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用词很文雅,汪舜华听了第一句觉得很提神醒脑,听到中间的时候,就坐直了——说的太好了,说出了她的心里话。尤其是听到开放海禁和废除宝钞那里,更是激动的从座椅上站起来——毕竟这些话以前基本上没什么人说。
  张凤还没念完,汪舜华从珠帘里头走出来,大家都有点发愣——太后这是生气了?毕竟这文章写的有点不合时宜,只是限制土地兼并和废除宝钞很得他们的心意,因此商量后放在了中间,准备碰碰运气。
  张凤也有点抖,只好低着头,强自镇定的念了下去。
  等他念完呈上稿子,汪舜华接过从头到尾细看了一遍,说了三个好字,这才收了卷子,赞叹:“真是宰相文章。”
  ???!!!
  群臣相互看了一眼。
  张凤奏道:“太后,臣等也觉得这篇文章观点颇新,只是有些提法不合祖制;文辞也有些稚嫩,所以推荐为二甲。”
  汪舜华看了他一眼,笑道:“这样的文章放在二甲,委屈了。殿试是选官,尤其是选择未来的肱骨栋梁,胸怀气度和眼光格局才是最要紧的;至于文辞,到可以往后放一放。”
  又看了一眼,赞道:“真是一笔好字。”
  她走到案前,取笔批了第一甲第一名。
  萧镃提醒了一句:“太后,鼎甲的文章按例是要刊印全国的。这文章,文辞如何到底不论,只是其中提倡‘开放海禁’一条,违背了太祖皇帝‘片板不得下海’的祖制,臣以为最好放到二甲或者三甲去。”
  汪舜华哦了一声:“我记得太宗宣宗年间,不是有郑和七下西洋吗?既然都是祖宗传下来的,也不算破例。”
  萧镃等人立刻紧张起来。
  于谦想到汪舜华说的那话,站着没有动。
  彭时立刻出班奏道:“太后,下西洋劳民伤财,请太后千万不要再提此事。”
  商辂等人也站出来这样说。
  汪舜华笑道:“怎么突然提到了下西洋劳民伤财?我又没有说要再下西洋。这文里说的是汉隋唐宋历代王朝都在发展海外贸易,尤其南宋把它作为重要的赋税来源,也没有提下西洋。你们多虑了。”
  她看着于谦,又看着萧镃等人:“我看这文章写的很好,见旁人所未见,言旁人所不敢言,挺有意思;他的提法,你们也可以参考。”
  选定了状元,其他榜眼探花就好说了。
  汪舜华回宫,将其余各卷交由内阁决定名次,并赐读卷官宴,宴毕赐钞。酒足饭饱的读卷官们退到东阁拆看第二甲、三甲的试卷。逐一抄写名次,封送到内阁填写皇榜。


第146章 宣誓
  次日,在华盖殿举行传胪仪式。正式宣布第一甲第一名程敏政、第一甲第二名王一夔、第一甲第三名李永通。
  汪舜华怔了一下,文武官员交换了一个眼神,弘义阁大学士李贤和刑部右侍郎程信也很不安:程敏政,今年虚岁才十六吧?
  二甲三甲的名单昨晚就出了,李贤和程信知道他位列一甲,已经是很高兴,毕竟孩子还小,这回其实也是抱着试试的态度。乡试还好,顺天府第二,《尚书》经魁;会试其实不怎么样,三十八名,估计能选个庶吉士就要费很大的功夫。当然,李贤运作一下,留京应该没问题;何况听说状元是太后力排众议亲自选的,万没想到是自家孩子啊!
  督察院左都御史萧维祯马上就站出来说:“程敏政是刑部右侍郎程信的儿子、弘义阁大学士李贤的女婿。重臣子弟中状元,我朝开国以来还没有过先例;诚恐世人不服,以为有司有私。”
  汪舜华想了想,到底坚持了:“当时读卷官推荐他的时候,名次并不靠前,是我点的状元,怎么会有私心?”
