在落第举人和国子监生中挑选,必须年龄在80岁以下,方能选用;举人就不说了,监生必须要通过吏部考试,才能外放,要着力提升官僚队伍的素质。
这是一件大事,意味着将来吏部的工作任务重了不少,王翱应下了,毕竟能到这个岗位的,都不会嫌累。
但是王翱不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
200多名宫女在腊八节前带着太皇太后、汪太后赏赐的20两银子、10匹布帛离开了服役多年的紫禁城。愿意接受安排的被赐婚给适龄的禁军;而太皇太后、太后身边有头脸的大宫女和尚宫局的女官们得到了更好的安排,被赐给勋贵作妾。
这也成为惯例,每年年底前放归一批宫女。
不尽如人意,但也称得上皆大欢喜。
年底了,要祭祀、要进行人事调整,还要表彰节妇孝子,汪舜华对此很没有兴趣。已经两年没有表彰节妇了,不过今年旌表了李氏等几个人。李氏是广东琼山县民丘傅的遗孀,直接说就是丘浚的母亲。二十四岁就守寡,至今三十三年。她甘居贫贱,依靠女红养活了全家,奉养舅姑终老,抚养两个儿子读书长大,次子就是丘浚。
丘浚在奏疏里详细的说到母亲的不容易,汪舜华也就准了。
新年快到了,大家都忙的团团转,但没有人会想到,他们真正忙碌的时候,还没有到来。
第五卷 天步艰难
第145章 状元答卷(建极三年,1460年)
建极三年在暴风雪中如约而至。
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这是土木之变以来,甚至开国以来最不平凡的一年,很多人的命运,将彻底改写;帝国的命运,也将彻底改写。
一切来的没有预兆,却又似乎顺理成章。
正月初一,汪舜华还是带着皇帝去给太皇太后行礼,然后到奉天殿接受文武群臣朝贺。
今年的春天来得很早。初三是宣宗的忌辰,刚派人去给他上了坟,第二天就立春,派于谦去祭太庙;接受了春卷和百官朝贺,宣布赐宴。
春节期间事情不多,不过汪舜华除了交代要加紧火炮制造,还招于谦入宫,两人冒着雪,登上万寿山,商量改革的事情。
汪舜华很明白的告诉于谦:“土木堡之仇是必定要报的。但是攘外必先安内,现在国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你身为首辅,心里要有准备。”
于谦惊愕的看着汪舜华。
其实这几年朝廷不是没在三民问题上着力,也采取过一些措施,宗室勋贵请地一概不许之类,对侵吞官民田地的从严从重处置等等,但都无关大局;反而是要求太后循规蹈矩、恪守祖制的声音甚嚣尘上。
汪舜华觉得自己已经很克制了,基本是对现有政策的缝缝补补,但是对朝臣们来说,牝鸡司晨本就是国家大不幸;何况汪太后本身就不是墨守成规的人。一个科学院就足够扰动大家敏感的神经,接着还有内阁改革、军队改革,越来越挑战大家的底线;现在先帝丧期结束,用脚趾头都能想到汪太后想动手,如果再不按住她的手脚,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