  礼部尚书薛瑄也奏道:“程敏政今年只有十六岁,年龄实在太小。”
  汪舜华笑道:“这有什么?有志不在年高,甘罗十二为丞相,难道我朝十六岁做不得状元?只要凭真才实学考的,就没什么不好。再说年轻好,这世界总归是年轻人的,该让他们早点挑起担子了。”
  新进士去午门外看榜,汪舜华则带着皇帝升殿,接受群臣朝贺。
  顺天府尹用伞盖从仪,送状元回府。
  一时间整个北京城都热闹起来,毕竟这么年少的状元还是第一次见。
  当晚,宴进士于礼部,命于谦主持。
  晚宴上觥筹交错、风生水起,只是于谦捧着酒杯,没有说话。
  汪舜华肚里有些好笑,记得历史上程敏政好像不是状元,没想到因为自己一只小蝴蝶,居然改变了。
  确实不是状元,历史上的程敏政在六年后的成化二年,考中了榜眼。
  当时,首辅李贤推荐罗伦,吏部尚书王翱推荐程敏政,两人相争,王翱就说敏政卷字精楷,应为第一,李贤说:“论文不论书。”
  于是宪宗招两人来,出句:“成化手持鹦鹉盏,专敬状元;”
  罗伦对:“罗伦身到凤凰池,来朝天子。”
  敏政无对,于是罗伦摘得了榜首。
  旋即一想,历史上程敏政一直待在北京读书,这回到地方见识了民生疾苦,又在宫里闹出了动静,回去肯定会向父亲和岳父请教,尤其李贤在内阁,肯定会揣摩自己的意图,提点女婿,因此写出那样的文章,也就不稀罕了。
  这样一想,不能不感叹真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但这是人家自己挣来的,没什么可说的。
  回到清宁宫的时候,宫里已经得到了消息。看着永安公主等人和李莹都是欢天喜地的。李莹入宫差不多一年,一直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汪舜华倒是很喜欢她。
  当时笑着招她近前:“你是有福气的。”
  想了想,没有在这个时候扫兴,给她上廉政课,而是给了她三天假,同时赐了景泰蓝的镯子一副,布帛十匹,又赐了宝钞一百贯。
  回去看进士名单,结果发现了另外一个熟悉的名字——刘健,今年也才二十八岁,风华正茂的年龄。不过名次不太好,二甲四十名左右,不过接下来还要选庶吉士,进翰林院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汪舜华知道刘健的名声,担心他被埋没,特意要了他的答卷,一看,确实洋洋洒洒,指出财政困难之原因在于冗官、营造之浪费,要求崇儒兴学,注重实务。
  放下试卷,汪舜华没有说什么。“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她现在需要的是能谋的人;况且刘健一看就是儒家教出来的模范生,在剧烈变革的时代,恐怕未必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第二天,下令赐状元程敏政朝服冠带,诸进士钞各五锭。
  明天就是清明节,汪舜华下旨,命于谦和张懋留守,就带着孩子们出宫前往天寿山行礼。
  这是扫墓,也是宣誓。
  到历代先帝陵前行礼,当然隐帝那里就派人去了。
  汪舜华心里有点不自在。
  当年隐帝死后,钦天监奏请选定吉地。景帝还没决定,她指着黄山寺二岭南麓说这地方不错。
  确实不错,距离长陵、献陵都不远。
  景帝有点奇怪汪舜华怎么突然舍得对他哥那么好。
  汪舜华打了个哈哈:“有太宗、仁宗两位祖宗镇着,隐帝怕是不敢胡乱告状。”
  景帝沉吟了下,同意了。
  上辈子去过十三陵,记得那里是埋短命光宗的地方,而且还有个鸠占鹊巢的典故——景帝生前建设的陵寝就在那里;结果被他的好哥哥捣毁了,后来光宗和他爹万历前后脚死了,朝廷实在来不及另建陵寝,就把他塞进景帝当年的寿陵。
  看来这地方风水真是不好。
  那就送给隐帝吧,好歹没把你赶到西山去。
  等景帝宾天后,汪舜华就把历史上英宗裕陵的地方圈了来——左护法做了那么多孽,居然运气爆棚,不但儿子争气,后面还延续近两百年,连带他都成了好人,看来这地儿风水真不错。
  这世界真是奇妙。
  看孩子们礼节标准,汪舜华很是欣慰。
  下山前,汪舜华率领群臣在寝殿左右种下三十棵银杏。
  离开的时候,汪舜华回头:可能未来的十年二十年,都不能到这里了。
  尽管时间紧,汪舜华中途还是停了几次车,询问百姓生计,甚至带着皇帝百官到路边一户李姓农家视察情况。
  其实就是目下普通农民的水平,甚至因为在京郊,还远远高出一般农民:有土坯房七八间,田地十来亩,儿子三四个,除了种地,也帮着地主打点短工;老婆女儿除了家务,就是纺纱织布。一家人终日劳作,还算能够吃饱肚子。
  因为地处帝王祭祀的必经之路,李老汉也是见过阵仗的;当然被这么多贵人拜访还是没有过的。
  看到太后亲自下轿,牵着皇帝走进他家,坐到他家的小板凳上,喝过了老婆端过来的井水——汪舜华喝了,没让皇帝和孩子们喝,怕闹肚子;还很是自来熟的帮忙理猪草,也就把心放下来,说起自家的景况;围观的乡亲们看到太后丝毫没有架子,也开始七嘴八舌的说话。
  在乡亲们的嘴里,这两年日子比往年要好过一些,以前经常有贵人侵占土地什么的,这两年要少些了;但是也就只是这样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